专栏名称: CV智识
欢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CV智识

昆仲资本姚海波:继续在无人驾驶赛道布局,V2X是重点

CV智识  · 公众号  ·  · 2019-07-03 13: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6月28日下午,投中网CV智识在北京远中悦来大厦举办了名为《未来出行新时代,步“止”于科技》的Vtalk沙龙。


本次沙龙邀请了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姚海波,奇点汽车战略与品牌副总裁赵强,辰韬资本执行总经理贺雄松,北汽产投研究总监、总经理助理贾广宏,驭势科技合伙人兼首席战略官梅彦川,以及未来黑科技(Futurus)联合创始人尉鸿轩六位嘉宾先后做主题演讲与圆桌讨论。



以下为姚海波主题演讲《2019未来出行的新思考》实录:

姚海波: 大家下午好! 先自我介绍,昆仲在无人车这个领域布局了大概四五家公司。 从整车小鹏,还有上游的传感器速腾,以及我们做解决方案的文远知行,再上游的激光雷达单光子探测器的芯片,还有一些跟车相关的,就不单独讲了。

今天我讲讲无人驾驶行业最新的进展,第一个讲讲无人车在中美的一个进展,第二个讲讲我们国家现在在V2X的一些落地情况,最后讲讲RoboTaxi的一个判断跟预测。

我们统计了一下,目前看到的是DMV(加州汽车管理局)发布的2018年全年数据,2019年DMV的数据很难获取,需要大家每一个公司去发邮件,这是我们目前能拿到比较新的了。


从2018年的数据看,特别有价值的就两点: 一个是无人车在路面行驶最远距离大概多少英里,二是无人车每次人为干预的里程数。


目前为止肯定还是Waymo和Cruise遥遥领先的,但是你看到全球大的车企在这个数据统计上是有缺席的。 当然这个报告也有不少争议,很多人说测试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是在相对封闭的道路环境下测试,第二个还有一些人为接管的主观问题,比如说Uber的司机就特别谨慎,基本上人为干预的数据比例是非常高的。


当然除了Waymo和Cruise以外,很多创业企业还是做的不错,包括中国企业,比如Pony、WeRide等。 Waymo去年的测试是126万英里,等于是公里数×1.6。 每一万公里有一次的干预,这个相当于是所有无人车在比的核心的唯一的一个要素。


整个在加州现在最新的数据我知道是650辆的无人车在路上跑,稳定性在不断提高,这在全美排名第一。


而中国现在已经到了牌照时代,大家在募资和PR的时候,前面讲说我有多少辆车在路上跑,接下来要讲的是你有多少张牌照在手里。 2018年国内在北京、上海、福建和重庆都分别发了很多无人车路测的牌照。


中美的政策相比: 美国是由两个机构,一个是国家高速公路管理局,他只管有多少辆车在路上跑,但是不发牌照,牌照发放在各个州,美国大概现在有六个以上的州已经有无人车在路上做实际测试。


但中国不一样,中国全都是统一的部门,比如说我们的交管部门。 时间上相对Delay一点的是我们的广东,广州应该是上周刚刚发放了路测的牌照,发了24张,其中WeRide拿了20张。

之前在深圳,深圳的牌照基本上除了腾讯以外,也没有向其他的地方公司发送,但是在深圳市有一个124公里无人车封闭测试区,这个是没有对外开放的,数据来源是深圳交管局的总工。


包括深圳现在在基础建设上: V2I上面有很大的改变,如果大家现在去深圳出差,基本上高速公路是要堵车的,这已经十几年没有出现过了。 为什么? 因为现在深圳在高速上全线更换灯杆,为什么换灯杆呢? 因为上面全部装了5G的无人驾驶采集模块,这是国内V2I的一个典型进展。

北京的数据,应该是在2月份的时候已经出来了,大家可以看一下,百度也是遥遥领先,北京发展最快。 接下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的平潭,比如说它发给金龙。


我们知道现在客车也在广泛积极的在进行路测,甚至他们基本上都跟一些头部企业合作,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V2X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13年,那时候无人车还没怎么普及的时候,都在讲V2X。

未来的机会第一个是汽车的电子化,我们投资新势力造车、无人车,最重要的一个逻辑是: 汽车的电子化未来应该在60-70%及以上,目前只有20-30%左右的这么一个规模,这是一个核心的驱动力。

V2X目前到了一个什么阶段呢? V2I现在是发展比较快的一个落地的环节。 比如刚才讲的灯杆,还有我们智能的信号灯,包括腾讯开放了5G车路协同开源平台,专门研究怎么样把这些道路设备来进行适用于无人车的改造,所以这里边重点看了看V2X。


V2P也是一个大趋势 ,比如说现在有9亿人进入城市,人的行为管理比以前难度增大,怎么让人车协同。 车车协同也是一个道理,这是为什么二级市场,很多车路协同概念的公司近期表现不错的原因。

好,这是我们说的现在基础设施在快速的向前推进。 RoboTaxi这个事还是目前为止有部分人士存疑的,或者是争议的,但即便如此也是目前可看到唯一的可大规模商业化的一个应用。


当然无人货运是另外一个细分,行业应用不在我们今天讨论范围之内,因为涉及到很多垂直应用领域。 但是RoboTaxi是To C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试乘体验。

在今年4月份的时候,Pony在广东做了一个RoboTaxi的测试,Weride也拿到过广东测试的权利,中途被叫停了,但是这个趋势是不能阻挡的。


比如说在长沙,大疆的创始人李泽湘教授,成立了一个智能驾驶研究院,同时也把中国所有无人车相关的不管是高精地图,还是传感器激光雷达,解决方案都拉到长沙去。 长沙对这个事情的扶持力度是巨大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目前长沙有RoboTaxi的牌照,当然百度拿到了绝大部分,还有几家国企。

RoboTaxi在中国虽然是刚开一个头,但是美国在2016年的时候,就有nuTonomy在做,他是第一个提出来了,但是很快被德尔福收购了,虽然收购之后运营的很一般。 接下来Waymo也在做,当然出租车做无人驾驶,车里面仍然还是有安全员的。

无人车安全员这个岗位很有意思,现在中国的无人驾驶安全员其实要求是很高的,据我所知: 每个人要经过两百个小时以上的无人驾驶行使的培训才可以上岗,未来安全员也许是我们这个行业特别稀缺的一份职业,当然可能是一个过渡性的职业,未来几年是不是安全员也会去掉? 起码短期看不会。


国外同类公司发展不错的如ZooX,在加州也拿到载客服务许可。 这是另外一个许可,如果大家对政策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研究一下。

我们的判断是RoboTaxi肯定有争议,有怀疑,但目前看是最有可能落地的2C应用。 而且咱们可以在展开想象的翅膀,说未来是不是无人车公司都会变成出租车公司? 因为如果RoboTaxi落地,未来可能无人车本身是免费的、系统也是免费的,但是我收的是无人驾驶的乘车费,比如说出租车费,是不是可以收上五十块钱甚至更高。

打个比方: 比如在长沙,一年一个出租车司机,大概收的车费十几万,假设一台无人车一年收个一万块钱,一年投入几千辆,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收入。 至于无人驾驶短期是否只能做RoboTaxi,不知道,现在讲有点过早。

所以今天把三个最新的无人驾驶数据跟大家分享,其实在这个阶段讨论无人车的未来,我觉得都还在黎明的前夜,甚至比以前更黑暗更看不清楚。

不清楚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政策现在是强管制的,这有好有坏。 无人车头部公司目前都在全国各地去落地,你会发现每个地区对无人车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在发达城市,在广州,无人驾驶的出租车,刚启动就被叫停了; 我们去到某省,分管部门感觉不错,我们才有可能往下推进,如果感觉不好,就不知道未来在哪儿。

简单说说货运,货运是另外一个细分,货运是不是现在就有机会,我们不知道。 但现在已经看到了头部公司,像图森等等都很优秀,但是货运车跟无人驾驶本身的结合还是非常有挑战的,比如对车的改造,很多传统货运物流车,都是非电动车,怎么改造成无人驾驶,这都是非常好的尝试。

最后总结的是, 昆仲依然会在整个无人驾驶的赛道中继续布局,我们可能下一步会看一些车路协同,V2X。 比如说出行ERP、ETC2.0、无人车专用传输数据设备、交通服务机器人、计算平台等等,甚至还看汽车金融和大数据,比如无人车以后是不是保险都会改变,是不是不买保险了,还是说我买新的保险,很多很多机会,未来我们再探讨。


大家对无人车有一些什么别的真知灼见,欢迎跟昆仲交流,谢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