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匚记忆深处的那口大缸
有很多寻常的物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它是那样的不起眼,以至于它离开你生活的时候,你没有半点觉察。忽然回头看看,才发现它消失的那样无声无息。
在接到盘缸的选题后,思绪一下拉回儿时,家中厨房灶台边有一口大水缸,上面盖着一块巨大的砧板,母亲炒菜时,经常会掀起砧板,舀一勺水,倒入锅中,嗤的一声,烟雾缭绕。
这是母亲在我儿时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我使劲想了又想,却记不起那口朴实、粗粝的大缸,是在哪一年离开了我的生活。只记得一家人围着水缸用那块大砧板当餐桌吃饭的时候,水缸表面那粗糙的纹理硌得我的膝盖生疼。
带着这一点记忆,我们走访了74岁的盘缸老人——金跃安,还有他一手建造的天宝龙窑。
匚龙窑上的把桩师傅
老人的性格很爽朗,热情的带着我们参观。只有真正站在龙窑前,才能感受到这项工程的宏伟之处。眼前这座巨大的龙窑,依山而卧,好似一条长龙,盘踞在山坡之上。
这座修建于1974年的天宝龙窑,是由当时专门从江苏镇江邀请过来当“把桩师傅”的金跃安一手修建,是景德镇最大、最完整、且是唯一一座仍在烧制的柴窑。
而把桩师傅,则是柴窑瓷器烧制过程中的核心人物,景德镇当地有一句俗语——“十年可以培养一个大学生,但十年很难培养一个把桩师傅。”由此可见金跃安的手艺。
在龙窑旁边,有一溜长长的土房子,房子内部也是泥土地,这些房子也是当年随着龙窑一同修建的,历经了40多年的风雨,却保存的异常完好。
这应该是当年天宝陶器厂的厂房,当年有多少人在这里进出忙碌。如今,却成了老人的“个人工作室”。
在这个巨大的“工作室”里,金跃安向我们展示了盘缸的技艺。尽管已经年过古稀,老人干活时手脚还是很利落,揉泥、捏长泥、层层叠加,按压、修补、敲打,一口缸的泥坯在我们眼前快速成型。
金跃安日常生活就是这样,在这所土房子里,盘着手中的泥条,踩着脚下的泥土地,走过了40多年。
匚苦保,也要保住这座窑
如今的天宝龙窑,每年有两次烧制,遗憾的是,我们没能赶上。其实把桩师傅的经验火候,主要是体现在烧制过程中。几天几夜,柴火熊熊,直到火熄窑开,出窑的成品率高低就看把桩师傅的水平。
如今几乎没人再去用大缸一类的陶制品,原先的天宝陶器厂也早已结束了它的生产使命,而金跃安不忍苦心建立的龙窑就此荒废,自掏腰包艰辛的维系着龙窑的烧制,也保留下了一整套完整的传统制陶技艺和龙窑柴烧技艺。
按照老人的说法,他想保住这座窑,保住这门技艺,但是保得很苦。而他苦自己一人还不够,把在身在北京事业有成的儿子也硬叫了回来,想着年轻人有思路,兴许就能让这座窑重新火起来。
很多人称他为“龙窑坚守者”,这个他待了40年的地方,承载了他太多的希冀,他想让龙窑不倒,让窑火不断,想把自己一整套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在回城的路上,老人有一句话一直在耳边喃喃:会有人要的,你做得好会有人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