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妈罗罗
六妈关于婴幼儿辅食喂养以及儿童教育、亲子游攻略的靠谱分享,以及少而精的独家团购。
51好读  ›  专栏  ›  六妈罗罗

破解神话:刷屏的“他乡的童年”,真的那么好吗?

六妈罗罗  · 公众号  · 育儿  · 2019-09-30 08:57

正文


最近有部话题度很高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来自记录过中东战火的前战地记者周轶君。这次她以妈妈的身份,深入到包括中国在内的6个国家的教育第一线,去探寻对孩子的教育之道。


我把目前已经播出的5集看完了,先说几个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吧。


首先是芬兰。这个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幸福的国家,教育一直都处在全球领跑的地位。在镜头里, 它简直就是教育“理想国”。


看孩子们在学校里轻松自在的状态:


上课想穿女巫服、吃东西,想坐着、趴着、躺着东倒西歪地看书、玩iPad都OK。


“平等”是这里被强调最多的一个词 。出身不重要,成绩也不重要,因为学校评估的不是孩子在学科中学到多少知识,而是他们如何学习:自己怎么学习,怎么和别人搭档学习,怎么以小组为单位学习。


与我们相邻的日本,则是跟芬兰截然不同的画风。他们的教育更强调集体和秩序, 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律能力。


在东京的藤幼儿园,每个教室门口都会有显眼的标记,引导孩子将鞋摆正,培养他们整理的习惯,让孩子从小就有强烈的秩序感。


至于印度,周轶君选择它,虽有些出乎意料,但也并不难理解。因为不管它的公共教育和社会环境到底怎么样,这里的确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印度人担任CEO的比例高达30%。


体现在教育上,就是 他们不接受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有了想法会马上说出来,因为“我的声音应该被听到” ,别人如果意见不同,可以辩论,通过这个过程,最后找到一个答案。


最新一集的以色列,让我没想到的是这里的孩子们表现出的超出自身年龄的成熟。


一个13岁的孩子,头衔却是某创业公司CEO,讲起自己的产品来,头头是道。当周轶君问他们,开了公司,还要做学校里的作业吗?小创业者们很肯定地说:要做的,并且还明确表示,不会让创业影响到上学。


另外, 以色列人特别重视一个人对待“失败”的态度 。在以色列文化中,失败并不是结局,就像路上绊了一跤,没什么大不了的。以色列的英雄,是那种就算失败了还依然敢再去尝试的人。


这些各具特色的教育,一下呈现在眼前,引发了很多羡慕的眼神: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是这样?既然他乡的教育如此成功,我们为什么不干脆复制过来?


耶鲁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的两位经济学教授合写了一本畅销书,叫《爱、金钱和孩子》,里面说: 父母的养育风格,和社会的经济状况有密切的联系。


收入不平等、贫富差距大的国家,父母会更倾向于“鸡娃”;而收入相对均衡、贫富差距小、优质教育资源丰富的国家,父母就越可能推崇“自由快乐教育”。


芬兰是个高福利的国家,贫富差距非常小,人人平等是他们根深蒂固的认知。


当周轶君问几个9岁的小学生:“在这里,什么是成功?”,他们的回答是:“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妻子,有点钱,那你就已经算是成功。”


而中国的国土面积是芬兰的30倍,人口近14亿,人均资源不足、收入不平等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不得不考虑的是,如果孩子接受的是像芬兰这种弱化了竞争意识的教育,那他将来能适应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吗?


而且,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没有完美的教育


像日本的集体主义教育,在让孩子自律、独立的同时,也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压抑了孩子的情感。


周轶君专门采访了日本的一个感泪治疗师,他的工作就是让人们学会哭,因为绝大多数的日本人从幼儿园起就被教育不能随便哭,尤其不能在外人面前哭。


还有英国的精英教育,它高昂的学费以及极高的入学门槛,注定只有极少的7%的人可以享受到。阶层固化导致教育分化,而教育分化又进一步加深了阶层固化。


而以色列,虽然创新能力很强大,但绝大多数的人却没办法把公司做大。


《创业的国度》的作者索尔·辛格分析说,这主要是因为以色列人普遍不相信权威,喜欢辩论、喜欢试验,也没有耐心,这样的特质对于创新来说有好处,但对于一个需要很多组织和纪律的大公司来说,就不行。


被盛赞的芬兰,很多人也有担忧。


纪录片中的一个校长说,芬兰的孩子生活的太容易了,高福利造就的“保姆国家”,使得大家都丧失了芬兰曾有过的坚韧不拔、不畏艰辛的西苏精神。他反而希望教育中能多一些竞争。


在《破解神话:还原真实的芬兰教育》这本书里也深度剖析了现在芬兰教育的问题与危机。比如学生不听讲、玩手机、放任自流的现象和教师缺勤、教学重点不明的情况屡见不鲜,只给少数人享受的“特权教育”也已经开始出现了。


那么,看这部纪录片的意义在哪里呢?


看其它国家的教育,我想并不是去看看热闹的表面现象:上课可以吃东西、孩子可以开公司,而是去看看他们教育的内核: 怎样的品质、能力,才是对孩子真正重要的。


就像周轶君说的: “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边界和未来 。” 我们虽然不能改变大的制度,却可以掌控家庭教育。


比如芬兰教育,我觉得最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就是: 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带着功利心去“教育”孩子 。比一时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思维和能力。


芬兰的一所小学里有一门“森林课”,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到森林里去找不同的颜色。


孩子们可以发挥想象去给树木取名字,它可以叫任何名字,不用考虑正确的答案是什么。


周轶君一开始以为这样的课程是让孩子学习野外生存的技能,或者认识树木、植物,学一些实用的知识,老师却说:“这是在培养孩子和自然的关系,让他们学会爱惜和保护自然。”


再比如日本教育, 很重视让孩子学习在意和照顾别人的感受。


有一个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藤幼儿园。教室门框密封条专门设置了一个凸起,这就导致关门的时候,如果只是随手一拉的话,门肯定关不严。这样的话,靠近门的孩子就会觉得冷,关门的孩子就不得不回来重新用点力气再把门关严。


他们想通过这件事,让孩子明白,做事情一定要一次做彻底,而且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轻易给他人添麻烦。


印度人的教育里渗透着: 有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想办法解决问题。


在印度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思维,叫 Jugaad,意思是“凡事都有替代方案”。比如家里没有花洒,用铁桶戳一些洞,挂在水管上,就变成了花洒。


这种思维让印度人有了自己独特的性格优势。当他们发现正确答案不可行时,就Jugaad一下,因为解决20%也是一种解决。


而以色列的教育, 非常注重对孩子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以色列知名教育家德隆,在家经常跟孩子玩一个游戏:随意拿出一些物品,比如水杯、钥匙、手表、遥控器,然后开脑洞,为这些物品创造一种联系。


德隆说,有能力在不同的物体之间建立联系,以及在人生不同的选择之间建立联系,这是创造力的前提。


还有像英国贵族学校,非常重视体育运动。在马术、高尔夫、戏剧课这些看似很“高级”的课程背后,目的其实是 培养孩子与人交流、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能力。


纪录片中还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看。最后,用周轶君的一句话结尾吧:


“作为大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教育自己,永远不要停止思考、停止学习。


《他乡的童年》这部纪录片,整个九月都在刷屏,我一直没写,是想着把这几个国家都看完,整体感受一下。 结果我发现,这些看起来各不相同的教育,其实它们的底层逻辑是共通的,那就是教育孩子,一定要先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人”,以孩子为本的教育,无论以哪种形式呈现都差不了。


至于纪录片带给我们的启发,并不是到底哪国的教育更好,而是在开阔眼界后咱们该怎么做。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但改变自己的思路,将那些来自他乡的好的经验和方法,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然后运用到平常对孩子教育中,这是你只要有心,就完全做的到的。

明天就开始国庆假期了。 前几天在微博做了一个小投票,发现将近90%的朋友都选择待在家玩儿娃或者周边度假酒店随便转转。 陪娃时如果不知道玩什么,可以参考一下咱以前分享过各种游戏:


10块钱承包孩子一下午,小小纸杯有这么多新鲜玩法

练脑子还不花钱,让宝宝早点玩这些桌面游戏吧
磁力片不会玩? 让这些新玩法打开我们的思路吧
这样玩橡皮泥,完胜艺术工作坊,还能提高认知力
让娃大呼神奇的科学小实验,只需要一把盐


孩子三岁以上可以适当看屏幕的,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咱推荐过的一些动画片、纪录片:


《猜猜我有多爱你》拍成了动画片,被棕兔父子的花式示爱暖哭

培养知识丰富的孩子,交给这些优秀的科普动画片吧

看完这部比《小猪佩奇》还火的澳洲动画片,怎么陪孩子玩,我学到不止一两招
培养有见识的孩子,这10部适合孩子的纪录片比旅行更有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