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面积 470平方米
01
山谷云海中的村落
南平市坐落在武夷山脉南麓,生态自然条件优越,是全国唯一的双世遗和国家公园叠加城市。作为环武夷山风景线中的重要一环,坳头村被包裹在云谷山川之间,成为海拔上千米的自然氧吧。场地气质定义聚落空间,村落布局与周边地形相互契合,仿佛是大自然的延伸,也呼应了未来民宿村的发展需求。
△ 方案视频 ©坡上建筑
△ 现状解读 ©坡上建筑
坳头村的景观由村庄、山谷、森林和茶田这四种环境要素构成。经整合的村庄公共空间系统以山谷线为轴,依托这四类景观,用新的路径进行串联,成为村民和外来人群集聚一堂的场所。
石头作为建构这个自然驿站的主要元素,暗示着人工与自然之间的潜在关联。在村头构建一个集山谷观测、村民活动和集散为一体的平台,如何挖掘出其中的在地价值将成为关键。
△ 左:公共空间系统;右:规划策略 ©坡上建筑
02
村口的几块叠石
“叠石”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可以被视为一种祈福和保护之物。它们被认为能够守护村庄的安宁和繁荣,驱逐邪恶并带来好运。传统园林中有叠石造山之术,是对自然山川的抽象模拟。村口叠出的几块巨石,显现了人造物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张力。
观测点位于村庄和云海山谷的临界点上,在两种尺度之间展开。设计希望尽可能利用高差,保留这里原有的空间意象,以低姿态的方式来将建筑隐藏在原有的格局中。顺应村子和山谷的接续,人们通过“往下走”来强化和山谷的关联。
△ 总平面效果图 ©坡上建筑
03
在石缝中窥见宇宙
石缝可以被视为微观世界的象征,也隐喻着人类在这个广阔世界中的微小存在。村口平台按高差被分成三个层级,分别连接村庄、云海山谷和茶园,指向山谷的各个要素。以夹缝为空间载体,公共活动空间从动到静依次被植入,逐步引导人的行为和感知深入山谷之中。设计师利用“石缝”空间创造出叠石之间的行走系统,让三个层级的体验得以连接。
△ 村庄视角鸟瞰效果图 ©坡上建筑
——
石头博物馆 :“叠石”的第一道缝隙
每一块石头都是大自然的杰作。从村口广场进入,石头博物馆作为村史展厅,汇聚着人们见证悠久岁月。它将用无声的石头诉说历史,蕴藏着时间的痕迹。观景平台架设在原有村口广场的基础上,下方凿出的展厅空间承担了村民集散、议事活动和展示的功能。人们往上走可以眺望山谷和村落,往下走则通过入口进入展厅,步入“叠石”的第一道缝隙。
△ 石头博物馆效果图 ©坡上建筑
在不影响原有生产运输通道正常使用的前提下,靠山谷侧形成的第二个平台,成为了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作为村头广场的延伸,人们可以在这里观赏山谷云海的奇幻舞动。继续往下,作为“叠石”的第二道缝隙,茶室和生态观测站空间将茶田和山谷景观囊括其中。当地纯正的茶香和翠绿的茶田,营造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氛围。人们在品茶间隙观测大山深处的生物多样与运作现象,映射出存在的无限深度。
森之冥想场 :“叠石”的第三道缝隙
拾级而下,人们通过黑暗甬道,深入山谷之中。风声、鸟鸣、溪流声等自然声音,都是山谷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师在树林环抱中保留一席之地,让这些自然成为背景音,强化了到达此处的沉浸感。森林的气息渗透每一个细胞,光影的交织呼应着生命的复杂性,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 森林冥想场:甬道效果图 ©坡上建筑
每个村落都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独有的历史记忆和生产生活的智慧。设计对于在地性的考量再现了村民的生活场景和田园精神。山谷云海与坳头村相生相依,不仅是村民的共同财富,更与这里的精神生活密不可分。
我们经常被宏大的世界和复杂的生活所困扰,忽视了微小而珍贵的事物。建筑寄居在石头中,让人们更加注重细微之处,以更加谦虚和开放的态度获得对世界的深刻认知。“叠石”在山谷之中创造出的几条缝隙,让人们穿行或停留于此,实现了空间与自我尺度的转换,连接了土地和天空,唤起了对自然的深刻思索。
△ 道路视角效果图 ©坡上建筑
设计图纸 ▽
△ 剖面图示意图 ©坡上建筑
项目名称:叠石 / 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坳头村生态观测点方案状态: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国际设计竞赛二等奖方案
视觉 / 饶安林 校对 / 李博超
本文由坡上建筑工作室授权有方发布,版权归来源机构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