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与念,是戏曲艺术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交代情节,刻画人物,剧脉的起承转合,非念即唱,非唱即念。写出剧本,从字面上看,无不是念白或唱词。有的念多唱少,以念白为主;有的唱多念少,以唱工为主;有的唱念相间,唱念并重。一般作者认为,只要顺理成章,剧词清通达意,剧本即告编成。可是,有的剧本投诸排演,演在台上,客观效果并不感动观众,也不能集中地体现剧作的意图。念多唱少的剧本,演来沉闷;唱多念少的剧本,演来冗长;唱念并重的剧本,又感到结构混乱,重复拖沓。由此,编剧者就会感觉到唱念交错的制约性。
理解唱念的交错性,并不难。这个制约性的关键,首先是唱工在剧作中如何出现。戏曲中的唱,或为叙述,或为抒情,或为剧脉的过渡。写在剧本里,前两者偏重艺术性,后者偏重技术性。怎样理解唱在剧中的出现?原则上讲,就是根据情节的需要,在刻画人物时,角色用唱工比用念白更有“戏”的效果,就必须安排唱工;在连贯的剧脉中,情节的转换,需要变化结构层次,角色用唱比用念更能统一节奏,就可以用唱来过渡。
唱,应着重掌握两个环节:一个是唱要能承上启下,一个是唱要有单元式的完整性。
所谓唱要能承上启下,就是抓准剧情推进、情节演变、人物活动的时机,唱就唱足,把“戏”唱出来。所谓唱要有单元式的完整性,就是要求编剧者在安排角色唱工时,对于唱工的起、迄、止,要心中有数。不论唱工多少,一定要顾及唱的结构层次。这在一场戏中,尤为要紧。
进而言之,就整个一出戏来讲,或唱的单元协调地过渡到念白,或念的单元自然地过渡到唱工,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唱的单元是否完整。否则,在一出戏或一场戏中,唱工没有单元式的完整性,唱起来不是感到突兀,就是感到累赘;不是觉得虎头蛇尾,就是觉得狗尾续貂。
关于选用唱工的板式,就京剧来说,应该着重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不要滥用导、碰、原成套唱腔,一个是要十分重视散板、摇板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