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我们为几个读者分析对比香港这个一线城市与内地北上深之类的一线城市。
很多人来问我一个问题,如果我家里的老底子也没上午说的那么强,我的年收入也没有上午说的那么高。
处于这个档位的,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是的,这部分我漏掉了,而且是刻意漏掉的,因为我觉得,话都没必要讲透,这年头的年轻人,聪明着呢。
我们那代人小时候还傻着呢,真的会信字典上那话,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今天有几个孩子会信?你问小学生信不信?
所以我觉得有些事儿,大家心知肚明,就没必要讲了。
别说香港这种算上房价之后花费在北上深两倍的城市,即便是北上深,如今有几个没家底的孩子,完全靠自己能留下来的?
有几个?
几乎没有。
如今不是二十年前,那时候你可以一步到位,现在都是要分几代人,逐步到位。
所以我上午才说,你家里有个几千万打底,你可以考虑下以后在香港生活,或者香港给了你一份几百万的offer,你可以考虑在香港工作生活。
如果啥都没有,过去干啥?给人当菲佣啊。
事实上你拼不过菲佣的,明白不?
我们早已不是80年代,你去看下美国那些洗盘子的,都是老墨,华人已经很少了。
你拼吃苦拼不过那帮东南亚人,那帮墨西哥人。
而且我上午算了一笔账,你孩子如果能够早一点过去,比如小学四年级之前就过去,是对读书有优势。
但这个优势也就仅仅相当于把你从一本提升到985。
你觉得这件事值多少钱?
别跟我讲什么无价,那是胡扯的,教育自从产业化之后,就是有价的。
有价的东西,到最后,就是算一笔账,仅此而已。
你说读书有没有用?
不能笼统地讲有用或者没用,
而要看你读到什么程度。
如果你是省状元,人又灵光,上来就拿天价奖金,发表获奖感言,再出几本书,到了顶流院校之后又很会来事儿。
那你比一个普通的一本生,肯定是强不少的。
但假如你只是个普通985,你觉得你比一个普通一本生,能强出多少?
真强那么多,快递站,房产中介里面那一堆985,都哪儿来的?
你往十年前推,年轻人抱怨什么?
抱怨凭什么我努力十几年,和你在一起喝咖啡,凭什么我十年苦读,没有超越别人三代经商。
是这个话题对吧?
现在有人说这个么?没有。
为什么没有?因为已经接受了。
大家的预期其实一直在下降,否则去年就不会流行说脱下长衫这个话题。
大家的预期实际上已经降很低了,我不求能赢,我只想保留下长衫,行不?
答案是不行。
那预期就继续降,所以你发现快递行业都快变成知识密集型行业了。
所以我说,985比一本当然好,但是好的那个差值,值不值几百万,你要深思。
毕竟你从小学就开始去香港读书生活,一直到研究生毕业,这个吃住补习,加起来,花费几百万总要的。
回头你得到的差距大约就相当于985和一本。
你真读了个985,最后千辛万苦进了所谓好单位,发现同事是个普通一本,过了几年,升迁的是他不是你,他还做了你上司。
这其实很正常的。
但是到那个时候,你就会觉得不值了,如果你那个985是多花了几百万换来的话。
所以我说,读书很有用,但任何事情,都是呈现头部效应的。
就像我们都知道直播状元是李佳琦,有没有人知道直播行业前1%那个位置的主播是谁?
没人知道,就是一个很平凡的打工仔。
读书也是一样的,如果你这么看重读书,那你就要抱着状元的心态,俗称你高考是状元,接下来争取25岁前拿到博士学位,或者去企业,以年薪百万天才少年为起点,或者任教,争取短时间内拿到国际名校的终身教授,再回国被当作高端人才引入,去拿什么800万的房补。
读到这程度,就值回那几百万的票价了。
所以说,读书很重要,读成什么样更重要。
如果你们家前前后后为孩子读书砸了500万,
最后只是弄出个类似于普通985和一本的差距,那就远没有值回票价。
孟母三迁,重点不是迁,是孟,孟子的孟。
你仔细品。
三迁也得看人呀,也得看能不能挣回来。
当然,如果你不差钱,那就不是这个话题,那就落入了上午聊天的第一种人的范畴。
你是消费者嘛,你是上帝,上帝干嘛都是对的。
但是对于居于中间的这部分人,高不成低不就的这部分人,就不是很划算。
如果内地给你开薪水50万,香港给你开60万,这真的是很鸡肋。你跑去香港干嘛呢,租个20几平米,住着舒服么?
在内地50万,都可以买房定居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