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济宁人最有归属感的微信公众平台!
大众网济宁频道 新闻热线:0537-2372789
编者按:或默默无闻,亦或光鲜照人;或委以重任,亦或平凡无奇;或担当,或传承。劳动者无分高低,没有贵贱,唯有紧跟时代,不断进步,凝聚智慧,创造伟大。滴滴汗水,折射劳动七彩光芒;颗颗螺钉,凝聚着伟大力量。站在现实与梦想新的交汇点,中国梦扬帆起航之际,大众网济宁频道的记者走访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他们平凡中造就伟大的瞬间。
崔兴伦在研究自己需要装裱的画
崔兴伦工作室二楼都是正在上墙的书画作品
装裱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字画经过精美的装裱,不仅更加美观,而且易于保存。当下,随着机器化装裱的推行,手工装裱师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在济宁书画界有着很高声誉的手工装裱师崔兴伦看来,装裱既要态度认真,还要对书画有自己的理解,这既是一种工匠精神,也是一种对艺术的坚持。
崔兴伦的不少工具都是自己制作
墨香盈袖 骨子里带着对文化的执着
走进裱画师崔兴伦的家里,他就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裱画台和大大小小的工具。“这些桌子凳子都是我自己做的。”崔兴伦告诉记者,裱画台上的这几幅字画已经基本完工,二楼还有大量的画品正在上墙。
说起装裱的经历,崔兴伦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看书写字,对文化方面的事物尤其感兴趣。“小时候不喜欢上学,但对书画很感兴趣。”崔兴伦说,因为受家里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直坚持着对书画方面的关注。“算算到现在,自己接触装裱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了,从喜欢书画到干装裱,也是一种情感的延续。”在交谈中,崔兴伦打趣地说,自己长在农村里,有时候即使是干农活也能想象在做艺术,“那时候经常打草包、撵稻草,就会在脑子里想象自己在悬腕。”
崔兴伦在进行剪裁工作
虽说“三分书画七分装裱”是书画界亘古不变的真理,但人们往往还是只能看到红花而忽略了绿叶。一张水淋淋的画芯,从裱画台上揭起,不折、不皱、不卷、不断,全凭裱画师掌握纸上的水分和十个指头上的触感。在崔兴伦看来,对于装裱的各个细节,热爱它就会愿意研究它,也可以把生活中的点滴灵感融入它。
崔兴伦修复的书法作品
态度认真 装裱要交心更要用心
在崔兴伦的家里,从来不会缺少待装裱的各种字画,和崔兴伦熟悉的人都知道,来到他的工作室,不需要有多余的交待或者对话,只是安静地放下作品或者拿上裱好的作品。崔兴伦说:“书画的主人将期望与信任交与我,我在装裱的过程中同样不会辜负。”
通俗来讲,书画装裱也是一个相互交心的过程。
崔兴伦修复作品前后对比
在济宁,不少书画家展览的装裱工作都是由崔老师来完成,跟他有着多年交情的老朋友也会习惯性地将作品托付给自己。“装裱是一种再次创作,态度认真、对画有理解,我想这两点对装裱很重要。”在崔兴伦眼里,作品本身不存在高低贵贱、孰轻孰重,装裱不该停留在手艺“活儿”的层面,对装裱之外在艺术上的追求上下功夫,掌握和书画艺术相得益彰的文化元素是关键。
“但凡遇到残损严重的古旧字画修复,更是压力空前。”崔兴伦拿出自己的作品集向记者介绍时,一些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让记者惊艳。崔兴伦说,在修复的过程中,既是对作品的重新还原,更是在此基础上的重新创作。
在崔兴伦家里的一角,自己手工打造的鸟笼很是别致
保持传统 同样不拒绝现代技术
装裱的质量关系着作品整体的品相和存续时间。若装裱考究精当, 可使书画作品增辉添色,否则,会减弱作品的艺术气息。
崔兴伦向记者介绍,以第一道工序做浆糊为例,传统手工技艺会复杂但效果也会更好。“一般会洗了面筋,剩下淀粉,在水里泡上一周,一直淘成清水,浆糊也至少要放上一周。”崔兴伦说,自己在装裱上的技艺多是从民间各处学习体悟到的,这些工艺上的考究和精致也必定会呈现在画布上,与书画相得益彰。
崔兴伦裱画使用的工具
从事装裱工作30余年,崔兴伦探访过不同地方的作品展,也经手过不少的布展活动。“尤其是集体展,装裱效果就要考虑到视觉冲击力,会做不少新的尝试,比如素白色的锯条、大幅的留白和画纸颜色层次的对比等等。”崔兴伦说,自己经手的不少书画展,都在尝试通过精致的工艺表达北方粗犷大气的感觉。
“我们保持传统的时候不能拒绝现代技术,否则会成为一种迂腐。”在崔兴伦看来,一些现代工具和技术上的革新,是一种进步,可以为己所用。在谈到当下的机器装裱时,崔兴伦告诉记者,机器装裱对传统工艺会有冲击,但对“好手艺”不会有影响,因为品质仍会不同。“在看画的时候,越看不出来有装裱的痕迹反而越好。”崔兴伦说,甘于寂寞做着喜欢做的事,让作品“锦上添花”是自己享受和喜欢的。
来源:大众网济宁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