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癌图腾
癌图腾(cancer totem)是一个关于细胞与微环境的学术观点交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癌图腾

微移植| 白血病移植治疗的一次革命

癌图腾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6-09 12: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白血病俗称“血癌” , 是源自骨髓的一种恶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国内白血病的临床治疗主要以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造血干细胞移植传统上分为两类,亲髓移植与非亲髓移植。亲髓移植的GVT强,疗效好有 55%-75% 的治愈率,但是靶向性不强,会对非肿瘤细胞也造成杀伤;非亲髓移植虽然不会有前者那么强的杀伤性,但是GVHD等并发症多,危险性大。

图片来源:网络

白血病治疗的新利器

来自解放军三〇七医院血液内科主任艾辉胜教授与他的团队首次发明了微移植技术,解决了传统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难题。微移植技术不仅能够发挥有效的抗白血病效应,而且去除了传统移植预处理的毒性,避免了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减轻了传统移植副作用,因此白血病乃至恶性肿瘤的治疗进入了 “全新的治疗时代”。

2002 年起,解放军三〇七医院血液内科主任艾辉胜教授与他的团队就开始进行原创性地白血病“微移植”技术研究。“经过近 10 年的研究,“微移植”终于取得成功, 2011 年底,艾辉胜教授在世界顶级血液学杂志 BLOOD 发表题为“半相合造血干细胞输注改善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疗效”的学术论文。

此项研究从 2004 年开始对老年白血病进行了系统的微移植试验和临床研究。在前期体外和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在国内外首先开展了 HLA 半相合微移植治疗老年白血病的原创性研究。 58 例年龄在 60 88 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微移植治疗后,病人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均较单纯化疗组提前恢复 7 10 天,严重感染率降到 26.7% ,完全缓解率达到 80% 2 年白血病存活率提高到 38.9% 。微移植后病人形成供者细胞微量嵌合体,而且全部病例均未见 GVHD 等移植相关并发症。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所有老年白血病研究中治疗最好的结果。

同年,此文章入选 “全球最具科学价值的生物和医学论文”,并称之为“急性白血病治疗的新利器” ,这也意味着 “微移植”开始被世界知晓并接受。

传统造血干细胞移植 VS 微移植

与传统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同, “微移植”即具备传统移植抗白血病作用强、造血恢复快的优点,但又避免了“移植物抗属主病”等传统移植的难题,非常安全简便,并发症轻微。为血液病和肿瘤提供了新的更加安全高效的临床治疗手段,是对传统血液病和放射病治疗的一场“革命”。

打破年龄限制。 微移植治疗的患者年龄范围在 8 岁到 88 岁。

提高生存率。 传统治疗的老年患者 2 年无病存活率不到 20% ,而微移植的老年患者 2 年无病生存率接近 40% 。低危中青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 6 年无病存活率可达到 80%

靶向性高。 与传统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微移植只会对肿瘤或者说是尽可能多的杀伤肿瘤而不对正常细胞造成破坏,而且只需要对患者进行微量的注射便可以得到有效治疗,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注射。

突破 配型限制。 传统造血干细胞移植中, HLA 配型全相合或半相合。但半相合移植 GVHD 发生率高,而微移植则无 HLA 配型限制,也不受亲缘、血型限制。只要 HLA 配型不全相合的健康人都能够作为供者。

高效微毒。 在传统移植中,清髓性移植是 “高效高毒”,非清髓移植是“高效低毒”。然而,微移植不仅不采用致死剂量的放化疗,而且避免应用免疫抑制剂,仅应用针对白血病细胞的化疗,并输注造血干细胞促进造血恢复和发挥抗白血病效应,不仅微毒,而且高效。

“微移植虽然是新的移植理念和突破,但实际上也是在传统造血干细胞移植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高效和微毒的新治疗手段。”艾辉胜教授曾在采访中说道,“微移植”是针对白血病的一种新的治疗途径,它采取输注的方式,在小剂量化疗后,向人体输入造血干细胞,通过引入健康的细胞杀掉病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清除掉受损的白血病细胞,使移植的细胞存活。

7 1 日, 2017 第五届国际微移植暨移植免疫治疗学术研讨会( http://meeting.bioon.com/2017MST/agenda )将于北京隆重开幕, 届时我国非清髓移植创始人和领导者, “艾氏微移植”创始人艾辉胜教授将出席此次大会 ,与大家分享微移植技术最新成果,这项创新技术将给细胞治疗带来怎样的突破,又将如何颠覆我们的认知?让我们一起期待!

参考来源

1 Mei Guo1, Kai-Xun Hu1, Chang-Lin Yu1.et.al.Infusion of HLA-mismatched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improves the outcome of chemotherapy for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elderly patients.Blood.2011. doi: 10.1182/blood-2010-06-288506

2 HLA-Mismatched Stem-Cell Microtransplantation As Postremission Therapy for Acute Myeloid Leukemia Long-Term Follow-Up.JCO.2012

艾辉胜教授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解放军第 307 医院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6 年获全国第二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荣誉称号, 1999 年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军中名医”称号, 2006 年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科技银星”称号。 2004 2005 年两次荣立个人二等功。承担国家“ 863 ”主题专项课题 2 项,“国家科技部支撑课题”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课题各 1 项;军队重点、公关课题等 11 项。已经完成 5 项,在研 6 项。 2005 2007 年分获总后医疗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 1 项(署名第一)。 2009 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署名第 5 )。主编《白血病治疗学》、《现代白血病学》专著,参与编写专著 6 部。发表各类论文 200 余篇,其中 SCI10 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 18.5 。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 40 余名。诊治各类血液病 10000 余例,危重抢救 500 余例,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 80% (提高 20% ),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完全缓解率: 80% (国际最好, Blood );中青年 AML 低危和标危 6 年无病存活( DFS ):低危组 84.4% 和标危组 59.2% (国际最好)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CR 率: 48.9% (提高 18% )。 国内最早开展白血病的免疫分型研究,在国内首先提出“杂合性急性白血病”、“未分化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 -M0 ”的诊断标准,制订了系列的白血病化疗方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急性白血病耐药性的分子机理和逆转研究,提出了白血病耐药机理的新观点。 1998 年在亚洲率先开展" HLA 全相合非清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研究",极大的拓宽了移植适应症;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由混合性造血嵌合体转变为完全造血嵌合体”的非清髓移植供体植入模式;首先提出和应用了“供体动员后造血细胞输注”促进供体细胞植入、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策略。 2004 年在国内外率先开展 HLA 血缘相关半相合及无关供体全相合非清髓移植治疗血液病取得成功。 2006 年原创性开展了白血病的“微移植”治疗,为国际白血病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2011 1 月微移植研究在美国《血液》杂志( Blood 2011.117: 117 3 936-941 ,影响因子 10.55 )发表后,在国内外反响强烈,美国 MD Anderson 肿瘤中心和英国皇家医院发表评述称“该研究是在最困难的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研究进展,北京研究团队的研究将有望找到一个治愈白血病的新的前沿途径”。 2011 2 24 日该文入选 F1000 “全球最具科学价值的生物和医学论文”(文献因子 10 ),是我国 2009 年以来所有 SCI 医学论文仅有的 3 F1000 影响因子 >9 的论文。 2012 10 月,研究成果“微移植:中青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缓解后治疗”发表于美国《临床肿瘤学杂志》( JCO ),同期 Thomas R.Spitzer 教授发表述评称“微移植是分离 GVHD GVL 的新模式”。

相关会议推荐


联系人:黄雅静 梅欢欢

手机: 15811031508/15221836640

邮箱: [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官网: http://meeting.bioon.com/2017MST (日程已更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