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T时代网
解读信息时代的商业变革;以调查见深度;以商业故事见功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佛商业评论  ·  TikTok的命运,对全球商业意味着什么? ·  昨天  
21世纪商业评论  ·  DeepSeek,掀起算法效率革命 ·  2 天前  
安徽市场监管  ·  我国服务贸易规模首次超过万亿美元 ·  3 天前  
安徽市场监管  ·  我国服务贸易规模首次超过万亿美元 ·  3 天前  
21世纪商业评论  ·  225亿六安富豪,电动车难卖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T时代网

携程再次被指大数据“杀熟”,认事不认错

IT时代网  · 公众号  · 商业  · 2019-03-12 08:30

正文

携程又来店大欺客?

3月10日晚间消息,微博用户“陈利人”爆料,携程疑似再次出现“大数据杀熟”现象。


用户“陈利人”表示,自己日前想要在携程购买机票,总价17548元,当他准备支付时,发现没有选报销凭证,于是退回去,修正一下。然后,再去支付,就告诉没有票了,让回去重新选择。就这么几十秒钟就没票了,真是让人匪夷所思。没办法,重新搜索,选择,这时,价格变成了18987元。


最后,“陈利人”下载了海航的APP进行搜索,发现同样的行程不但有票,而且有很多,不像携程平时显示的只剩最后一张、两张那么少。不仅如此,价格只有16890元,比第一次携程给的价格还便宜不少。


“陈利人”在微博上说,网上朋友圈经常会看到一些传言,不少的大公司获取了用户的信任后,就会利用人工智能来玩一些小动作,来杀熟。想想公司应该不会为了这么一点小利益来伤害用户的信任吧。

携程致歉但不认杀熟

这一现象被舆论强烈关注后,携程迅速回应。3月11日上午,携程方面发表道歉声明称,二次支付显示无票是系统BUG所致,绝无大数据杀熟。


携程在道歉声明中对上述现象进行了解释:新版本中在机票预定程序中存在BUG。根据陈先生预定日志复盘,系统内存在陈先生两个订单,陈先生仅返回更新了报销凭证,但系统后台却重新为陈先生生成了新的订单。全球订票系统中,每一次点击“支付”,即便没有付款,都会暂时占上预订的位子。如不付款,这个“占位”将于40分钟后释放回系统。所以陈先生的第一张订单虽没有支付,但是“占位”完成,这导致了陈先生再次搜索出现无票的情况,在无票情况下,系统自动推荐了更高舱位的机票。


携程并且表示,系统BUG已紧急修复,承诺赔偿所有受损用户。发现该问题后,BUG已于3月10日23时紧急修复,目前用户在预定机票过程中,将不会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后续携程也将从技术层面加入更多的报警监控机制,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虽然携程作出了解释,但能否让公众相信还是未知数。

携程杀熟有旧账

有评论表示,在互联网行业,杀熟是常见的现象。同样的商品或者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很多,这在互联网行业被叫做“大数据杀熟”。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发现,近期,包括滴滴出行、亚马逊、携程、搜狐视频、百度、腾讯视频、美团点评、去哪儿、天猫、猫眼电影、饿了么等多家平台均被曝疑似存在杀熟情况,涵盖在线差旅、在线票务、网络购物、交通出行、在线视频等多个领域,特别是OTA在线差旅平台较为突出。


上海市百良律师事务所主任王冰认为,“大数据杀熟”几乎都是B2C,消费者与商家信息绝对地不对称,消费者完全处于无知状态,认为自己获得的价格是公允的大众价格,是纯粹被欺骗。大数据时代,科技公司通过技术和垄断,让消费者去买原本可以低价购买的产品或服务,毫无公平可言。对消费者来说,其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奈的、被欺骗的损失。


2018年5月,携程被曝“酒店同房不同价”后,发文《携程“大数据杀熟”了吗?并没有》。携程强调,平台上不存在 “大数据杀熟” 的情况,网友看到不同手机预订同一家酒店同一房型出现差价的问题,可能是由于日期、支付方式、是否含早、取消政策、供应商不同等原因所致。

然而,网友对携程的声明并不买账,认为携程的自证可信力存疑,应该交由第三方独立机构查实。不少网友都以亲身经历力证除了酒店,携程在机票销售中也存在 “大数据杀熟” 嫌疑。

电商杀熟涉嫌欺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