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书林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书林斋

蔡和森的母亲,我所见过最年轻的奶奶

书林斋  · 公众号  ·  · 2019-05-06 17:1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后台回复「 书林斋 」可查看文章集锦


附: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毛泽东24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毛泽东最后的日子:他活在未来 蔡和森的牺牲,也许改变了历史进程


蔡蓉峰是决计配不上葛兰英的。事实上在那样一个时代,走在最前沿的男子,也没几个配得上葛兰英。


葛兰英也许曾经幻想过爱情,也许一直都在等待爱情,但她最想要的,就是做自己。所以在她47岁那年,她改掉了自己的名字,做一个期望中的自己。


那一年是1912年,她带着儿子、女儿、外孙女去长沙报考女子教员养成所,填写报名表时,姓名一栏上她第一次写上了「 葛健豪 」三个字,健将英豪。从那天起,葛兰英变成了葛健豪。



那天下午,考官喊着「 葛健豪 」的名字,葛健豪带着家里人齐齐出现,考官愣了一下,然后问葛健豪的女儿蔡咸熙是不是叫葛健豪,葛健豪抢上前说她才是。


考官发了呆,不断以年龄太大和对方裹小脚为由,拒绝葛健豪的入学,但葛健豪一直拿着招生启事回击考官,考官虽然被驳倒却也一直不松口。最后葛健豪直奔长沙县府衙门,告官。


葛健豪对知县说:「 男女老少、大脚小脚都是人,求学求知是人的天性。我是年龄大了点,也裹过脚,但这跟读书有什么关系呢?师旷有言,七十读书为炳烛;韦母立范,八旬设馆尊宣文。所谓求学不分男女,有志不问年龄。不知知县大人意下如何?


知县听了这话,沉默了许久,然后给葛健豪写了四个字:奇志可嘉。


于是葛健豪成为中国第一位年近半百的裹小脚老学生。


这样的人,才是制造新闻的人,才是制造历史的人。


所以,蔡蓉峰是决计配不上葛健豪的。尽管他二人生了三子三女,但葛健豪应该从未真正爱上过他。蔡蓉峰是一个纨绔子弟,吸大烟、败家产,他从出生起就已经老去。


葛健豪不一样,葛健豪越来越年轻,葛健豪永远年轻。


年轻的葛健豪,在54岁那年,脸红了。——而她在第一次见到蔡蓉峰时,非但没有脸红,还和蔡蓉峰争辩了许久。


那天,葛健豪的儿子蔡和森、女儿蔡咸熙和儿子的好友向警予在商量留法勤工俭学的事情,葛健豪在一旁听着有些失落,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这些年轻人要离开自己了,另一方面我猜也有她觉得要被年轻人老远甩在身后的感觉。



蔡和森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他提出来,要母亲葛健豪和自己一起去法国。


是去法国留学,还是去法国照顾大家?


蔡咸熙和向警予都对这个想法表示惊诧,蔡和森解释说,如果母亲可以去留学,那么自然会造成新闻和气势,于是就会有更多的女学生以葛健豪为榜样前来。


葛健豪闻言,心突突直跳,仿佛被人看穿了秘密,她居然脸红了。


她真年轻,她真年轻。


这个奶奶真年轻。


年轻的奶奶出生在1865年的荷叶。荷叶方圆210平方公里,原先有王、曾、周、蒋、朱、葛、彭等大户,经过了许多年的联姻和消亡,最终形成了以曾、王、葛三大家族为首的望族。


曾就是曾国藩的曾。


某种意义上,曾国藩以一人之力带动了整个湖南的兴起。


以毛泽东为例,我们抛开文化上的抽象论述,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出生于一个家境窘迫的农民家庭,如果按照正常轨迹,毛泽东应该是从小就没得书读的,但这时南方出现了太平天国,湖南就顺势出现了湘军。曾国藩招募兵勇时有一个强硬的规定,必须是湖南人,并且必须是同乡亲友编为一营。这给许多湖南人带来了机会。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毛贻昌就曾经是湘军出身,并且当兵时积累了不少银钱,这笔银钱不仅足够他回乡后赎回毛贻昌父亲毛恩普典当给别人的土地,还能去做大米和猪牛生意,在韶山冲可以算是一个财东了。


这是毛家的第一桶金,要不是这笔钱,毛泽东也许就此错过了读书的机会,一辈子在韶山冲种着地。


蔡家亦然。


蔡家是卖辣酱的,蔡蓉峰的父亲蔡寿崧阴差阳错加入了湘军,在战场上他认识了自己的生死之交葛葆吾,双方约定了娃娃亲,而葛葆吾的堂弟葛承霂娶了曾国藩二弟曾国潢的女儿。因此蔡家同样搭上了湘军的顺风车,为自己累积到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葛健豪就是葛葆吾的女儿,那时她还叫葛兰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势必会接触到很多底层女性完全不知道的东西,但在那个时代,毕竟她是一个女性,所以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也一定会有伴随一生的阻碍。


越是阻碍,就越是动力。越有动力,她就越年轻。


在她童年的时候,就为要读书和不想裹小脚,和家里人闹了好多次,这样的性格到了长大,非但没有因为被裹了小脚而祛了性子,反而愈挫愈勇。


她出嫁时,看不起自己的丈夫蔡蓉峰。她出嫁时不哭不笑,毫无感情,原因很简单,她曾经见过蔡蓉峰,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知道那不是自己的良配,并且她很知道,自己要为自己活着。



第一次见蔡蓉峰是几年前了,那天她看到隔壁家的新娘子在出嫁时,因为有心上人,所以只能自尽,这样一个惨烈的场景让她于心不忍,可蔡蓉峰却表示说,服从父母是天经地义,那个新娘子毫不值得同情。


根据回忆,她与蔡蓉峰吵了一架。在蔡蓉峰的心中,女性应该是在家听父母、出嫁听丈夫的,而自己的妻子如此有个性,是断然吸引不了她的。


有独特个性的女性,真正能吸引到的都是拥有年轻心态的人,而对于那些内心早已老去的男人来说,他们配不上。


真正能吸引她的,其实是另一个女性。


另一个在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女性,那个人叫秋瑾。


秋瑾的父亲秋寿南是一名官员,在湖南湘乡县督销总办时,把秋瑾许配给了荷叶王家的王廷钧为妻。从这一点上我们也能看出,即便是觉醒者,也是需要有觉醒资本的,否则就只能是一盘散沙。



这给了葛兰英与秋瑾认识的机会。


在和秋瑾的对话中,葛兰英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此之前,葛兰英的目光着眼点只在自身,她只看到自己命运的不公,只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外婆、丈夫对她的不公,只是靠着本能在反抗一件件事,却从不曾想过这是为什么会出现的。也因此,那时的她,仍旧会以家庭和孩子为中心。


秋瑾告诉她,这是因为封建制度的缘故,这是社会经济形态导致的必然,个人的反抗是没有用的。


秋瑾后来牺牲了。起先她被与丈夫合葬,经过多方努力,她终于被单独葬在了西湖边上。而那时葛兰英只能带着蔡和森与蔡咸熙遥祭秋瑾。


两个孩子很好奇,这个秋瑾阿姨是谁。


葛兰英说,这是我们的未来。


一个眼睛里有未来的人,是年轻的。


而葛健豪的悲剧婚姻毕竟影响到了她的两个孩子,蔡和森与蔡畅(即蔡咸熙)都对婚姻极为排斥,蔡和森更是立下了不讨论男女私情的志向。


起先葛健豪以为那是蔡和森年轻时对理想主义的向往,但是等他们一行人去了法国,她发现向警予跟蔡和森走得越来越近,而蔡和森毫无反应时,她才觉得不对劲。


她和儿子聊了很久,经过交谈得知,因为自己的婚姻问题,让儿子对婚姻产生了厌恶和恐惧,而这种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蔡和森自己是不知道的,所以他会以寻求救国真理、甘愿终生独身为由,拒绝一切可能对感情生活。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心理自我保护机制,蔡和森的这个行为叫做升华。


升华(Sublimation)这一机制是指一个人受挫后的心理压抑向符合社会规范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方向抒发的心理反应。


葛健豪不只是一个年轻的老奶奶,她还是一个母亲,更是一个有能力的母亲。


当她看到儿子因为自己的婚姻而不相信爱情时,她没有自责,而是在想办法开导他,她主动研习了关于婚姻的论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自己也觉得进步了很多:她排斥的,是封建制度下的包办婚姻;而新民学会里所排斥的,还有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买卖婚姻。


而真正的自由恋爱,是不受限制的。


于是没过多久,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两个人,蔡和森与向警予,结成向蔡同盟。



老奶奶来法国毕竟不是为了儿子的感情的,她是来学习的,可年纪确实大了,学习过程中她一直发现自己听不懂,自信心开始衰退,她开始怀念起国内的田园风光。


她觉得自己开始怯弱,她觉得自己开始变老。


不行啊,这可不行啊,你可是葛健豪。


上次是妈妈帮儿子解决感情问题,这次换儿子帮妈妈解决学习问题了。


他开始鼓励起了妈妈,并拿徐特立老先生的学习办法给妈妈借鉴,让葛健豪每天只熟练掌握一个法语单词,不求多,只求精。果然没过多久,她开始可以自由读报了。


她重新年轻了起来。


但她终究是会老的。


那个一辈子不服输的毛泽东,尚且变老过。他曾经独自一人站在人民大会堂前望着漫天大雪送走斯诺,斯诺说那一刻觉得毛泽东无比苍老和孤独。


更何况葛健豪呢?


葛健豪的老,来自她二儿子蔡林蒸的死亡,蔡林蒸在东征中牺牲,尸体被切成好几块扔进了海里。得知消息的葛健豪一夜白发。



然后是向警予的死亡。尽管那时向警予已经不是她的儿媳了,但向警予仍旧是她的孩子。可是谁想象一个母亲亲眼目睹了自己「女儿」被行刑的心情呢?


向警予死了,葛健豪回到上海,她变得沉默起来。她白天负责保管文件和经费,同时还负责以买菜的形式给党组织传递情报。


那么晚上呢?晚上整夜整夜不能入眠,神经衰弱,时常想起死去的两个孩子。


等到蔡和森牺牲时,没有人敢告诉她。她就在那等啊等啊等啊,等了十几年,等到了1943年。


在病榻上,她还会问大女儿蔡庆熙,蔡和森是不是又去那边了,特特(蔡畅与李富春的女儿)是不是也去了?


1943年3月16日,葛健豪病逝于永丰石板冲,终年78岁。


她到死都不知道蔡和森同志牺牲于1931年08月04日,年仅三十六岁。


关于蔡和森的去世,太多人有话说,太多人表示惋惜。


蔡和森胞妹蔡畅写过一篇回忆文章,很神奇的是,作为蔡和森最亲的人,这篇文章反而十分官方,没有太多个人情感的流露,不知是时间久了蔡畅忘记了,还是因为情感太深蔡畅不愿提起。


蔡和森曾经的挚友萧三(萧子升的弟弟)也写过一篇回忆,不仅诚恳,他还提到了一个细节:他和毛泽东很多年以后聊到蔡和森时,在月光下面,毛泽东沉默了很久,到最后也没说一句话。这不像毛,或者说毛泽东只有在面对少数几个人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情绪:杨开慧、毛岸英,现在可以确定的是,还有一个蔡和森。也许蔡畅也是一样的心情,他们都不愿提及。

蔡和森牺牲后,毛泽东只评价过一次蔡和森,但却是极高的评价:「 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那是在蔡和森牺牲后不久说的,在此之后,毛泽东再也没提过这个人。

但这让我更加相信,蔡和森在他心里的地位,无比重要,也许在深夜无人之际,他会独自喃喃,与昔年的挚友说上几句话,想起和挚友曾共同数过的满天繁星,但这种话是藏在内心最深处的,谁也不能从他口中撬出半点内容。——那是他曾经最亲密的战友。


而无论蔡和森有多耀眼,都遮挡不住这个叫葛健豪身上的光。


葛健豪,她是蔡和森的妈妈,她是蔡畅的妈妈,她是向警予的婆婆,她是李富春的岳母。


但她更是葛健豪。


参考资料: 李伶伶《葛健豪传》、湖南省委《中国人民永远记着他:蔡和森110周年诞辰纪念集》、蔡和森《蔡和森文集》、罗绍志《蔡和森传》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阅读原文处可查看文章集锦。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我写,你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