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灼见
讲新知识青年的故事,聚合有穿透力的思想观点和有愉悦感的艺术作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洞见  ·  未来三年:稳住,你就赢了 ·  2 天前  
周国平  ·  你真的要把生活押在瞬间的直觉上吗? ·  2 天前  
洞见  ·  真正的高情商,是让人放心 ·  4 天前  
洞见  ·  40岁之后,重新激活自己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灼见

那些热衷于打听你每个月赚多少钱的人,到底在打听什么?

灼见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2-09 21:55

正文

题图:by Robert Gonsalves

Feb.

9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你身边有没有那些打听你“每个月赚多少钱”的亲戚朋友?他们这么热心于你的工资水平,真的完全出于关心你吗?


作者丨慧超


1



对于很多漂泊异乡的游子而言,每一个春节都像是一场战争。与其说参战的双方是两代人,不如说这场战争实质上是两种价值观的搏杀。


我们能看到,每一年临近春节,网络上都是一片征战讨伐之声:


一群拼搏在北上广深的游子,用段子、文章、图片、漫画以及合唱团的形式,喧嚣地在键盘和屏幕间建言献策,字里行间透着的都是过往春节回家,被中国式亲戚和中国式旧友言语中伤的血和泪。


催婚催孕催二胎,评车品房论收入……这些都是我曾经乃至依然在经历的“春节战书”,正所谓抬头看苍天,故乡饶过谁?


相信许多游子和我一样,都领略过这其中毫无人道主义的凌厉,许多内心依然柔软敏感的年轻人,被这些在现代社会中被认为毫无礼貌的问题搞的焦头烂额,心中那句妈卖批在口中数度盘桓却不知当讲不当讲。


而无论你走过了人生的那个阶段,也无论你民族如何、信仰如何、肤色如何,只要你是一名在他乡饮了一年鸡血的游子,只要你在春节期间返回老家,总有一个问题在故乡等着你:


“现在一个月赚多少钱了啊?”


这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一问一答,尤其是在不太富裕的地区,尤其是面对着一群普遍不太富裕,又同处于一个水平线上的亲戚。


我从来都觉得,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需要高超的博弈技巧,不然很容易让和谐的邻里亲朋关系变得充满怀疑的气氛和紧张的焦虑。


愈是在贫穷的地界,人们对金钱就愈是敏感。


前两天就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发了这样一个令人略显尴尬的笑话:她的亲戚问她,现在一个月能赚多少钱了啊?


她回答说,要是顺利的话,一个月能赚个七八万吧。她的亲戚大惊失色,望着这个90后的小姑娘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


孩子,咱们正经人家,可别学人家去做那些违法的,有损人格的事儿啊!


感情把她当成德艺双馨的床上艺术家了。


“现在一个月能赚多少钱了啊?”


面对这个问题,我已经连续好几年选择说谎了——不是我小人之心故意欺骗,实在是为了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母亲就经常劝诫我:


“把收入说的低一些,免得遭人嫉恨,免得人家在背后骂你油嘴滑舌,满嘴跑火车。”


今年春节,一个远的“我们都是中国人”的远房亲戚,和我刚一照面就问了我这样的问题,毫不婉转,毫无铺垫,满脸都是略显紧张的急迫和略显焦虑的担忧。我们的对话是这样的:


“慧超在北京现在一个月赚多少钱啦?”


“一万多块钱吧。”


“这话说的,到底是一万几啊?那一万出头和一万八九差的可不少呢!”


“一万八。”


“哎,你说清楚不就得了,我不缺钱又不跟你借,你把话说清楚了嘛!在外面闯荡这么多年,怎么说话还说不清楚呢,这说话模棱两可的怎么在单位里面混啊。”


“呵呵。主要是每个月到手都不太固定。”


“噢,不固定啊,这一万八是光景好的时候吧?”


“平均吧,好的时候比这多的多。”


“哎呦,真不少,现在打工的都能挣这么多钱了。在北京买几套房啦?”


“一套也没买,没钱。”


“艾玛,挣这么多钱一套房都没买,我看你那车也不咋地啊,你挣的钱都跑哪儿去了,难不成都给领导送礼了?”


“我们公司不用给领导送礼,我也从来没给领导送过礼。”


“哈哈哈,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出去几年嘴里的话就不能听了,也不知道那句是真,那句是假。你不送礼,领导还能给你开这么多工资?你们那领导是菩萨还是圣人啊?”


显然,谈话已经没有办法再继续下去了。这个亲戚和我年龄相当,当初他大学毕业时,家里四处托人找关系,据说送了十几万的礼,终于给他找了个铁饭碗端着,在我们县里一个事业单位做科员,月薪大概是四千元左右。


所以,我不能将一个月的实际收入如实告诉他,那会瞬间让局面变得很难堪(虽然最终的局面也不咋地吧,我还是图样啊)。但我也不想将收入说的太低,因为我知道那样的话接下来他会让我变得很难堪,大过节的,我干嘛要屈着心让自己难堪呢?


所以我自以为巧妙地取了一个不低不高的数字,但显然,我能感觉到,我们谈话的最后,他在自己的内心里,早已经将我所有的回答全部否定了,就像肯定了我是一个满嘴跑火车的吹牛逼高手一样。


在他的世界里,在他的价值体系里,他根本不可能相信,我熬个通宵写个方案或者写篇稿子,就能赶得上他一个月的工资;他更不可能相信,我有时一个月的收入要比他一年的工资还要多


——那是他不能相信和不可容忍的,就像他不能相信和不可容忍,这世界上竟然有人可以年节不给领导送礼,还能在一个单位里正常领到薪水,甚至混的比他还好。


愈是在贫穷僵化的地界,人们对金钱就愈是敏感。愈是在不自由的市场和经济体制内,人们对自由的市场和经济模式就愈是缺乏容忍。


2


这个春节回老家,我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走进一个商场,好家伙,就像一下子走进了一个毛皮动物屠宰场,一下子能迎面而来60多件貂,恍恍惚惚的皮草挂在她们一模一样的半永久眉毛上面,画面特别的祥瑞。


一个已婚女性如果逛商场没有一件貂,那丈夫简直可以说不是人了,那简直可以说是嫁给了一个渣男了,那简直可以说必须要夜半割丈夫鸡鸡然后明早立刻离婚了。


她们和朋友圈里转发那种“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人,其实是同一群人;她们自己也知道,很多人的气质实质上驾驭不了皮草,因此穿上很难看;但是她们心里更清楚的是:


别人有的,我也一定要有。


虚荣有时候无可厚非,但有些人却将此固化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一生追逐于此,换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是人一辈子的价值追求,所有有悖于此目标的人,都是神经病,心智都不正常。


这样的价值坐标下,人们对金钱显得十分敏感,民众互相之间的攀比和炫耀心态,也呈现的更为严重。


我曾经在NGO里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时认识一个名牌大学毕业后在某公益组织全职工作的朋友,他跟我说他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回老家。


因为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NGO组织的薪水自然不比商业化机构给出的报酬丰厚,长久以来,NGO的员工的工资都是略低于市场化水平的。


他每次回家,谈到工资都会遭遇一轮白眼。他四舅开个小吃摊,听到他那可怜巴巴的工资时,这样说道:


我看你这一本是白上了,挣那么点钱,别说买房子了,养活自己都是问题吧,要不回来也开小吃店来吧,能挣钱。


他们打骨子里就觉得,上名牌大学,就是为了要赚更多的钱;一个人能赚到更多的钱,才能说明这个人有社会价值。


所以,这些人年底聚在一起,问你“现在一个月赚多少钱?”这样的问题,是在定位你的“价值”,是在定位自己的价值。


看到你也过的并不好,看到你996的工作时间收入也并不十分优越,看到你上那么牛逼的大学又是博士又是科研的,一年到头赚的和他们做小买卖也没什么差别,他们就安心了,觉得你也不过如此,“就值那么点钱吧”。


3


“现在一个月赚多少钱了啊?”


这实在是一个需要用智慧来应对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背后有着令人惆怅的心理现象:


如果你赚的比他多很多,而你又好死不死地如实回答的话,他就会因为你赚的比他多很多的客观事实,而感到严重受伤。


伤情之重,足以让他开始怀疑人生和这虚妄的世界,因为受伤,他会本能地选择不相信,怀疑你在吹牛逼,在欺骗他,而这种被欺骗感会让他觉得你是故意要刺激他,是故意在伤害他。于是,他选择反抗,可以瞬间开启攻击连连问和嘲讽对对碰。


如果你恰巧比他赚的少,那你会感受到一股如沐春风,简直令人怆然而涕下的亲友情谊。不过,他忍不了多久就会因为虚荣心作祟而开始对你的伤害行为,足以把你伤的开始怀疑人生和这虚妄的世界。


他会用各种技巧让你明白他最终要表达的意思:


“怎么样,你又是北京又是上海的折腾,到头来还是不如我混得好啊”,如果你做个总结,这就是一种“抱歉,你们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的炫耀模式。


其实,热衷于向你打听每个月赚多少钱的人,他们问题实质的指向,并不是你回答的那个数字。他们的期望在于,在你答案的数字里,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同时定位自己所在财富阶层的坐标。


那些热衷于打听你每个月赚多少钱的人,他们是慌张的,焦虑的,价值感缺失且内心充斥着巨大的不安的人,所以他们往往呈现一种急迫、紧张,充满怀疑又时刻都不忘炫耀的状态。


他们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固守在自己几年都不变的收入水位上,警惕地观察着每一个外来者的归来,他们期望在“现在一个月赚多少钱了啊”这样的问题中,清晰地勾勒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自己所处的位置。


这类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无论什么事情,他们都喜欢用金钱去衡量,他们将金钱看得极重,因为那就是他们所憧憬的全部价值。


这是一种非常没有意义的自我定位法,显然容易将人引致视野的窄域和趣味的低谷,看问题开始呈现简单、粗暴和浑身铜臭味儿的浅显逻辑——所以大家越来越感叹道:


这世界上,有趣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大家都在问,有趣值多少钱?或者,有了多少钱之后才能变得有趣?


不去打听别人的工资,可以说是一名心智成熟的成年人的基本教养了。


我觉得这句话没毛病。


—THE END—


作者:慧超,公关男一只。 微信公众号:思维补丁(ID:LostAndLoser),语关一切常识。微博@光影吴纪。灼见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