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飞机在降落过程中从进近到复飞的过程,包括飞机在不同阶段的操作及注意事项。文章还讨论了高复飞和低高度复飞的不同特点,以及飞行员在面对不同情况时应如何决策。同时,文章也指出了保守策略在飞行安全中的影响,包括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飞机从巡航高度下降到进场点,再到MSA圆盘,避开障碍物落地。复飞是在遇到障碍物或特殊情况下重新起飞的过程。
高复飞时间并不紧迫,飞行员有足够的时间决策和设置目标;低高度复飞是在紧急情况下进行的,时间紧迫,决策点在MAPt。
保守策略可能带来安全,但也可能带来风险。例如,低高度复飞时,低于MAPt复飞可能带来致命伤害。
飞机降落到某个机场时,大致分几个阶段,先是从巡航高度下降到进场点,再从进场点到MSA圆盘,就是机场上空的一个圆形区域,在此之上障碍物的干扰很少很简单;
在圆盘上打个洞,连拐弯带下降,直到看见跑道落地,这个阶段称为进近阶段,目的是避开障碍物并且落地,这个洞通常由IAF-IF-FAF-SDF-MAPt所组成,MAPt可以是MDA或者DH。
如果没看到跑道,就要复飞,再打一个洞从MAPt点向上,绕开障碍物回到圆盘MSA以上,再决定后续怎么办。
这里说的复飞,一般发生在FAF(FAP)点和MAPt点之间的连续下降阶段,特点是飞机处于或即将处于着陆构型,接近MAPt点时时间变得紧迫,复飞动作不连贯的话可能导致飞机接近障碍物。所以飞行员每年有专门的训练,以熟练技术备不时之需。
还有两种情况的复飞,一种是FAF点之前的复飞,也有称高复飞的;一种是低高度复飞,也有称中断着陆(Rejected Landing、baulked landing)的。
对于
高复飞
,特点是时间并不紧迫,因此要做的很简单:
改平
,然后是灵魂三问: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
然后从容不迫的设置目标高度、后续航迹,即可。节奏越慢越安全,出问题的都是因为动作太快。
对于
低高度复飞
,我们在地面就要想明白,低高度复飞图个啥?着陆还是复飞,决策点在MAPt,所以之后的复飞都属于意外,不是我们决策出来的,而是意外情况逼迫出来的。意外情况包括突然的风速剧烈变化、跑道突然跑进一头牛等,都是极端情况,极端情况没有预案。
如果不是极端情况呢?现在很多公司鼓励飞行员低高度复飞,高一点儿要复飞,拉飘了要复飞,跳一下要复飞等等各种要复飞,总之就是QAR数据不好看就得复飞,否则领导心里不踏实。不少公司低高度复飞的数量和占比都呈上升趋势,原因
不是
极端情
况增加了,而是保守策略增加了
。
为了踏实而采取保守策略,只要不过分、不层层加码,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保守策略一定带来安全吗?我们以低高度复飞为例:
这是正常的复飞路径的设计,标绿的线是复飞剖面轨迹,可以看到复飞从MAPt开始,然后到SOC建立爬升,再到超越障碍物,最后爬到圆盘MSA以上。
如果低于MAPt再复飞呢?抱歉,这部分没人做障碍物评估,会飞出红线的效果。
保守策略带来的是致命伤害
。
有人问,那为什么上次低高度复飞没出事呢?那是因为运气,可能是刚好没障碍物,刚好发动机争气,或者刚好是CAVOK。
运气对安全也有很大贡献,但不能管理只能赌。
最后补充个疑问:有人问,起飞性能没问题,复飞感觉能量更充足,为什么性能还不如起飞?那是因为飞机构型不同,着陆构型是为了获得更小的失速速度,牺牲了爬升性能。
小结:对极端情况的思考,不要影响到日常飞行;不要对QAR产生焦虑,尽快实现去识别化。
The more conservative, the safer?
越保守,越安全?
深入了解民航,请进入下列链接:
低能见之三权分立
素颜和化妆-漫谈起飞标准
ILS降级
伏地魔和RVR
大白和小白
起降标准之拍案三叹
防道外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