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花开到杏子熟落,十七位来自海内外的人文社科学者相聚静园二院,坦诚的、多元的交流,涵育元气,激活新知。热闹了百余日的院落,伴着夏日的急雨,枝头的蝉鸣也染上了离愁。
6月28日下午,文研院为第十六期邀访学者举办了欢送会。院长杨立华,副院长段德敏、阎天,院长助理韩笑及文研院团队共同筹备、参加了这场欢送会。学者们在这里拾起四个月里那些永恒的瞬间,从这里重新出发。
“宁静”与“自在”,是学者在谈及二院这个空间时的高频词。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的王瑷玲老师说,“北大本身,已经是北京的世外桃源,静园二院,又是这么美的一个院落。当坐在研究室里往外看的时候,天光云影映在眼底。”这座院子,因为不断有世界各地的一流学者来到这里,所以一直有源头活水。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的张萌老师还记得,有一天特别热,踏进静园二院的门,因为树荫的凉快,突然间嘈杂声好像就听不见了,在院里刚好碰见同样毕业于北大、执教于美国的刘皓明老师,一起坐下来喝了杯咖啡,聊在北大的学业生活、聊在美国的学术研究,二院的文研书房见证了学者们众多动人的日常。关注数字政治学的丁辉老师与研究明清戏曲文学的王瑷玲老师初次碰面,在文研书房里喝着咖啡,坐着聊着,素昧平生的两人竟然坠下泪来。丁辉老师感慨,在文研院会有重新再出发的冲动。
▴
卡蒂教授在中文版地图上
指出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的位置
著名国际法学家安东尼·卡蒂(Anthony Carty)表示,“在这个宁静的、学术反思和讨论的乐园里,没有自负、虚荣和竞争。”驻访期间,他多次接受CGTN、CCTV、新华社、环球时报等媒体的专访,分享他的新著《南海的历史与主权》中的观点,从历史和法理的角度论证了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芝加哥大学菲利普·德桑(Philippe Desan)教授是首屈一指的法国文学和蒙田研究专家,2023年曾向北大图书馆捐赠图书2448册,极具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来访期间,他在北大文研院、比较文学研究所、法语系等单位举办了关于蒙田的系列讲座,并参加了北大图书馆为其举办的赠书仪式。文研院讨论的开放氛围、尤其是考古学话题所带有的中国底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唐史和中国都市史研究享誉学界的妹尾达彦教授,总是认真而谦逊地倾听每一次报告,一丝不苟地做着笔记。这次访问交流,不仅让他在新冠疫情后重逢隋唐史学界的诸多老朋友,也让他感慨文研院真正做到了涵育一片净土的理念,让人与人的交集和讨论能自由的发生,思想被重新激活。
▴
妹尾达彦教授在文研院讲座后合影
左起:韩茂莉、李孝聪、妹尾达彦、荣新江、史睿
在每周二、四下午,各位老师的报告将邀访学者们凝聚在一起:张萌刚刚出版了她的《流动的森林》,借由经济史、环境史的洞察,编织出清代中国市场经济环环相扣的图景;专长于法制史研究的赵晶教授,讲述总是充满生动活泼的案例,让人借由法制这个小的门类,窥见唐宋之际的身份变革;复旦大学李猛在报告中,提醒大家重视“文”的观念、门类以及参与写作的文士集团在中古政治史上的特殊地位;知识博通的刘皓明教授,对于校勘学方法在中西之间的比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视野宏阔,也激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俞学明教授以佛教哲学和天台宗研究著称,以汉译佛典有关食物的记载为基础,探讨佛教的起源神话,别开生面……在一场场讲座和交流会发生的间隙,新的灵感、新的作品在悄然间萌发。来自香港大学的爱尔兰学者Alexandra Cook研究的是卢梭与植物学,她的著作Jean-Jacques Rousseau and botany :the salutary science是一本跨越科学史、思想史,重新“发现”卢梭的名著,展示了一个沉浸在植物采集、标本制作、知识交换中的启蒙哲学家形象,对国内科学史领域的研究颇有启发。这次来访,她与出版社和译者进行了接触,希望能够让该书的中文本早日问世。她惊叹:“这些收获,就像植物生长一样。”
四个月里,静园的草木换了颜色,万物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文研院这个空间到底意味着什么?院长杨立华老师说,“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在努力工作,但我们似乎在做的是没有具体方向的一件事。正因为我们没有具体的期待,文研院这个空间起到的作用,就有点像《庄子·齐物论》所说的‘天籁’。”所谓“天籁”,区别于人籁、地籁,是“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吹万不同,让所有的人处于自得之场。在这个自得之场里,每个人都得以更深地回返到自身,并从自身之中激活了重新出发、投入到新的学术和生活当中去的一种力量。
当枝头翻出浓郁的新绿,各位学者的至情至性也逐渐展露。
五月,学者们在两位考古学家于建军和魏继印老师的组织下,先后考察新疆阿勒泰的新石器遗址,以及河南安阳、洛阳等地的殷墟王陵、二里头遗址。在敦德布拉克参观岩画之余,蒋文老师坐在岩石堆积的小山丘上,吹了很久的山风,看着远处奔跑、活动的人,再远方就是距今三到五千年的洞穴岩画,“当时感觉是一个很奇妙的场景,终身难忘”。
郜积意老师研究的是看似枯燥的经学问题,平时交往中却天真烂漫。他利用周四晚的时间,为同期驻访学者讲解《汉书·律历志》,“同学”们的桌上既铺着演算历法的稿纸,也有各自贡献来的啤酒和零食;深耕新疆考古的于建军老师,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讲授了一学期的“新疆考古面面观”课程,而他本人同时也是一位“摇滚老炮”。走在路上聊起摇滚歌曲,于建军与刘皓明两位老师就突然间变成了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提到什么歌就随时会唱起来。
在古典文学书堆里钻研了半辈子的周明初老师,意外地如同赤子一般心肠。在郜积意老师的报告会上读到《诗经》中《芣苢》一篇时,周老师甚至即刻去花园中采来一株香草献上。皮迷迷老师分享了她的感受,在这温暖、松弛又专业的学术氛围中,与治学、为人都同样纯粹的学者,突破既有的范式,获得新的灵感,真正实现了跨学科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