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洞察
更真实的视角,更有深度的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众软件  ·  另外两件事[250222] ·  昨天  
APPSO  ·  杨植麟和梁文锋,论文撞车了 ·  昨天  
小众软件  ·  现在就能用,免费满血版 ... ·  2 天前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  数据中心的等级划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洞察

保护混装油事件吹哨人!

新洞察  · 公众号  ·  · 2024-07-12 19:55

正文

各位,我是太守。
一辆罐子车就像一枚深水炸弹,炸出了很多问题。
各种舆论纷纷下场混战,但 硝烟散处,隐约之间让人看到一个阴谋。
这本来是一个并不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但现在却变得复杂起来了。
梳理一下最近几天的各种信息,感觉有人在下一局棋。
第一步棋,巧妙洗白。
一开始,闻讯的人们愤慨不已,纷纷要求查明真相,严惩有问题的企业。大家同仇敌忾,一定要把害虫揪出来。
但很快舆论在悄然间发生变化。
有人开始把问题复杂化,试图把水搅浑。
这些声音抛开食品安全本身,而四处宣扬“这是一场对龙头央企有预谋的攻击”。
有人声称在视频中发现一个“关键信息”:
设施车辆的运单上写得很明确,收货方名称叫河北物流集团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很显然,这不是一家生产和销售食用油的公司。
那么,这么多油送到这家公司有什么用呢?
这些人就开始科普:
大豆油有很多工业用途!例如环氧大豆油,是一种制造聚氯乙烯制品的增塑剂。而环氧大豆油的主要原料就是大豆油。
接着他们继续科普大豆的工业用途,比如可以用于油漆、油墨生产,还可以用于皮革产品、肥皂化妆品以及工业润滑油。
他们为什么要不遗余力科普呢?
他们讲这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大家说明大豆的好处,而是为了得出一个结论:
视频里那个罐车装的大豆油根本就不是给人吃的,而是工业用的。
而他们更深层次的潜台词就是,那个油罐车到底洗不洗,干净不干净,有没有毒就不那么重要了。
所以,问题的严重性就于无形中巧妙化解了。
如果只到这里,还不足以说服大多数人,更不足以扭转舆论的攻势。还需要棋手下出更高明的一招,从根子里解决问题。
第二步棋:釜底抽薪。
谁是“薪”?
曝光这件事情的“肇事者” 新京报就是那个“薪”。
那么接下来的逻辑很简单:
如果新京报是一家劣迹斑斑,谎话连篇的报纸,那他的话和爆料内容还有多大的可信度?
弄清焦点,接下来就是动手了。
从前天开始,网上越来越多声音矛头都指向了新京报。
虽然 目前事情还没有调查清楚,但网上就已经有人开始针对新京报,恨不得将新京报祖坟扒拉个底儿朝天,甚至不惜给新京报扣上反华、递刀子的帽子。
扣完帽子,紧接着就是开始想办法证明新京报“劣迹斑斑”。
他们借专家教授之口,说新京报立场有问题,不能中立客观报道新闻。通过揭露所谓的“丑闻”与“内幕”,夹带私货隐藏着自己的“政治动机”。
说新京报擅长挖掘隐私、制造舆情、引导舆论,甚至经常搞一些历史虚无主义,选择性揭黑,打击国企和央企,甚至对外资企业变相输送利益。
最后,甚至把早已死去的三鹿奶粉都拉出来当证据,说三鹿奶粉是被“奸商陷害”,是市场化资本媒体利用舆情围攻“中国民族乳制品企业”。
凡此种种目的只有一个:
把惹出麻烦的新京报,说成道德败坏,一文不值的货色。那么,被新京报爆料的罐子车混装油问题也就立不住脚,不攻自破了。
为了壮大声势,需要名人出来扩大这种声音的影响力。于是,家住美国的网上知名“爱国人士”司马南说:
建议将披露这个事件的媒体及其相关人员一同列入被调查对象。
他们摆明态度,水搅浑之后,一定要趁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第三步棋:爱国大旗!
你还在揪着油罐车混装油的问题不放?
那就得给你上眼药了。
网上已经有人列出了紧追问题不放人的“十宗罪”。
这一步棋就相当于将军,很容易让人不知道从哪里反驳,也不敢反驳。
不管什么问题只要能扯到爱国上,似乎逻辑就顺了很多。
就连逼死老公的翟欣欣都知道,垂死反抗的时候要把苏享茂生前不爱国的事儿拿出来化解舆论。
这三步棋环环相扣,心思缜密,就像精准的三板斧,一套抡下来舆论果然懵逼了很多。连我身边最智慧的朋友们都开始“深刻反思自己”是不是在油罐车这件事情上反应过激了?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有些事情总让人感觉到可怕。
都说,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但实际上呢?
2011年,曝光地沟油的记者李翔,被当街十余刀捅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