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分
1. 秦婉:8分
凤凰电影策划。
邱礼涛驾驭大片的实力不弱,这类炸弹电影就是要制造「随时爆炸」的危险气氛,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是本片成功的一大关键,并且削弱了其叙事上碎片化节奏带来的影响。内容表达呈现了政治与警察的灰色地带,隐喻点也深埋其中,蔡瀚亿段落真实感极强,可能会是近年来甚至香港影史上罕见的一幕。既有打动人的港式英雄情怀,又没有失去回归时代的政治表达,完成度很不错了。
2. 胡续冬:7分
诗人,译者,随笔作家,执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邱礼涛是香港电影界一个罕见的多面手,不但执导、摄影才能兼备,更具有高度的批评自觉(这和他曾在岭南大学文化研究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经历不无关系)。以往他是著名的低成本「秒摄男」,出片量大、手快,虽然大多质量粗糙,但其中的cult趣味和在地问题意识还是相当加分。这次邱礼涛居然接了这么一部不差钱巨制,还是颇令人意外的。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对得起票价,在大成本保障下,他的标签式恐慌感和暗黑暴力感落实得比以往更突出,节奏、场面都还对得起香港的警匪片功底,通过红线黄线等一系列符号埋设的政治隐喻颇为用心(他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编码自觉性,因此很多「后雨伞」的解读不算过度诠释),两度拆弹失败的剧情也极好地拓展了拆弹类型片的基本设定。
然而,剧情的细部还是有大量「秒摄男」固有的仓促感,完全经不起推敲,各角色的台词和姜武、小宋佳的表演也都很「秒摄」。
3. 黄文杰:7分
做书人,影评人。
刘德华再度证明自己是个诚意满满的电影人,他炸了中环不过瘾还要炸红隧,该片的枪战和爆炸规模堪比《风暴》,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拆弹题材也让它更具新鲜感和震撼力。整体而言称得上高潮迭起,紧张刺激,看得人热血偾张。
片尾正邪双方上百人乱战的场面,把警匪片拍出战争片的味道,有让人回到90年代录像厅的错觉,加上那种近乎癫狂和歇斯底里的情绪,也算香港电影尽皆过火的优良cult传统吧。
主角的非万能形象和最终命运的反类型处理,带来了别样的悲情氛围。邱礼涛对大场面的调度能力则宣告,他不仅能掌控剑走偏锋的中小成本影片,而是给他多少钱就能干多大事。总之对于老港片迷来说,深感快慰,对于它的不完美也就不愿深究了。
4. 刘起:7分
电影学博士,电影杂志编辑。
炸警察、多次杀人质、疯狂残暴的悍匪、选错线的大爆炸,这几处暴力生猛的情节,感觉回归到90年代港片的传统,没有向内地市场妥协。人物性格相对简单,叙事重心放在了紧张场面的营造上。红磡隧道一战的空间感与时间感都很好,利用局限空间做叙事设计和场面调度,同时带来时间上的紧迫压抑感。
5. 迷影兰波:7分
电影从业人员。
所有的千言万语已经凝聚在那句「叫你们警察,远离人群」里了,文本内核大于表演和调度,甚至可以说是一则寓言,喜欢结尾。
6. 吴李冰:6分
常用笔名LOOK,影评人,《虹膜》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拆弹电影的高潮毫无疑问是选哪条线的问题,颜色成为了最关键的抉择选项。社会学博士出身的邱礼涛选择这样一种类型片的题材显然并不满足于拍摄简单的火爆场面,恰恰相反,这使得当年港片癫狂火爆的节奏,在如今身份转变的合拍片的语境下,置换成了最激进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述。
于是我们看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场景,当年的英雄片之王刘德华居然在还剩下一分钟依然可以拆除炸弹的情况下突然放弃,原因是看到了红线!高潮部分依然如此,他依然要博杀一次,不选红线。折戟之后才验证了政治密码,有红有黄,起码「基础结构」还在,不选红线死路一条。
7. 徐元:6分
电影媒体人,曾任《电影世界》主编、时光网及《大众电影》副主编,现为《人间电影大炮》制作人。
(国配版)台词蹩脚到令人发指,而且剧情中每每加入了科恩兄弟或银河映像式的反套路反类型转折(比如弟弟突然洗心革面以及马上就遭报应被车撞),却只是显得非常任性而尴尬。另外,对整个「阴谋」的包装,比起已经很幼稚的《寒战》来说,是幼稚得更上层楼了。
但是,无论如何,算上《寒战》《风暴》《赤道》,香港电影确实出现了一种新的动作大片类型,而且本人必须承认,虽然它们还拍得不太好,可也比漫威电影、《变形金刚》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让我觉得有意思多了。
8. 开寅:6分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电影学博士,电影理论学者。
本片揭开了香港电影碎片化隐喻影射登峰造极的新篇章。其中华仔甩下绑满炸弹的青年警员人质落荒而逃的反英雄戏脑洞大开,可以精彩地作为反类型案例直接写进警匪片历史。红黄线炸药炸不飞红磡隧道的基础结构,但开始被众人争夺的小弟最后却在乱枪中漂来荡去无人理会。
多年后如果再看后九七香港电影,可能会发现,尽管剧情逻辑会垮塌得一泻千里,但它的最大贡献是以自残式的心态革命性地更新了意识形态影像修辞学的形式与方法论。
9. 大奇特:6分
欧美老电影爱好者,DVD收藏发烧友。
有90年代港产警匪片遗风,以敌我结怨代出「拆弹专家」这一技术兵种,并提供了处理各式炸弹的方式方法,红隧的攻坚战也很扎实。它的「主旋律」是港式的,而华仔真的偏爱这种「结局」。对于曾与李修贤合作多部警匪片的邱礼涛,处理动作场面驾轻就熟。虽仍为合拍片,演员融合得很好,内容上也没有为大陆市场做妥协,难能可贵。
10. 风间隼:6分
影评人。
商业大片的架子和元素都很齐备,但缺少大片的质感,人物和情感更欠缺细腻的一面。倒是在断手的姜武和被乱枪打死的王紫逸这两兄弟身上透出了导演邱礼涛的cult片趣味。刘天王连角色最悲痛的时候都不忘端个架子。看完只记住了隧道口的「立白洗衣粉」。
11. 妖灵妖:6分
电影文化工作者。
影片整体都为了「红隧大战」服务,这场大战意向极为有趣,一方面反省了警察的责任,一方面又在剧情和场面的失控无序中堂而皇之地推进,最好的事是仔细想一想这一切与香港对应倒也没什么不恰当。
12. magasa:6分
《虹膜》电影杂志主编,「虹膜」微信公众号(IrisMagazine)运营者。
它的结局在警匪片里很少见,看的时候略吃惊,我觉得是有深意的,这部片并不像表面上那样仅仅是一部警匪动作片,有一些不便言明的意味在里面。蔡瀚亿那场戏很不错,也突破了一般警匪片的俗套。
13. 西帕克:6分
影评人,电影网站主编。
前戏太长,很多不该拍的前史都被拍出来,导致电影节奏失控。几处悲情戏码是一大突破,有催泪效果。算是刘德华这两年来比较不错的一部作品。
14. 独孤岛主:6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瑕瑜互见的大场面营造,惊鸿一瞥的剧作点睛,结合了邱礼涛式的惨烈场面与追寻陆港夹缝空间的用心。
15. 赛人:5分
影评人。
与前几年的《风暴》一样,都陷入了港人的被迫害妄想狂中,但阵势上不如前者那样肯花血本,但花的更多的是心思。刘德华放弃了自己的同袍、绑匪忘记了自己手握人质时理应更无法无天,而最为我叹服的是香港监狱的教育,王紫逸弃恶从善之心如此坚决,让我哭笑不得,而他在乱枪中的身亡,更让我忍俊不禁。不知道它会不会成为一部邪典电影,我希望它是。
16. 梅雪风:5分
媒体人,曾任《看电影·午夜场》创刊主编、《电影世界》主编。
必须得承认,最后的动作戏很燃,让前面软沓的剧情变得有了张力,最后的隧道爆炸戏确实是香港电影中少有大手笔。但片中人物就很不成立了,比如那个想让公司股价上涨而要炸掉海底隧道的傻老板,比如进了监狱就基因突变为好人的傻绑匪弟弟,还有抓着老板命门还要去绑架老板要挟涨钱的傻绑匪哥哥,影片中的各种不合逻辑,让影片整体看起来很尴尬。
17. 刘宇清:5分
电影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爆炸效果还不错。拆弹专家用生命拯救生命,品德高尚,但技术一般,不能「胜天半子」。可能创作者的目标,既不在故事,也不在「拆弹」,而在「炸弹」。人物设置及其在剧情中的作用,实在让人无语,比如:醒悟并皈依宗教的阿标居然会被车撞了,宋佳的角色就是为了「调色」吗?
往期精彩内容
邱礼涛驳斥「接地气」邪说,《拆弹专家》就不接!
彭浩翔刚刚推出了他的最重要作品!说的不是《春娇救志明》
这是中国喜剧电影的开山鼻祖,特别牛逼
酷爱电影原声,想成为真正的大神但找不到途径?
「本学科所有著作中最好的一本」
《在音轨上:现代电影配乐指南(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