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读书
文字之美,精神之渊。关注当下优秀出版书籍,打捞故纸陈书,推出凤凰网读书会、读药周刊、凤凰好书榜、文学青年周刊、凤凰副刊、一日一书、凤凰诗刊等精品专刊。在繁杂的世俗生活中,留一点时间探寻文字的美感,徜徉于精神的深渊,安静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一点破事就发朋友圈的人,没见过世面” ·  3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冯骥才:儿时最快乐的日子是过年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读书

《春娇与志明》 ——杂谈香港男女的爱情观

凤凰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7-01 10:09

正文

关注凤凰读书,与96万书友共度优质阅读之旅



《春娇与志明》

——杂谈香港男女的爱情观


by  徐天成


我是香港导演彭浩翔的粉丝。这一年,彭浩翔有一部新片上映,叫“春娇与志明”,里面刻画了在京港人的生活,这在我们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据说在北京,港人被称为“港怂”。大家听起来可能觉得有贬义,但我觉得“怂”字挺可爱的。通过《春娇与志明》,我想说一下“港怂”在北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春娇与志明》是几年前《志明与春娇》的续篇,主角还是杨千嬅演的余春娇和余文乐演的张志明。上集所讲的是一个关于抽烟的爱情故事:香港法律禁止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于是互不相识的烟友会扎堆在室外路边或后巷的垃圾桶边抽烟,志明与春娇就在这场合中认识了。下集讲的是他们俩分手后,两人分别移居北京工作,都曾和内地人拍拖过,但最后两人又复合了。故事围绕着北京发生,让已经生活在北京五年多的我感到很亲切。


亲切感首先产生在场景上——余文乐跟杨幂最初约会的那个“床吧”,我刚到北京的时候就去过了。还有在电影里出现的“金多宝茶餐厅”,不就是香港人常常扎堆去的那一家嘛!还有,工体旁边的那家“鹿港小镇”,是不限于香港人的各路人马泡完夜店后的好去处。去“菩提”按摩、去“新元素”吃饭,也是我等港怂常做的事。不过“菩提”近来生意太火了,我们已经改去别家了。电影所描述的关于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也引起了我们这班在京港怂的共鸣。吸引志明来北京工作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一个北京朋友家里火炉烧柴时发出的噼啪声。



北方朋友可能会莫名其妙,可是在南方,冬天再冷也不至于要在家里添置一座火炉取暖吧?更重要的是,能安装火炉的家,一般面积都小不到哪里去。这种北京能给予人的空间感,对住惯“白鸽笼”的香港人来说,很具吸引力。戏里还有个小支线情节,也常常发生在港怂身上。由于北京太干燥,余春娇会无缘无故地流鼻血。北京人告诉我,解决方法是买个加湿器——这个我早就有了,在家里、办公室里放了不下四台。但春娇的方法是晚上临睡前弄湿一条毛巾,搭在睡房的椅背上。我又长知识了,但不知道是不是真有效,下年冬天一定要试试这个方法。这几个小细节,令我不禁细细回想当初为什么决定在北京待下来:空间大了,这的确是一个原因。在香港动辄一万块一平方英尺(香港房子以平方尺算,每平方米等于10.472平方尺)的房子,折合人民币每平方米8万多块;而在北京,只要两三万就可以了。当大家觉得房价贵的时候,看看香港的房价,心理就可以平衡一点。


大家会说,香港工资高,房价自然贵一点嘛。但依我看来,内地的工资很快就会追上来。到时候,房价搞不好会超越香港。只是,内地城市土地比香港多得多,光是北京面积就已经是香港的70倍。我真不明白,除了中国人那个爱买房子的心理之外,有什么因素支持着跟香港一般高的北京房价。较便宜的房租只是锦上添花,并不是我定居北京的主因。我就像春娇与志明所想的一样,看重的是北京所带来的工作机遇。春娇做零售管理,而志明是做广告的,从事这两个行业的香港人才在内地挺吃香的,我在北京也认识不少。至于法律行业,本身香港律师就不多,加上两地法律体系的差异,香港律师在京工作的就那么几十个。我估计,以后北京对于香港律师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除了事业发展,我跟很多留在北京的外地人一样,看上的是北京的文化底蕴。我说的并不是长城、故宫、颐和园这些文化硬件那么简单。这些景点对于在京生活的人来说,两三年能去一趟就不错了。我想说的是文化在这城市所占的位置,会比很多城市高。在北京有不少人不是光为了赚钱而来,在798艺术区、宋庄,就有不少不以捞钱为目的的艺术家;在鼓楼、烟袋斜街,也有不少全国顶尖的地下乐队。每年5月,北京户外会举行多个音乐节。像这样的文化活动,在香港就很难举办,因为场地有限,观众数量又不足以支持。在一个纯经济的城市,人人都向钱看,找不着志同道合的人,很难坚持搞艺术。北京可提供的文化空间让我十分欣赏。如果我还在香港,那个环境也很难让我诞生这本“半自传”吧。


北京的文化气息,很多人都会感觉到。但对于它的国际化,大家可能就有所不知了。


北京还能比香港更国际化?好多港怂会这样想。但事实上,香港的老外以英美来的居多,其他的无外乎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几个国家。反正香港会讲英语的人不少,他们就乐得不学广东话,自己人只跟自己人玩。


但在使馆、高等院校林立的北京,就聚集着全世界来华工作、学习的人。这还没算那些外企派过来的高管,以及来碰运气的外国创业者。在北京的外国人不学普通话、不跟本地人打交道的话,很难在北京生活。在香港生活,香港人有自己的圈子,不会主动认识外地人。但在北京,自己变成了外地人的一员,圈子就变得国际化起来了。


在我的圈子当中,就有东南亚的华人、瑞士的使馆人员、非洲的留学生、法国创业者、讲广东话比我还流利的日本人、捷克裔的荷兰文化官员等等。这种居住在北京所带来的变化,我也很喜欢。而对于某些男性港怂来说,北京还有一个吸引人的额外原因——北京女孩(泛指在北京生活的女性)。在香港受够了港女的“公主病”,一旦来到北京,不少港男会有被解放的感觉。《春娇与志明》里的张志明追到那位要脸蛋有脸蛋、要身材有身材的尚优优,就不知道羡煞了多少港男。在香港,港男就常常跟港女互相看不对眼。港男指责港女拜金、自恋、刁蛮、自以为是;而港女则说港男不上进、宅、幼稚、长不大、见识不多又目光短浅。既然“本地货”不行,香港人便开始向往包括内地的“外来货”,于是内地、香港两地的恋爱和婚姻也就越来越常见。



首先,我是怎么看港男港女的争议呢?作为港男中的一员,我觉得港女大多还是挺优秀的。她们时尚、独立、利落。看《春娇与志明》就能知道,港女敢爱敢恨,不屑于玩小女生的那套把戏。但这样一来,港男条件稍差的话就会驾驭不了了,所以也难怪港女看不起那些不长进的港男。对于“公主病”,我觉得那是自恃有条件的女孩的通病吧,并不只是港女才有。而港女对港男的指责,我作为港男,必须要辩护一下:我辈在经济起飞的七八十年代中成长,没有经历过战乱和饥荒,在香港这种成熟经济体下,再出产一个如李嘉诚般奋发向上的人,恐怕太难了。若说多孕育几个青年才俊还算比较靠谱。说现代港男不以赚钱为人生唯一目标,那是对的;但说我们都不上进,那就太“一竹篙打一船人”了。不过,港女说港男的“大唔透”(长不大),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挺对的。《春娇与志明》里有这样一幕:志明把干冰放在马桶里,制造腾云驾雾的感觉,给杨幂饰演的尚优优看。尚优优不明所以,关心的都是很实际的问题:“马桶脏不脏?干冰会不会堵住马桶?”在马桶边,尚优优问志明对生孩子的看法时,志明面容扭曲地说:“我觉得从高中以后,我就没有再长大过了。所以你让一个小孩去照顾另一个小孩,那实在是一件太残忍的事情。”看这幕时,必须要和上集《志明与春娇》合着看,才能明白里面所说的港男的特征,以及港女跟国内女孩的区别。一对比,能看出两件事:第一,内地男孩一般比同年纪的港男要成熟,起码他们不玩“干冰马桶”。但男孩“长不大”这一点,则要看个人喜好了。甲女眼中的蜜糖,可能是乙女眼中的砒霜。港男一般没有父母催婚的压力。如果你想找个港男,早点结婚生子的话,最好学一学尚优


优,先探听一下他的口风吧。第二,内地女孩想事情一般要比港女来得现实。在上一集,志明也曾经对春娇演示过这个干冰把戏。春娇雀跃不已,觉得志明的“大唔透”很有意思。但尚优优蹲在马桶边看着干冰,却不明就里。志明阐述完他怕生孩子的“伟论”后,尚优优一脸惘然。请相信我:就算志明不甩她,她早晚也会受不了志明,把他甩掉。那么,我又如何看待港怂跟内地的异性交往呢?这种组合,无论是港男配内地女,还是内地男配港女,在我身边都十分常见。我自己也曾经跟内地女孩谈过恋爱,所以在“港男陆女”的配对上,还算有资格说两句。内地女孩给我的感觉,是她们对男女交往比较认真,想事情比较长远。内地不是有“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这样一句流行语吗?不少内地女孩就是以这句话为宗旨来找男朋友的。因此,内地女孩对于男生的外表和浪漫的要求可能低一点点,而对男生的其他条件比较看重。一些港女觉得不解风情、不爱打扮的港男,来到内地后,会感觉自己更受欢迎些。如果碰巧这港男又着急结婚,那就一拍即合了。内地女孩想得比较长远,换句话说,就是想得比较现实。《春娇与志明》中有一幕:春娇的朋友带她去公园相亲,那些着急下一代婚姻大事的父母,会把自己家孩子的条件都罗列在一张海报大小的纸上。大家对于这种情景见怪不怪了,但对于春娇或是我等港怂来说,在相亲园看到海报上大剌剌地写着“XXX,男,汉族,XX岁,美国工程硕士,北京户口,国企工作,年薪XXX万,有海淀区房子一处(已供满),开奥迪A6”,还真是个不小的文化震撼。


当我说这些话时,读者们别以为香港人不看重门当户对。我们也知道,婚姻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经济联盟。古今中外,大家都会考虑“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但这么直率、不做作地把自己所能给的和所要的都公开说出来,港男港女就未必能做得到了。港男港女在职场上可能很善于表达自己,很勇敢,但在爱情这方面,就显得十分含蓄。对于相亲的观念,香港人也比内地人保守得多。《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这类型的相亲节目在内地,甚至在台湾都很流行,但在香港,大家都不太敢参加,怕丢脸。其实也在这一年,无线电视推出了一个探讨剩女现象的节目,叫《盛女爱作战》,引起了全城热议。其中一个39岁的“盛女”说她还在向往童话般的爱情,就被好多香港人笑她不自量力。但如果这节目换成在内地播放,大家都听惯了像“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这样的“雷语”,再看《盛女》的话,可能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以上对内地女生的看法,当然只是我一家之言而已,并不代表全港男士。比如,我那些没有在内地生活过的港男朋友们,就会误以为自己很有条件,又是香港人,内地女孩肯定喜欢。每次碰到朋友的这些误区,我都要多花唇舌解释一番:在当代中国内地,条件稍微好的女生,连老外都看不上眼,更何况是你这个港怂?拼条件,你也拼不过富二代、官二代。以为光凭港男的身份就可以在内地情场无往而不利,实在太傻太天真了。我刚说过了港男怎么看内地女孩。至于内地男孩,又给港女什么样的感觉呢?没在内地生活过的港女,会以为内地男土里土气、


财大气粗、没礼貌、没修养。抱这种以偏概全想法的港女,也实在是太傻太天真了。我那些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的港女朋友,看内地男的态度会客观得多。在《春娇与志明》里,当志明和尚优优打得火热时,春娇也在被徐峥饰演的内地男Sam追求。Sam虽然大龄,还离过婚,但他事业有成、成熟、稳重、体贴,会奋不顾身地帮春娇捞落在马桶里的手机。他也会搞点浪漫,带春娇野餐,不过港女似乎对此并不感兴趣。这个Sam,正是在京港女对内地男的客观看法:跟港男志明相比,Sam是欠了一点激情,但也有很多优点可以弥补。曾经在感情上被港男伤害的一众港女,会觉得Sam很靠谱,很朴实。如果港女们能冲破心理障碍,抛开内地男“没素质”这个错误标签的话,内地男绝对是能托付终身、过一辈子的好人选。又跑题了。本来想通过《春娇与志明》说在京港怂的生活,变成了讲在京港怂在爱情路上怎么看待内地男女。无论如何,我想说的是,我们这班港怂,在内地生活久了,对内地的人与事都有更客观的看法。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接触多了,隔阂、偏见就会少起来。希望这本小书也能起到破除隔阂的作用,能让内地朋友对香港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本文选自徐天成《我们香港这些年》/中信出版社



凤 凰 读 书

知识 | 思想 | 文学 | 趣味

主编:严彬(微信 larf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