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里是清华大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大学

造飞机、开飞机、修飞机,清华毕业生,全了!

清华大学  · 公众号  ·  · 2024-08-20 07: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24年盛夏

70余名清华毕业生 筑梦苍穹

成为光荣的航空新人

在中国飞机产业链全流程

勇担重任,接续奋斗


他们当中

有的 投身飞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

追逐“将论文写在大国重器上

尖端装备上”的科研理想

有的 驾驶战机 翱翔天际

日月晨昏,枕戈待旦

时刻捍卫祖国万里河山

有的在 航空维修领域 发光发热

虽无缘挥戈蓝天

却用青春、汗水守护飞机的安全




造飞机!做蓝图的绘制者


从“一张白纸”,到“一幅蓝图”。


70多年前,新中国航空事业从零起步。 王永志 院士为代表的一批批清华人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用双手执笔绘就蓝天画卷,让清芬挺秀,为华夏增辉。


据统计,2024届毕业生中 前往飞机制造相关单位就业 共计70余人, 突破历史新高。


张驰在清华校园


研发设计领域 航天航空学院硕士生 张驰 车辆学院博士生 史尚军 环境学院博士生 薛宇 等十余名毕业生分别前往中国航空研究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等单位工作。


我从小就喜欢无线电,喜欢鼓捣收音机,自制各种无线电小制作, 这也引领了我后来的专业、职业以及行业选择。”对飞行器设计、研发制造 都非常感兴趣的张驰说,“ 希望能深入了解各部门的运作过程, 以充分利用在航空业的职业生涯, 确保无一时刻被虚度。”


硕士毕业的樊鲁阳


如果用韦恩图来表示 “你喜欢的、你擅长的、别人需要”, 找这三个圆圈最大交集 作为职业发展方向, 你会怎么选呢?


她的答案是,全都要!


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机械系的 樊鲁阳 如愿签约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 担任直升机设计工程师。 深沉的航空情怀, 让她觉得蓝天远比喧哗的街市 更令人沉迷。


同样入职 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 从事人机交互工作的 还有航院博士生 焦阳 。能动系博士生 彭威 选择回到家乡沈阳, 在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发工作。

生产制造领域,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硕士生 苗雨晴 航院博士生 靳盛哲 毕业后前往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机械系硕士生 刘占广 前往中航技进出口公司;材料学院博士生 张舒博 加入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从事航空发动机材料制造工作......


在实验室工作的严晨皓


精仪系毕业生 严晨皓 在博士期间参与 大量国防和军工相关的重要课题。 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性和保密性, 严晨皓从未公开发表文章。 对此,他坦然道: “搞研究不是为发论文、拿奖, 有应用价值,这就够了!”


毕业后, 严晨皓 选择到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航空电子综合与体系集成全国重点实验室 工作, 助力航空航天、武器系统等国防领域。


王晨阳代表院系参加乒乓球比赛

从高考失利到圆梦清华,从物理满分到“水土不服”,从“第一个考出去的大学生”,到博士期间发表6篇一作SCI……这段“逆袭”之路,她走得平稳而坚定。


为了 “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 航院博士生 王晨阳 辗转几家单位,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了解企业最新科技成果和未来发展战略,最终选择“与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契合”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609所),从事机载机电系统研发工作。

今年毕业的自动化系博士生 关剑卿 核研院博士生 蔡洋洋、程心雨 化工系博士生 李枫霖 等参加了秋招与春招的活动,已经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三方,一同书写航空业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开飞机!做刀尖上的舞者


这个夏天, 2020级清华大学联合培养飞行学员班 37名飞行学员 告别清华园,奔赴广袤空天。 若问他们如何定义青春, 他们齐声答道: “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上 刻下清华人的名字!”

2011年,清华大学与空军 率先开展联合培养飞行学员工作,清华大学飞行学员班就此成立。目前, 清华大学 已与空军、海军联合招收 培养数百名“双学籍”飞行学员 其中多位已驾驶多型国产新机翱翔在祖国的蓝天。

飞行员 刘功昭 2015年毕业后被分配至某航空兵部队。 部队改装歼-16期间, 他第一个通过理论考试, 第一个驾机开展训练, 成为 全旅最年轻的“金头盔”飞行员


“沉浸于昨天的荣誉, 永远打不赢明天的战斗!”刘功昭认为, 空战比武只是赛场上的对抗,飞行员的最高荣誉应该是赢在战场。 近几年来,他已经与战友们一起在多个热点地区完成了战备与战斗任务。

2019级联合培养女飞行学员中, 3人已完成运输机改装训练 加入战斗序列。在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群众游行中, 3514名清华大学师生组成的 “伟大复兴”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 32名飞行学员担任方阵中队教练, 圆满完成专项任务。


杨嘉迅在驾驶舱


“我最爱的, 还是雪后飞翔在纯净而湛蓝的天空中”。 从清华到部队, 杨嘉迅 期待了3年的飞行训练, 终于迎来昼间雪后首飞。 虽如履薄冰,却甘之如饴。 “从座舱玻璃向外看的景象, 总能让我心无杂念、向战而飞, 更渴望守卫好我的祖国。”

今年年初, 杨嘉迅顺利完成夜航单飞。 星空之下,雏鹰羽翼更加丰满, 他终于一步步成为 儿时看到在雪夜巡航的飞行员叔叔, 头顶亿万星河, 守护万家灯火。

飞行是勇敢者的事业。 “起飞就是战斗,升空就是作战” 激励着清华飞班学员 不断突破自我, 争做“刀尖上的舞者” 。在最耀眼的青春年华 开上战机、冲上云霄、捍卫蓝天, 让中国的战鹰 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飞得更稳。



修飞机!做英雄背后的英雄


“我已检查完毕,可以放心起飞!” 一架飞机从机位推出, “飞机拜拜员”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 给予规范手势,示意机组滑出。

事实上, 给飞机“拜拜”的机务维修人员 是航空业规模最大的工种之一。 作为飞机安全的第一关口, 不仅需要精通飞机的各个系统和工作原理, 保证飞机固有的安全性、可靠性, 还承担着改进设计、完成改装, 以及飞机损坏后的检查和修复。


代菁洲(左一)代表去往部队的毕业生接受校领导授旗


“小时候经常把父亲上课 用完的 物理器材零部件组装成小船、小车, 拿去池塘、平地上‘航行’。” 受父亲影响, 代菁洲 与物理结缘,在 偶尔光临的大飞机 轰鸣声中, 默默许下“长大后造飞机”的愿望。


2014年, 代菁洲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博士毕业后 入职空军装备部国营川西机器厂, 成为一名 “飞机医生”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硕士生 刘倬萌 选择入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从事供应链管理工作; 材料学院博士生 米博 毕业后前往国营川西机器厂, 承担航空发动机维修维护任务; 另有10余名毕业生去往航天智能院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贵州航天控制公司等武器系统单位, 为祖国的国防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拾阶而上,乘风启航

带着母校的荣光

他们甘将汗水和热血

浇灌在 “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荆棘迷惘遮不住清澈目光

逐梦之路征途艰辛却脚步坚定


筚路蓝缕,披星戴月

自强不息的清华学子

接过前辈的接力棒

迈向深空、挺进深海、跨越峡谷高山

发扬航空报国精神

在蓝天写下忠诚和奉献



各行各业 新一代清华人 的奋斗故事

将继续为你讲述


(点击下图查看更多故事)


统筹 | 吕婷

素材来源 | 武装部 职业发展中心

文&编辑 | 彭稳平

图 | 受访者提供

排版 | 常潇予

责编|苑洁

审核|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往期精选





服务1000+人求职后,他毕业后去哪儿?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媲美Sora的视频大模型,“95后”清华博士研发!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又甜又飒!清华博士情侣毕业双双奔赴祖国中部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喜欢清华,请点 在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