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银银&编辑|欣欣然
杆友
慢慢
推荐的《小幸运》
:
原来你是我的小幸运。
(ps:欢迎杆友们点第二天的歌,或将自己的歌发给我们,可以写句简短的话,我们会将音乐下面原文附上)
一早起来,看到《券商中国》发文
《
美国加息临近,央行提前应对!在港布局大动作,爆打人民币空头
》
。
事情缘由,9月20日晚间央行发布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金融管理局签署了《关于使用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发行中国人民银行票据的合作备忘录》
。
目的在于,便利央行在香港发行央行票据,丰富香港高信用等级人民币金融产品,完善香港人民币债券收益率曲线。下一步,双方将继续合作推进相关工作。
如上述推文所分析的,美联储马上加息几乎没有悬念,人民币注定承压。我国央行提前出手应对,从离岸人民币市场开始,给市场发出一定的“加息”预期,维稳汇率的意图明显。
重点是,除此之外,央行可能还会怎么做?最近也有杆友和杠杆游戏探讨,联储此次加息会如何传导给我们,对我们货币政策、利率会有什么实质性影响。
确实,如何实现国内经济需要,同时又保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是个难题。今天,我结合与杆友的探讨,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在港发行央行票据,国内继续定向降准置换MLF、正回购+定向降准等。
此前这些操作已经很多,不需要杠杆游戏多谈。
合理充裕、预调微调,这是既定的,只要需要就会做。
好处是很明显的,可以缓解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压力,无论如何可以滴灌进实体产业。哪怕不是太明显,做总比不做
好,不做又怎么办?实体经济确实需要钱。
同时,通过在港的操作,给国内外都传递一定的信号,比如“加息”预期,当然不是绝对的。这样做,也有利于提高国内更多略微宽货币操作的透明度,拓展货币政策空间。
2
两次降准后,第三次可能会来。
继4月降低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用于置换MLF后;7月初再度降准0.5个百分点,用于支持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市场化债转股等。
问题来了,似乎市场还是不满足。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问题没有大进步,近期超额投放MLF,9月出手2次,前几天杠杆游戏还有写《
央行再出手!楼市会好吗?
》。
显然,市场和机构普遍是这么期望的,最后几个月,定向降准一次概率很大。
确确实实,金融去杠杆,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萎缩,全社会信用派生能力明显下滑。存贷款增速剪刀差扩大,已经明显推升存贷比。
比如8月末,金融机构一般性存款同比增速已跌破9%,M2同比增长8.2%,货币增速维持低迷状态。
另外方面,信贷增速依然较快。银行“库存”却见底,就得求助于央行“借钱”。难怪,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很严,信贷投放房贷、票据融资占比明显。
这些,根本上怎么办?降准量大、见效快。
3
公开市场操作再多、再频繁,也要成本。
诸如MLF,近期基本是3.3%;7天、14天公开市场操作(OMO)利率2.55%和2.7%。实话说,杠杆游戏觉得,成本也不低,传导到实体经济处,成本是多少?
与之不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理论上说成本自然低了。本来就是银行的钱,给人家机会自由使用。
但是,杠杆游戏也有个担忧,联储加息、中美的事、实体经济的利润支撑……银行如何投放给他们,本身也是个难题。部分行业、企业老板,自己也不傻,借得多有时候也不是好事,背负不起啊。
当然,不管怎么说,低成本降准总是看上去有点逻辑和道理、需求。
4
如果降准,如何确保资金不流入房地产领域。
杠杆游戏近期分析过好几次,挺难的,怎么都会进去一些。
道理大家都懂,地产业和金融业的捆绑组合,已经处于我经济系统性问题的中心。对其他领域的扭曲很容易造成。
很多实体赚钱难、利润低,人家注定就想赚快钱。定向的资金,降准也好,难免出现支持了房价。
楼市又是高度的羊群效应,不敢出事。暂时“冻结”了市场,下一步怎么办?投资、出口都有压力,消费吧。当然,前两者注定都要努力。
9月20日,《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发布,高层期望提振吃穿用、住行、信息消费以及文化旅游体育和养老等多个领域的消费。
从套路上说,很有道理。
只是,怎么把大家消费刺激出来,让更多行业受益,可能又涉及很多问题,收入分配、住房支出占比怎么逐步降低……
毫无疑问,上述7大消费领域肯定受益,调控不敢随便放,房价暂时不一定因此受益。
最后,祝各位杆友中秋快乐、家庭幸福,谢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杠杆游戏的支持和理解。
往期文章精选
1979年的王欣被上帝押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