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风尚志杂志
《KINFOLK》是全球知名的生活方式季刊,每期都包含了动人的文字与故事、深入有趣的采访,用美好的排版呈现、探索和记录生活以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物、设计、旅行、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白话区块链  ·  以太坊和Solana哪个更像当年的EOS? ·  昨天  
疯狂区块链  ·  怎么提升自己的能量? ·  23 小时前  
疯狂区块链  ·  如何才能不返贫? ·  昨天  
疯狂区块链  ·  今年楼市不会好的三大原因 ·  2 天前  
二郎专注互联网  ·  小白不知道的 web3空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风尚志杂志

坠落的审判,冷静的真相开膛手

风尚志杂志  · 公众号  ·  · 2024-04-02 18:00

正文

四月份的中国 电影市场,“三害”余韵渐消。 几部或水土不服,或冷饭再炒的好莱坞电影,维持着每周不温不火的票房盘口。 就在这个档口,也许是为了给即将到来的北影节热场,7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最佳影片《坠落的审判》毫无预兆地突然上线。 如同当年的《三块广告牌》《被解放的姜戈》一样,你有一万个理由相信它不会来,可是它却在你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贴脸开大。

《坠落的审判》是法国才女导演茹斯汀·特里耶执导的第四部长片作品。编剧是导演本人和她的男友亚瑟哈拉里。影片的故事极为简单:丈夫坠楼,妻子疑点重重,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影片的内涵又极为丰富深刻,从女权、婚姻、家庭,到法制,以及道德、媒体,每一个都是直逼灵魂的拷问。



拿到金棕榈的电影,没有一个废镜头。影片开始后看似一组稀松平常调度和镜头,只有短短几秒钟,却精准预言并重现了整个电影的脉络。



随着一个棒球不经意地从楼梯上弹跳着跌落,女主作为一个知名作家,和她的学生开始了采访式的对话。球为什么会在楼上跌落,是无所不在的万有引力?还是导盲犬为之?所有观看影片的观众,在对故事完全没有概念的情况下就被导演灵魂发问: 你们究竟想知道什么?

作为第三位拿到戛纳金棕榈最佳影片的女性导演,茹斯汀·特里耶,有点东西。她总能让观众忘记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在她拍摄第一部长片处女作《索尔菲雷诺之战》时,因为经费严重不足,她巧妙地利用了正在进行的法国总统大选,在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纪实新闻素材。焦点模糊的手持摄影,混乱无序的竞选现场,加上真实的新闻片段,完全模糊了故事与现实的边界,让观众毫无防备地走进了主人公的世界。

在之后的三部作品里,茹斯汀·特里耶把纪实的纪录片手段运用得炉火纯青,形成了鲜明的影像风格。看似不经意的家庭录影,让真实感打破了银幕的边界,瞬间包裹了观众。

我们来看这部电影

究竟想要知道什么呢?


是听一个好故事?痛快淋漓地哭一回?还是正义感爆棚,热血沸腾地看着英雄们战胜邪恶,在正道的光里感受满满正能量。Sorry,导演只用开篇一组镜头,就打破了观众所有的期望。把怀着逃离生活,影院寻梦的人们,强行拉回到日复一日,平淡真实的生活中。

既然回到了生活,我们真的在意一件事情的真相吗?

你知道你的爱人出轨了,但没有明确证据,为了共同的利益,你是会自我消化还是撕破脸皮?你知道朋友对你说谎了,你是会当面指出,还是配合他演出?你知道老板提出的目标完全不合理,你是会跳出来指正,还是低头拉车?我们并不是看不到客观真相,而是无法忍受客观真相对我们生活假象的破坏,我们必须用谎言建构一个符合社会期望的形象,才能面对日复一日的生活。

现实的生活越糟糕,人们越需要电影这样的幻境来支撑或者麻痹自己。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经济萧条的时候,也是好莱坞最繁荣的时候。

但是茹斯汀·特里耶厉害之处就在于即使你逃到了电影院,她也不会给你编织一个梦境。而是通过无比现实的镜头告诉你,坠楼的真相。

影片开头的采访,在极其聒噪的音乐声中被迫结束,导演仅仅用声音,就把丈夫的粗暴无礼,和两人难以忍受的婚姻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段美满的婚姻,是如何变成了两个人的地狱?

随着丈夫的死亡,让人头脑炸裂的音乐声终于戛然而止。


对于观众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解脱。也许在震天的噪音下,影院里每个观众都曾下意识地想要干掉这个混蛋的丈夫,《坠落的审判》的真相,也许就藏在我们当下的感受中。



茹斯汀·特里耶之前的作品,并不缺乏才气和技巧,但是把细腻的情感说得如此有趣引人入胜,这还是第一次。



导演把自己最擅长的情感冲动描写,套上了经典的娱乐类型化框架。谋杀的悬疑重重,法庭的控辩交锋,影片的麦格芬,随着庭审的深入,层层推动,悬念迭起。把影片的观赏性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丈夫的死,究竟是一场谋杀还是自杀?


导演茹斯汀·特里耶在采访中曾经说过,自己拍摄庭审的戏参考了奥托·普雷明格好莱坞经典的犯罪悬疑片《桃色血案》。在《桃色血案》中,没有绝对的真相,没有绝对的善恶,工具理性就是现代生活的道德法则。而在《坠落的审判》中,导演并没有人为地设定案件的真相。


桑德拉·惠勒为了把握演出的准确性,曾经问过导演,故事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而导演给出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女主说的都是真话。



随着庭审的一波三折,观影人情不自禁地脑补出了无数的片段。不知道导演给影片假设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加入社交媒体这一广泛影响的因素。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当下的中国,舆论场究竟会有怎样的反应。丈夫坠楼身亡,法医检查死因是头部遭受凶器重创,案发现场仅有妻子在场。仅仅这一条,媒体热搜就得霸屏一周。广大键盘侠一定会从开始就把妻子作为犯罪嫌疑人开始调查。随着人肉和内部知情人爆料,越来越多的证据开始指向所谓的真相。知情人爆料,妻子婚内出轨被实锤。网友调查发现,妻子的小说中描写了一段谋杀丈夫的幻想,与真实场景一模一样。


妻子资深闺蜜爆料,妻子的第一部成名小说创意竟然是剽窃丈夫原创。法庭惊现全新证据,妻子说谎欺骗法官,隐瞒案发前一天曾经爆发激烈冲突。凡此种种,可以说在舆论场已经彻底完成了整个案件的审理,宣判了妻子是蛇蝎毒妇。


我们深深着迷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用键盘去审判别人,彰显自己的正义和存在感。甚至还有成了替天行道的爽快。那没有了社交媒体的世界是否会好一点呢?导演给出了另一个绝望的版本。


即使在法国的陪审团架构下,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控辩双方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各自编撰一个虚构的叙事,看看谁的叙事更能让陪审团信服。相比而言,真相显得无关紧要。


导演最关心和想表达的内容

并没有绝对的真相

还记得片头的对话么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是的,并没有真相

有的只有你想知道想看到什么




影片最漂亮的一场戏,无疑是倒数第二次庭审中播放的一次家庭争吵录音。这是丈夫死前偷偷录的一段对话,导演用高超的手段,完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婚姻中血淋淋的绝望真相。


画面从庭审播放录音开始,随着争吵的开始,进入到了妻子回忆的场景,把两个人的一举一动完全展现出来,又在争吵爆发到肢体冲突的高潮,回到了法庭视角,仅用声音让观众脑补这一场争斗是如何惨烈的收场。而最激烈的冲突真相,因为丈夫已经永远离开,只有妻子的一面之词作为佐证。


随着这场戏的结束,无论观众是否喜欢这个故事,都会被这段整整十分钟的录音深深震撼。通过这场戏,作者赤裸地揭露了婚姻中的绝望和无情,可以说既完成整个影片的反转,也达到了女性主题的升华,这也正是导演表达女权最高明的地方。


一说到女权,我们想到的就是单方面展现女性受压迫的现实,或者展现女性的现实生态困境。但导演茹斯汀·特里耶反其道而行之,描写了一对与社会的主流模式相反的夫妻关系,女主外养家,男主内带娃。就是这种关系,结果导致了女主角在法庭上一直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因为用社会主流的眼光来看,这样一种关系,对于女性来说有太多的苛责和怪罪。


导演在采访中曾说,这场戏自己反复修改了六十多稿。我们在观赏电影的时候也能够充分体会到导演的这种深思熟虑。



因为电影并不是单方面地通过反转来描写妻子正义感,而是用更加复杂的一场争吵,来展示婚姻是无法用法律,道德和世俗来评价批判的。正如同我们中国的那句老话,清官难断家务事。


所以影片中并没有完美的妻子,完美的丈夫。有的只是被迫纠结在一起的两个鲜活的个体。


讨论婚姻中权利与义务,痛苦与纠结的影片已经有太多,但是鲜有女性导演的视角。影片中浪漫的法国丈夫抱怨妻子,因为照顾家庭,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事业与才华。而这些说辞在逻辑严谨的德国妻子面前,完全经不起推敲。导演正是通过这场争吵,完成了影片女性主义的终极表达。


坠落的审判结束了,法庭的审判终有结果,但主人公却并没有感到如释重负。是啊,影片会落幕,但生活永不停息。生活没有真相,没有标准答案,有的只是每个人的选择。




CAST


责编 | 杨大漂亮

撰稿 | 大脸无话说

图片 | 网络

视觉 | Sean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