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mbiz.qpic.cn/mmbiz_jpg/gwy9mD41OSrv0gF3B5xJNy3lFuZKJACK1SgM0vBnqtZt9dXaFGrSIjpua6qRzFnN0cNBUxhTp1mTticqbwQWZSA/0?wx_fmt=jpeg)
源起:
本文是我在读《请停止无效的努力》的时候做的一些笔记和感受。
看目录的时候,我发现我标注了很多。
于是我想,不如把这本书的目录做例子,讲讲我们可以做一本书的目录里找到哪些宝贝。
接下来你看到的部分,我会先贴上目录段落原文,然后写上我的解读,让你方便理解。
原文:
(目录开始有一个测试表格)
如果你的分数低于20分,那我强烈建议你看这本书。
如果你的分数在20和28之间,那么,其中的一些章节必定让你有所收获。
当然,如果你的分数高于28,而且此前没有关注我的公众号,并未看过我写的文章,那我们可以交个朋友,因为我们一定会有不少共同语言,你只要在我的公众号留言即可。
小六解读:
一上来就测试,是让读者一开始就进入问题情境,产生: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这种手法其实我们经常看到,比如:
“有时是在过度劳累之后……腰腿酸痛、精神不振,好像,身体被掏空……”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gwy9mD41OSrv0gF3B5xJNy3lFuZKJACK2Uw4Kt0HEkVdWicmVeDLVNS9v2yW1TdG3WVVYCFDaAmJEgGIDBlrBrA/0?wx_fmt=jpeg)
感觉身体被掏空
原文:
以上列表中的问题,都是我经常碰到的... ...我之所以认识到这些,其实是因为我自身职业的优势,使我具备企业、管理者、咨询师和职场人四种视角。而这几种视角,恰好是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
企业视角:
我知道他们的战略规划、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痛点在哪里、未来的组织发展趋势如何。而大部分的人,只能有机会看到自己所待的一家公司、一个部门甚至自己这个职位,是很难有一个宏观而全面的视角的。
管理者视角:
一方面,我能够知道管理者在想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人才;
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过几年的带团队经验。
咨询师视角:
作为咨询顾问,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解决问题。所以会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每当面临问题的时候,我会用结构化的方式去解决。所以,职业发展、自我认知、个人提升等话题,我都可以摸索出一套套实操性较强的方法论。
职场人视角:
近十年的职场生涯里,我经历过两次转行、一次跳槽、一次换工作地点、五次升职,当然,最大的变化是前几个月辞职创业。对什么行得通而什么行不通,有较强的认识。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gwy9mD41OSrv0gF3B5xJNy3lFuZKJACKaiaTWbqIYYtJ5ly9nGfrXeiccQibOmIeWnRZaO7IkQfEbxGMHo7js0xCg/0?wx_fmt=png)
根据作者的内容自己画的便签
小六解读:
这里的四个视角太棒啦!
“企业视角+管理者视角+咨询师视角+职场人视角”,有了这个,作为职场的你,以后看待公司决策的时候,是不是就多了一些心智的方向?
比如做为员工,马上年底了,我们会吐槽,过年了就涨8%的薪水太小气啦!
但是从运营者的角度,老板也会吐槽啊,我天,公司的业绩有涨8%吗?!居然要给员工涨这么多!
我们天天谈学习,目的是什么呀?
其实就是让自己的视角不断升级,让自己对这个世界理解越来越深刻呀。
我的老板曾经跟我说,不是等你到了管理岗位你才去考虑那些事,而是你已经在考虑管理岗位的事了,你才有机会被升上去。
你觉得呢?
原文:
我特地去搜了一下市场上已有的成长类书籍,搜索了一圈之后发现:
这些都写得不错,也是很多人所需要的。然而,我发现写“术”的成长类书籍却不多。
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很多人会误认为,个人成长只靠努力、靠精神就可以了,而学习只需要记忆知识、会用工具就可以了。
所以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年轻人:每天打卡早起和读书,学习一切知识,努力和精神都有了,但缺乏方法,所以一段时间之后,就看不到产出,久而久之,最后连精神也没有了。
脱离了对自己的了解、对事情的判断、对未来的信心、对目标的渴望,精神是永远不会有的。
小六解读:
圈圈老师在这段文字里又告诉我们一个框架思维:干货的套路:“道法器术势”。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gwy9mD41OSrv0gF3B5xJNy3lFuZKJACK8CHIXJF5OeblKNMpIauEJM6DzpcSYyGTAyecf5AejjdyzmvTopjpibw/0?wx_fmt=jpeg)
道法术器势-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框架再次给我们提供个人提升的方向:
你现在每天都在学什么?
你每天看的公众号文章,都是停留在哪个层面?
原文:
全书围绕职业发展和个人提升所需的方法论展开,分成发掘天赋、提升能力、选择平台、回归自己等几大部分。
至于,为什么从这几方面展开,可以去看本书的第一篇文章,这也是全书方法论的基础。
小六解读:
让读者最快的速度知道这本书里有什么非常重要。
为什么游乐园要有导游图,商场在入口最明显的地方有楼层地图?
其实都是为了让读者能够快速知道自己可以得到什么。
所以,你看,我们写干货文章的时候就可以这样用:
本文是我读《请停止无效的努力》的时候做的一些笔记心得... ...
原文:
那么,要如何阅读这本书呢?
这里是我的建议,用这种方法,可以最大化你阅读本书的时间投入产出比。
首先,找大半天时间,按照顺序通读一遍。为什么要按顺序?因为它是成体系的,并非割裂开来的独立文章。
然后,按照以下两个标准来筛选一下文章。一是最颠覆自己过去认知的;二是对你的工作或人生目标最有用的,把这些篇章挑出来。
接着,细读这些挑选出来的篇章,读的过程中可以记笔记或者画思维导图,但最重要的是,你需要做那篇文章的后续练习。
最后,细读完重点篇章之后,给自己制订一个计划,即,你打算如何实践这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