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卫民(吉林集林),吉林人,集吉林币。
涉泉三十载,徒沾两脚泥。所汲无长物,痴心仍未遗。出生至今,尚未发现有比收藏更具趣味的事情。因而,旁无他骛。
工作之余,擎币在手,一切烦杂便烟消云散。虽置身闹世,却如入桃庵,堪为苦旅之中的精神家园。
吉林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逐步开始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程。“动迁”这个词成为当时老百姓中谈论、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儿。经历过的人们都不会忘记,从世代居住的老屋墙上被红油漆挥毫泼墨般地写上一个“拆”字后,不出一周,承载着童年时光和酸甜过往的家,便伴随着重型机械的鸣叫声,轰然倒塌。史上从未有过如此推陈出新的速度,让习惯了闲庭信步的市民不单心理转换不及调整,生活节奏亦章法大乱。估计现在提起来,那茬人脑瓜子还疼呢。
初期改造,基本上是棚户区的改造。俗话说,破家值万贯。正经过日子人,谁家不置办点一应家什。加上历朝历代、历年历辈积攒下来的家底,屋里屋外,破东烂西的造满当院子。这就是那个时代,平房之中的平民生活。动迁令下来之后,给你一周时间倒房,急的满嘴起燎泡啊。现在的小年轻说了,急啥呀,7天?不用。衣物电器收纳箱一装,打个电话叫搬家公司来抬床,完啦。壁柜都是粘在墙上的,想拿你都拿不走,拿走也是一堆碎木头。可那时不行啊,首先租房子,哪家不是老少三代,谁有闲房子租给你。好不容易租着了,哪有地方放你那些破玩意。没办法,咋整?处理吧!好家伙,一时间,动迁区成了破烂大市场。小到锅碗瓢盆,大到炕衾立柜,破鞋烂袜子满天飞。离这二三里就能闻到一股捂脓瘴气的潮湿味。顺着这气味找来的,是附近郊区的农民。他们赶着大马车、开着四轮子,兴高采烈地把樟木箱子大水缸、吊锅闷罐炉铲子一趟趟地拉回家,挑头接着来。真便宜啊。那几年里,一到礼拜天,我就骑上自行车挨个动迁区转。过瘾呐!家家都是开放式的,满地狼藉,任你扒拉。抓革命促生产、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四系罐一块钱,要了;60年代至80年代嘎嘎新的连环画报十块钱,夹我货架子上;精黄铜一眼到清的一口香坤锅5块钱,赶紧揣兜;…嗯?一件头戴将军罐盖、直筒身子绘满青花、底部嵌铜水嘴子的瓷器,摆在一家院子里。“大娘,这是啥呀?”。“蜂蜜罐”。“多少钱啊?”。“20块”。“装上吧”。我正琢磨往哪夹的当口,老头从屋里冲了出来:“不行!这蜂蜜可不能给你!这么地,你少给我4块钱,我把蜂蜜倒出来。”哈哈哈,太可爱了。
那阵子,只要你有时间窜、只要你有家什装,只要你揣100块钱,保你每天满载而归。绝对是个开店建仓的闯堆时机。
“商机无限”我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是在动迁变卖没几天的时候产生的。咋?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事情是这样的:又一个周日,我突然发现卖旧物的“动迁户”变得吝啬了。价格不但调整到正常位置,看起来也不着急处理了,一分一毫地和买货的农民争争讲讲。其中,还夹杂着一看便知是圈里人的古董摊,都打着动迁的旗号叫卖着,其演技和割肉般的表情十分生动到位。哈哈,二道贩子啊,我说咋屋都搬空了人还在着呢。这些发现商机的投机者,虽然有点欺人之嫌,但不可否认,其投入和产出的速度绝对立竿见影。令我震撼的不是他们这点头脑灵光的小把戏,而是因此生成了当地的一项新兴行业——吉林市闲置物资调剂市场。同时,也成就了一批长期跟帮驻守的古玩业内人士。
这支队伍,转战于各个动迁区域,不缴费、不纳税,城管、卫生不理会。人员和商品迅猛壮大,形成了今天的固定规模。这20年间,无论是倒弄旧物的还是从中收售古玩的,都以动迁为轴心,得到了很大的实惠。这次吉林币的出笼,就发生在这个市场当中。唉呀妈呀,终于绕回来啦。不过在进入正题之前,还得啰嗦两句。因为是发生不久的事,当事的大哥可能还在郁闷之中,最好您别看这个帖子,要是看了帖子,最好是别生气,要是生气了,最好是别寻思揍我,因为寻思揍我您也找不到我,现在我老婆都很难找到我,忙啊。老弟绝没有撒盐的意思,不过就有关吉林币的轶事做一下客观记录而已,呵呵。
这天中午,市场上来了个人,此人与别的遛摊者不大一样,一不低头撒么,二不挎包拎袋,瞅着既不像卖货的,也不像买货的。来人走到小a摊位附近停住,从衣兜掏出个长方形纸壳盒,一边举起摇晃,一边朗声叫道:“5块钱、5块钱,谁要谁拿去!”。“啥呀?”。“不知道”。“不知道,你卖啥呀?”。“我就想卖个不知道,你要想知道就掏5块钱”。太有才了!小a差点让他逗乐了,顺手接过盒子。吆喝,还挺沉。仔细打量,盒子用蜡纸封着,显现出陈年灰垢。用手摇一摇,哗啷哗啷直响。“咋来的?”。“家里动迁翻出来的”。又是动迁,小a不耐烦地掏出5块钱,赶紧走吧。老掉牙,这年头谁还用这编故事,动迁捡漏那个时代早过去了。小a估计,无非就是一些标准件或螺丝垫一类的东西。花钱买你个闭嘴吧。抬起头,发现大伙笑嘻嘻地用揶揄的目光看着自己,索性恶作剧地模仿着卖家刚才的样子叫道:“10块钱、10块钱,谁要谁拿去!”。刚从别的摊子打扑克赢了一堆零钱的老b迷迷瞪瞪地走了过来:“吵吵啥?!啥玩意?”。“不知道”。“爱呀!不知道好啊,我就喜欢不知道”老b把一堆“小瘪子”往小a面前一滩,抓过纸盒回到自己的摊,三下五除二就把封条撕开了。这油纸是揭了一层又一层、揭了一层又一层,就揭不完了。突然,老b的手僵在那里不动了,眼睛不错眼珠地盯着手里的盒子。大伙急忙围了过去,哇塞!全都愣在那了。这个“不知道”究竟是个啥玩意啊?看看小a的脸你就估计个差不多了。算啦,不形容了,还是说说大伙究竟看到啥了。老b的手里,是一层层油纸裹着的一卷金光闪闪的吉林铜圆!守在吉林造币厂的边上,倒腾了这么多年吉林币,谁见过原光原卷的啦?难怪大家都被震住了。凝固了大约一分钟,人群突然爆炸了,都想上手亲自领略一下这百年不遇的卷币风采。“别动!”老b最先冷静下来。“原光币是小媳妇的脸呀,哪能让你们手爪子随便摸来摸去的。这样吧,哥几个都不错,我不能吃独食儿,人情价,500块钱一块,要的点钱拿货”。呼啦一下,5块钱瞬间变成数千元。小a下午就上医院了,咋地啦?感冒了,都挂吊瓶了,看来是挺严重的。
5块钱的倍数比率还远远没有就此结束。第二天,消息就传到了省会长春。栾总闻风而至,以5000元的价格撷取一枚状态最佳者,乘兴而归。吉林尹继贤泉友倾力收罗,目前已成个人拥有量最盛者。余皆流入全国各地。
吉林币的档案资料因为老毛子作孽本就少的可怜,能够发现原状态历史实物,应该极具研究价值。可惜包装物随着钱币的各易其主早已荡然无存了。
事后,大伙没事分析,这个与众不同的送货者绝非俗类。家传的一盒子“不知道”啥玩意就敢卖5块钱,分明不是为卖钱来的。估计有可能神仙点化,济世还愿的修炼者吧。
说明:本文为钱币圈征稿的原创文章 ,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