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思想国
熊培云和他的思想国。在有关电影、文学、时事与个体命运的文字中,寻找一种智慧与慈悲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Editorial丨No winners ... ·  昨天  
人民日报评论  ·  从“破门亮灯”再谈营商环境丨人民锐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思想国

如何保持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 熊培云

思想国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6-20 23:12

正文

又是一天,在图书馆里读了若干旧书,做了些笔记。由于时间紧迫,懒得放到机器里消毒,慢慢感到手指与耳根开始发痒。


晚上,我像一个矿工一样回到家里,洗去身上的历史的尘埃。平日里我经常会接到一些陌生人的电话:


“哥,某某地方现在有套房子,您打算去看看吗?”


“回不去啊,我在火星上挖矿呢!”我说。


是的,在陈年旧事里挖矿,这是我最日常的生活。我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里找董时进,在《西风东土》里找石桥湛山。有时候我更会飞到另一座城市找一个人,只为听他讲一段故事。我也常和学生们说,我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乐趣,有时候甚至会超过写作本身。


除了行万里路式的寻找,更多的时间花在互联网和图书馆里。比如维基百科与GOOGLE。当我获得了某个以前并不知晓的线索,比如一个人名,我会一直找下去。如果为此从早忙到晚,我这一天最大的收获就是“早上点亮一盏灯,晚上点亮一座城”。那座原本你一无所知的城池,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你怎能不满心喜悦呢?


这种乐趣,本质上说就是求知的乐趣。对于一个求知者而言,这和寻找桃花源时“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巅峰体验是差不多的。


真正遗憾的是,热情有余而时间和精力总是不够。记得有一天,我自以为对某位历史人物的资料找得差不多了。可是很快又发现了一本关于他的英文书。做学问如破案,而且总有案中案,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陷在了一个无底洞里。闭上疲惫的眼睛,身子后仰,把头支在椅背上,我感觉自己正在无底洞里自由落体……


这两天,我写了点有批评鲁迅的文字(< 再说几句鲁迅,今天的荒芜就比较完整了 >鲁迅的逻辑>),有的人理解,有的人反驳,有的人提建议,有的人则完全是谩骂。实话说,我不能理解那些容不得批评鲁迅的人。有人说我在整体上否定鲁迅,更完全是逻辑上的“稻草人谬误”。从来没有简单否认过任何一个人,我自知在面对历史时,我是像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所说的那样怀着温情与敬意的。


很多人也是如此吧,区别只在于大家对温情与敬意的理解不同。我的理解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尽可能在材料上还原历史。二是回到历史当中去理解历史为什么发生。三是回到人本身去理解历史人物。我们都将成为历史人物,但我首先是人。因为这些原因,我全盘否定某个历史人物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还有第四点,这算是一种奢望——我希望从历史的因果之中找到一些对我思考现实有用的东西。


而这也是我批评鲁迅某些观点的重要原因。我对鲁迅的去符号化的努力,其实也是将他还原成一个人。而只有人才受得起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谁会将历史的温情与敬意给一尊雕像、一个符号呢?就算你给了,那个肉身的人能收到你的温情与敬意吗?


符号比肉身更沉重,压得肉身喘不过气来。


我不是一个好战斗的人,在性情上我更接近于胡适,而不是鲁迅。甚至,我都不太能接受鲁迅撒豆成兵般用100多个笔名去发表文章。胡适主编《独立评论》,也是主张大家最好用真名。这的确和我的审美情趣有关系。但这并不妨碍我去了解鲁迅,他的许多文字,从早期的论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主说》到《鲁迅全集》里其他一些重要的篇目,我还是读过的。我不是在想当然的批评鲁迅。我也对比了同时代的中国及欧美的其他作家与知识分子。简单说,我批评鲁迅的某些观点,完全是因为我写在前面的第四点奢望。


昨晚有一位读者和我说,她在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读到的全是慈悲。我不反对这个观点。鲁迅的文章里不仅有恨,也有慈悲。但是,当他卷入了阶级斗争,他的慈悲并不完整。关于这一点,前面的文章我提到过,后面还会具体谈。


继续说挖矿吧。当我站在大学图书馆其中一个密集书库里,看鲁迅的著作及各种赞美他的书籍占了满满五六米长的书架,而我努力寻找的某位先知式的历史人物,在整个图书馆里却没有一本关于他的书,我的内心真的是悲伤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只是孤零零的。虽然怀着相同的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却又以寄托。好在历史终究是一本大书,我仍可以在更宽阔的地方去寻找。





|  阅 读 更 多 文 章



也叹中华文化之花果飘零 | 熊培云

一日思绪,标题读者自拟 | 熊培云

疏远谁也不要疏远自己,只有他会陪你度过一生 | 熊培云

每天向每天告别。不在蠢事上浪费时间 | 熊培云

《夜空中最亮的星》,无望到底的热泪盈眶 | 熊培云

此心安处,庙不可言 | 熊培云

巨兽N——为什么他们热衷群体作恶?| 熊培云

如果救母者被判无期,当年为何要抗日?| 熊培云

因为无法改变,索性一事无成 | 熊培云

从哪里找回中国人的尊严? | 熊培云

当痛苦不期而至,如何理解《海边的曼彻斯特》| 熊培云

走在分水岭上的世界 | 熊培云

琥珀社会,城堡落成:向上是水泥,向下是沼泽 | 熊培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