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oncology
《肿瘤瞭望》于2014年初创刊,由著名肿瘤科专家徐兵河教授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肿瘤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肿瘤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ioncology

“玻璃人”重生记:我国首个遗传病基因治疗产品无条件获批上市

ioncology  · 公众号  ·  · 2025-04-11 23:4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重返马背的牧歌


蒙古族汉子牧歌(化名)策马扬鞭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刷屏。辽阔的草原上,他笑容灿烂,马蹄声如自由的心跳。谁能想到,这位意气风发的骑手,曾是因重度血友病B卧床20年、几乎丧失行走能力的“玻璃人”?他的重生,源于一种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病毒(载体)——中国自主研发的血友病B基因治疗药物信玖凝®(通用名:波哌达可基注射液)(BBM-H901注射液)。

2025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信玖凝®上市,这是亚洲首款、全球第三款血友病B基因治疗药物。从实验室到临床,从“终身输注”到“一针治愈”,在历时了6年的临床研究阶段,已经改写众多患者的命运,也将为更多患者带来新的生命起点。



绝望中的微光

两位患者的二十年



1999年夏天,来自天津的6岁男孩乐乐(化名)被确诊为重型血友病B。凝血因子IX的缺乏让他的身体如同脆弱的玻璃,一次肌肉注射导致双臀血肿,一次跌倒可能引发关节积血。母亲含泪回忆:“最严重时,他连续输了39天凝血因子。”长大后,乐乐的生活被轮椅和病床填满,关节变形让他连站立都成为奢望。

接受治疗前牧歌变形的右膝关节


在内蒙古草原,牧歌的童年同样被血友病的阴影笼罩。5岁时被牲畜咬伤,伤口流血一个月不止;成年后,他的右膝关节因反复出血彻底变形,走路如“刀割”。“最疼的时候,100米都走不了。”2020年,他偶然得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正在招募基因治疗受试者,连夜订下飞往天津的机票,“这是我最后的希望。”



破茧之路

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六年攻坚



“没有先例,我们就创造先例。”


血友病B作为一种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病,因凝血因子IX(FIX)先天性缺乏导致反复出血及关节病变,严重威胁患者生存质量。传统替代治疗需终身定期输注凝血因子,存在感染风险、经济负担沉重等痛点。基因治疗因其"单次给药、长期缓解"的潜力,被视为改变疾病治疗范式的革命性突破。然而,国际已上市的两款血友病B基因治疗药物(Hemgenix、EtranaDez)缺乏中国人群数据,且定价高昂,难以惠及中国患者。

在此背景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张磊教授团队与华东理工大学肖啸教授团队联手,准备启动亚洲首个肝脏靶向腺相关病毒(AAV)载体血友病B基因治疗临床试验。肖啸教授深耕AAV载体研发30年,其团队开发的BBM-H901采用自主研发的嗜肝性AAV衣壳,能将优化后的凝血因子IX基因精准递送至肝脏,实现长期表达。

然而血友病基因治疗的试验之路并不平坦。在临床试验准备前期,由于血友病这种良性疾病的特点以及肝靶向基因治疗在中国的空白,伦理委员会成员基于最大限度保护患者利益的角度出发,对于该研究的潜在安全性、有效性进行了认真审查,并邀请国内知名伦理专家加入委员会的讨论。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最终完成伦理审查体系构建、治疗方案优化等开创性工作。张磊教授团队自2019年成功牵头开展国内首个血友病B基因治疗IIT研究(NCT04135300)。虽然血友病基因治疗的潜力巨大,但该产品首次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尚无中国人群数据,患者对基因治疗也缺乏了解,对于安全性的顾虑也切实存在。因此团队积极招募潜在受试者,通过详细讲解产品的原理、特点,告知潜在获益、潜在风险以及风险管控措施,赢得了患者的信赖。乐乐的妈妈对张磊教授说:“那么多年您一直给乐乐治疗,虽然基因治疗在中国才刚开始,但我相信您,乐乐也相信您,我们参加临床研究”。

最终,在充分知情同意后,成功纳入了10名中重型血友病B患者参与临床研究,包括乐乐和牧歌。2020年初,乐乐成为首批接受基因治疗的受试者;2021年1月,牧歌接受了基因治疗。


“输注一周,他的凝血因子从零升至正常”


治疗结果令人震撼:输注一周后,牧歌的凝血因子IX活性从近乎零升至正常水平。随访58周,10例患者年化出血率降低96%,90%患者彻底摆脱凝血因子输注。2022年,研究数据登上《柳叶刀-血液病学》,该项血友病基因治疗成果入选“2022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和“2022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美国知名基因治疗学者George LA和Samelson Jones BJ分别在《柳叶刀-血液病学》(2022)和《分子治疗》杂志(2022)专门进行评述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疗法具“全球通用性”。

基因治疗期间牧歌与所院医护团队合影



全球首例

无凝血因子输注下的“重生手术”



“我要试试,不想再坐轮椅!”


基因治疗终结了出血,但前期的关节出血让牧歌的关节已经发生病变,且无法逆转,唯有手术可以解决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等问题。全膝关节置换对血友病患者而言是一个大型手术,出血风险高,通常需要足量凝血因子的输注来保证凝血功能。2022年5月,张磊团队联合骨科专家,为牧歌完成手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牧歌在手术前因子IX活性为50%,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因此他在手术中未接受任何因子IX药物治疗,但是他的止血表现和正常人完全一样,术后15天凝血指标稳定,刀口愈合良好。

牧歌长约15cm的手术伤口


“术后我走了5000步,像做梦一样!”牧歌的康复案例被《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成为全球里程碑。而乐乐的人生也迎来转折:2023年10月,他成功接受左膝关节置换手术,重新站立、工作,并宣布结婚喜讯。“以前不敢想能活着看到这一天。”他含泪说道。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




中国智造

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基于IIT研究的卓越数据,BBM-H901于2021年获NMPA批准进入注册临床,2022年8月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并获快速审评资格,2024年长期随访数据亮相国际血栓和止血学会以及美国血液学年会,受试者给药2.5年后仍维持稳定疗效,FIX活性均值达38.2%,零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IND研究1/2期及3期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也顺利进行,于2024年4月完成所有患者52周的随访,随着数据整理及各项工作的完成,正式进入了生物制品许可申请之路。最终在2025年4月成功获得上市批准。3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了该基因治疗药物达到了国际当前最好治疗效果。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是除欧美外,首个牵头血友病基因治疗临床研究的机构。基因治疗的成功不仅为中国血友病B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同时也吸引了国外患者的注意,不少国外患者通过《柳叶刀-血液病学》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报道了解到了中国的基因治疗,并表达了来中国接受基因治疗的意愿。

接受基因治疗的国际诊疗患者与所院医护人员合影



专家展望

“治愈血友病,只是起点”



张磊教授感慨:“这场治愈梦,我做了二十年。如今,患者能骑马、爬山、结婚,这是医学的胜利,更是生命的奇迹。”

肖啸教授展望未来:“BBM-H901是‘中国智造’基因药物的开端,我们将推动更多罕见病疗法上市。”

BBM-H901的上市,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方案,也为全球血友病治疗领域开辟了新的天地。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项创新疗法将为更多血友病患者带来健康与希望。



后  记




牧歌的骏马仍在草 原飞驰,牧歌即将进入婚姻的殿堂。乐乐与我们分享他喜欢的一句话: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是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乐乐坚信,以后他会经历更多需要被记住的日子,也将是幸福的日子。对于中国血友病患者而言,那些被疼痛填满的“昨日”,终将被“新生”的故事覆盖。而BBM-H901的获批,正为这场重生按下加速键。


来源: 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




声 明

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分享、转载。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