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共
计
2179
字
,
建
议
阅
读
时
间
5
分
钟
。
再次利用项伯
逃过鸿门宴这一劫,刘邦越想越后怕。虽然是他率先攻入咸阳,但现在项羽大军进入关中,各种烧杀劫掠,根本没把当初
“谁先入咸阳谁称王”的约定当回事。秦国关中这地方,刘邦是呆不下去了。
呆不下去了,要挪挪,换个地方,就有两个问题:一、去哪里?二、怎样让项羽放他走而不追杀?
这两大难题,都是张良给解决的。
刘邦他们一商量,留在关中不行,回到关东也不可能。关东那边六国旧贵族纷纷复国,乱七八糟打成一片,哪有刘邦的地盘?想来想去,只能去汉中、巴蜀了。这就又要用上项伯了。
刘邦、张良给项伯送了厚礼,金银珠宝一大堆,托项伯帮着说说,让项羽把汉中封给刘邦。项伯一说,成了。刘邦就带人往汉中去了。张良则去投奔韩王。分手时张良嘱咐刘邦说:为了稳住项羽,您把通往汉中的栈道都烧了,免得项羽疑心您还要打回来。刘邦依计而行。
投奔了韩王的张良,因为韩王被项羽带着,也留在项羽大营里。张良趁机忽悠项羽说:您看,汉王(刘邦)把栈道都烧了,显然是打算在汉中巴蜀扎根,不回来了。您就放心吧。另外,张良还不知道从哪儿掏出来一封信,内容是山东那边的齐王要造反。项羽果然中招,不再管刘邦这边了,转头发兵攻打齐国。
就这样,张良把刘邦的两大难题都解决了。刘邦踏踏实实在汉中巴蜀当他的汉王,积蓄实力,等待机会。很快,他就有机会再次逐鹿中原了。
封三人——刘邦帝业的转折点
张良投奔韩王,但韩王不久被项羽杀了
——可见刘邦能从鸿门宴安全脱身,是多么另类多么少见。张良找机会跑出来,回到刘邦身边,正式成为刘邦的大谋士。并且,马上就给刘邦出了一个又大又好的主意。
这时刘邦已经和项羽翻脸,从汉中杀了出来。栈道烧不烧的,其实拦不住谁。但刚出来,刘邦在彭城和项羽军队打的第一仗,就
“败而还”,刘邦险些当了俘虏。
打仗打不赢,实力一时半会也长不上去。怎么办?刘邦想来想去,一拍大腿,召集大家开会,对手下众人说:关东的地盘,我不要了,分给其他人,大家一起和项羽干。但是,分给谁好呢?
这里有个问题。关东指的是函谷关以东的大片土地,也就是原来六国的地盘,大致是中原地区。刘邦这时候刚出汉中,占据了关中,但并没占据关东的广大地区。他凭什么说分给其他人?
这是个后人往往误会的历史错位。这时距离战国时间还不长,之间只有一个短命的秦朝。我们现在知道,不久以后就会是大一统的大汉王朝,但当时人可不知道。当时人想的是,世界又回到了各国并立的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人们对国家的习惯思维是:上面有个周天子,下面一大帮诸侯,分别统治他们各自的诸侯国。周天子不是秦始皇那样的皇帝。周天子地位尊崇,但没多少实权。尤其到了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基本就是个虚位元首。实权掌握在各地诸侯国手里。
和后世野心家想当皇帝不同,这时候的野心家,更想当个诸侯国的王
——齐王、楚王、淮南王等等。这种王,比虚位天子实在得多。而且,从战国刚过来没多久,大家更习惯各国并立,大一统的观念还不强。
项羽和刘邦两人,一个实力最强,一个率先攻入咸阳。那个虚位的天子,就让项羽和刘邦去争吧。
所以,这时候的项羽和刘邦,都有条件给其他人封王。被封王的人,虽然地盘都是自己打下来的,但这个被正式封王的程序,还是很有必要的。
可是项羽这个人呢,虽然在战场上是个大英雄,但在裂土封王这方面很抠门,舍不得给人发王印
——“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刘邦在这方面则大度得多,拿得起放得下。反正那些地盘现在不是他的,不如用这些地盘作条件,拉拢野心家为自己效劳
——不用白不用。这事,刘邦想得开。问题是,给谁好呢?
这就又到了张良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当时各地乱哄哄的。大小豪杰打来打去,各显神通。在这一团乱麻中,张良敏锐地识别出最出色的三个人:英布、彭越、韩信。而且,他还知道现在正是利用这三个人的好时机。他对刘邦说:英布是项羽手下的大将,但二人不和;彭越是项羽的叛将,正在和项羽打仗。再有您手下的大将韩信,军事才能卓越,可以独当一面充分放权。用好这三个人,就可以打败项羽了。
这就是张良著名的
“下邑之谋”。
后来的楚汉战争充分证明了张良
“下邑之谋”的高明。韩信独自带兵,从北边的赵国、齐国一路打下去,打下来半壁江山。英布本是项羽阵营的大将,他投靠刘邦,此消彼长,项羽兵力大为受损。彭越的作用则是在项羽后方“打游击”,破袭战,打得项羽精疲力竭、心力交瘁。《史记》:“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下邑之谋”是前述张良谋略两大优势的典型表现:识大局、知人性。
在当时天下大乱的局面中,张良一能敏锐地识别杰出的可用之人,二能洞察这三人的所思所想所欲:英布和项羽不和;彭越正在和项羽作战,急需支持;韩信的军事能力已经充分体现,正有不甘居人下想要冒头的想法。在这个时间点,封他们三人为王,正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必然和刘邦一起打项羽。
后来,英布、彭越、韩信三人都死在刘邦手里,这是后话了。此一时彼一时也。在楚汉战争初期刘邦实力还很不足时,组建反项羽联盟,先把项羽打败,这是当务之急。如果没有
“下邑之谋”,如果刘邦没有及时组建反项羽联盟,或者封错了人,不顶用,或许大汉王朝的创立就要晚很多年,或者干脆不成。
经此一谋,张良在刘邦手下坐稳了第一号大谋士的位子。
但张良的谋略,可不是只适用于打仗。在建国方略上,张良同样智慧过人。西汉建立不久,在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上,张良就给刘邦指明了方向。
(未完待续)
既
然
看
到
这
里
了
,
如
果
觉
得
不
错
,
随
手
点
个
赞
和
“
在
看
”
吧
。
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