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匠心地理
诸位可爱的地理粉,匠心地理长期致力于图解真题,手绘地理,电子制图,原创PPT等实用地理资源的打造。走进匠心地理,我们一起学地理知识,练习地理板图板画,看趣味图解。让地理化抽象为具体,变朦胧为直观。期待您的到来~
51好读  ›  专栏  ›  匠心地理

给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难在哪里?

匠心地理  · 公众号  ·  · 2024-12-01 10:20

正文


在大漠边缘,人与沙的较量从未停歇。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新疆是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其中荒漠化土地106.8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土地面积的约64%、占全国荒漠化土地的约41%,防沙治沙任重道远。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有着神秘壮阔的景色,但也暗藏危险。狂风呼啸时,沙尘暴遮天蔽日,席卷之处,农田被掩埋、交通被阻断,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多年来,为治理风沙,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建一条绿色阻沙防护带,给沙漠“锁边”。3046公里,是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圈的长度。
截至2023年底,沙漠周边形成了长度约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在沙漠南缘和东南缘绿洲之间,剩余的285公里“缺口”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今天( 11月 28日) ,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于田县,随着最后一棵玫瑰花苗种下,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顺利实现“锁边合龙”。 如今,这条3046公里长的“绿色围脖”终于织完。
给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究竟难在哪儿?如何应对?

给沙漠“锁边”,难在哪儿?

从地图上看,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从南、西、北三面环绕成一个巨大的口袋,东部季风送来的暖湿气流早在数百公里外的地方就被“消耗”殆尽,高耸的天山山脉又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
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塔里木盆地中心诞生了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千百年来,沙漠随风向变化不断侵蚀绿洲,如何固沙治沙、锁住沙漠是新疆最大的生态课题。
被沙漠包围的策勒,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但临近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漫漫黄沙随风流动,不断吞噬着沿途的绿色生命和祖先创造的文明印迹。
英阿瓦提曾经是策勒县一片绿洲上的村庄, 1997年由于沙害和缺水而搬迁到七公里之外的地方。 不到三十年的时间,村庄原址已变成一片沙漠,仅有一些破败房屋的残骸。风沙威力,可见一斑。
给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可以理解为在沙漠边缘建起一道绿色屏障,阻挡风沙对绿洲的侵蚀。但“锁边”并不容易。
首先,大,是“锁住”茫茫沙海的头号难题。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沙漠面积的约76%、占全国沙漠面积的约49%,相当于江苏、浙江、福建三省面积的总和。其中,流动沙丘的面积约25.84万平方公里,沙丘最高处可达300米左右,相当于一幢约100层楼高的摩天大厦。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大风速可达8级以上。沙漠地表因风蚀形成不同样貌的沙丘,新月形沙丘链、线形沙丘、金字塔形沙丘、鱼鳞状沙丘群……类型复杂多样。
其次,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增大造林种草难度。
塔克拉玛干沙漠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毫米—80毫米/年,而同为“三北”区域的内蒙古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8毫米 /年 ,甘肃约300毫米 /年 ,山西约508毫米 /年
最后,更让人头疼的是漫漫黄沙形成的沙尘暴。
据了解,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子粒径小,白天太阳暴晒以后地表温度非常高,从西边进来的冷空气和东北方向进来的空气极易形成空气对流,就会形成风,非常容易形成沙尘暴,治理难度大。
千百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受风向影响,逐步南移,流动沙丘吞噬城镇,留下了尼雅、丹丹乌里克、阿克色皮力等古城遗址,它们曾经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更提醒着世人要代代接力确保沙源不扩散,筑牢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这道保卫家园的绿色屏障。

如何“锁住”沙漠?

鏖战沙海,因地制宜是关键。

“锁住”塔克拉玛干沙漠主要采取三种方式: 工程治沙、光伏治沙以及生物治沙, 三者适应的情况不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王振锡表示,水资源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区域,优先采用生物治沙的方式;在水资源条件相对比较匮乏,远离绿洲的区域,主要采用光伏治沙;在不具备水资源条件,光伏铺设条件也达不到要求的地方,主要以工程治沙为主。
工程治沙,是指在沙地上插进芦苇秆,打上草方格,或者布设高立式沙障,阻挡流沙扩散。
今年11月,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南缘的民丰县,当地村民们正忙着铺设草方格,用来阻挡流沙的扩散。
草方格,被称为中国人的治沙“魔方”,指的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这样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能够截留降水。芦苇等材料往沙子里插多少是有讲究的,一般在沙子上面要留20厘米高,在沙子下面要埋15—20厘米,阻沙效果比较好。
光伏治沙,是在沙漠里“种太阳”。
走进新疆洛浦县万亩“光伏+农业”综合治沙项目基地,可以看到成片的太阳能光伏板。
巨大的光伏板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蚀作用,起到稳定沙土的作用。光伏板下的土地还可以通过种植耐旱植物或作物,用根系将沙土固定在地表,实现了发电、农业增收、治沙三合一。
在“锁边”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的是恢复植被、涵养水源的生物治沙法。
新疆巴州且末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县城三面环沙。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退伍老兵田野来到且末县,被恶劣的风沙环境所触动。2018年,他和2名战友成立治沙队,开始在沙漠里种植梭梭。
茫茫沙海里,一年中有100多天都是沙尘天。在这样的环境里, 三位退伍老兵开始 与风沙搏斗:树苗死了,就接着种;一年不行,就再种一年……老兵们说:“有次一天大概种了200亩树,第二天过来一看,我们昨天没种树吗?被风沙刮得一个苗子都不见了。”
老兵们边种边摸索,“老兵治沙队”也从3人变成了9人。这些年,他们种下了1万余亩治沙生态林。如今,他们还尝试种植肉苁蓉、板蓝根,改善土壤的同时也实现增收。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有热火朝天的“开疆拓土”,也有润物细无声的贴心守护。

1995年,国内首条沙漠公路通车。为解决长期防沙固沙问题,防止道路被风沙侵蚀甚至掩埋,从公路修建之日起,其周边的防护林工程便同步开始建设。2005年完工后的生态防护林带全长436公里。

为守护这条“绿色屏障”,沙漠公路沿线建有108座水井房,上百名养护工人分散其中,因为日常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水井房,他们也被称为“守井人”。“守井人”的日常工作是灌溉水井房东西两侧的防护林带、给树木施肥、检修水管等。

驻守在10号水井房的是安国正、宋雯夫妻,今年是夫妻俩到沙漠的第九年。刚到沙漠时,安国正觉得“连一个礼拜都待不住”,没多久他的脸就开始掉皮。天气最恶劣时晚上睡觉都要戴口罩。

待得久了,安国正和宋雯对沙漠有了感情。谈起过去九年的变化,他们最大的感受是树长高了,宋雯说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树苗长大、变绿,那种心情是不一样的,“跟管(养)小娃一样”。

树木守护着公路,人们守护着树木。

如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已有四条公路贯穿南北。一条条铺在大漠腹地上的绿色动脉,未来将织得更密、延伸更广。

治沙,也致富

绿进沙退,绝非一日之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
从一组卫星图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变化。
巴州且末县,一个四周被沙漠包围的小城,人口只有7万多人,这里的沙漠曾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城市逼近。
2014年, 且末县 被沙漠覆盖,一片苍茫;十年后,这里已披上“绿装”。 十多年来,巴州且末县各族群众,在沙漠中铺设了9.37万亩草方格,相当于铺满8700多个标准足球场,给沙漠穿上一件巨大的“格子衫”。

近年来,和田民丰县4万多名群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植树造林5.6万亩,建成农田防护林2.4万亩,种植治沙植物1065.6万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