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飘享受现在温馨的家庭氛围。“我父母最可贵的是,他们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并愿意做出改变。”
“当一个家庭可以托好底,站在孩子面前打败问题时,即使孩子在叛逆期,也不一定会有叛逆行为。”陈瑜说。
陈瑜在和上百名孩子聊过后,发现青春期的孩子都能理解父母为什么逼自己读书,而家长却鲜少意识到,孩子们为什么想这些问题。她建议进入青春期后,父母不要和孩子直接对抗。“更应该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关注并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提供支持。家长是孩子最后的底线,要托好这个底。”
桃妈和畅妈就是那种当好后援的母亲,为孩子开凿出自由的空间。
力争上游是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桃妈偶尔也会焦虑。小桃却告诉妈妈,“如果我能相对轻松地站稳中上游,为什么要拼死拿到第一名?”
桃妈逐渐理解了女儿,在重压下的高三,她和小桃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你能保持身心愉悦,怎样都没关系,你大胆做,妈妈为你兜底”。
上海春考时,小桃在英语考试中取得了139分的成绩,排名位列上海前100名。高考最后一天,小桃选择放弃英语考试,不再试图刷更高的分。桃妈没有逼她,高考最后一门的下午,一家三口提前庆祝了考试结束。
小桃考上了复旦大学,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明确自己拒绝什么。她选择了相对冷门的历史专业。桃妈说:“不好就业又没有兴趣岂不是更不快乐?不妨就选个自己喜欢的。”
生了畅畅后,畅妈学习心理学,考取教育学硕士,从事科学育儿教育指导工作。她也跳出了自己原生家庭严格的评价体系,和女儿实现了双向养育。
在巨大的学业压力下,畅妈为女儿打造了一个“成为自己”的空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学音乐剧、学侧手翻、学吉他、说脱口秀……
畅妈相信“人要为自己负责”。“这一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我允许畅畅自己选择,同样,也在让畅畅承担选择的后果,并自主解决问题。”如今,很多孩子被父母包揽了全部事务,读书就是一切。
“你只需要好好学习,其他的交给我。”小飘的母亲以前经常对他这么说。小飘也曾认可。
但没有真实的生活历练,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人无法真正的成长。
休学的这几年里,小飘也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功利化的教育导致我们忽视过程,也忽视了生命教育、品德教育、人生规划等。如果缺少这些教育,我们可能不能被称为一个正常的人,可能就是一台机器,被社会的潮流裹挟着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没有方向的,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最关键的那个东西,就是‘我想要什么’,自我出不来。”小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