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天下实验室
人生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实验 |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51好读  ›  专栏  ›  看天下实验室

被困住的青春,如何突围?

看天下实验室  · 公众号  ·  · 2024-07-24 18:30

正文


风犬少年的天空》剧照


孩子希望被当成“人”,他们有情绪、有感受、有思想、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想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


撰文 |  石悦欣

编辑 |  沈佳音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如果没有休学的话,小飘现在应该刚刚参加完高考,计划着大学生活。他本应沿着“好好模式”的人生之路按部就班地生活,但在考入自己的理想初中后,一切都变了。


“好好模式”——好好学习,才能拥有好成绩,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坐拥美好人生。


进入初中,小飘刚过13岁,突然感觉自己是个大人了,用他的话说,是一个人了。


“我生存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创造怎样的价值”“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这些问题开始涌来。


学校发了一本学生手册,为学生答疑解惑,不过,只有一个固定答案——只要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就不会胡思乱想了。


面对脑中的一系列“胡思乱想”,小飘和其他人一样,得出了同样的答案——考个好大学。


仅一个月,“好好模式”被击碎。他休学了。


小飘找“少年大不同”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瑜交流。4年间,陈瑜同上百名学生对话,认识了一个又一个“小飘”。


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期,成长的阵痛在所难免,但这一代生长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当下,浓浓的时代性中,他们有着不同的命题与答案。


陈瑜曾采访过一名教龄20年的教师。20年间,面对不同时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老师发现,过去的孩子调皮,顶撞老师,甚至和同学打架。而现在,他们变得沉闷,缺少生命力,更多的孩子陷入了内耗,向内攻击。

终止的“好好模式”

小飘比同龄人早一年进入小学,一年级就超前学习了二年级的课程,五六年级时,把中考英语试卷当成练习题。


在课堂、辅导班和题海的夹缝中,他研究历史、看古典小说、读《中国人史纲》。小升初,他成为全校考入重点初中的九人之一。


那是小飘的理想学校。“在收到成绩的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我的努力还是很值得的。”


但很快,这种梦幻就破灭了。初中实行军事化管理,学生的一切表现都要以积分的形式评价。跑操、早读、食堂、宿舍、午休……一切与学习有关或无关的事情,都被严格管控。


在教室,踩点到班是一种耻辱,早到一两分钟会被视为不努力。晚上10点准时熄灯,睡觉不许关门,如果被宿管发现还在床上坐着、说话、试图打开手电筒,要扣分。早上6点起床,如果5点55分醒了,也不能起床,否则会因为早起扣分。


起初,小飘享受这份热血,认为就要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但当他每天睡前躺在床上时,脑中如电影般闪现的,都是一整天的不愉快。


小飘开始在本子上记录每天的烦恼。他曾打电话给母亲,提出看心理医生。“你好好的,看什么心理医生?”母亲的话噎住了他。


小飘的身体率先发起了反抗。在学校,他时不时地会头晕、胃疼、四肢抽搐。一个月后,在一个要返校的周末,小飘突然全身抽搐。父亲以为儿子在装病,打了他,发现不对劲后,才赶忙送往医院,输了两天电解质。


小飘的父母是“好好模式”的拥护者、严格执行者。母亲不允许他犯错,一旦出错,便施以冷暴力。小飘只能哭着认错,保证变得更乖、更好,保证考上“母亲理想”的学校。


父亲在外地工作,周末才能回家,回到家后,只是吃饭、睡觉、做家务、开车。父子关系一直疏离。


在学校,小飘和同学的社交,大多见缝插针——吃饭时、洗脸刷牙时、洗脚时、上厕所时……睡前偶尔聊几句游戏,被班主任知晓后,会让聚集聊天的学生分别提供“证词”,检举对方。


陈瑜回想自己读书期间,学校和老师常会告诉同学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小飘现在却很少听到这样的倡导。在他的班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取决于成绩,划分学习等级、学习梯队。小组要抢到成绩好的人,要提高组内的得分,要赢。


陈瑜曾遇到一名即将中考的初三学生。学校开动员大会,副校长到每个班级动员:“今天开始,坐在你身边的同学,就是中考考场上的敌人。”



该书收录了陈瑜对15位家长的访谈。


“现在成人世界在制造很多阻碍,比如竞争关系,这会妨碍孩子们的交往。”陈瑜说,“当竞争过度时,班上的同学就会被分成等级,排在末尾的学生,会因为拖后腿受到老师和同学歧视,甚至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站在孩子面前打败问题”

有时候,痛苦,也是改变的契机。


“当妈妈发现我真的不好了,就提议让我休学。”小飘说。


生病后,小飘休学回家。在家的日子里,他每天打8至12个小时的游戏。他一边玩,一边厌恶自己,却又停不下来。他不允许游戏角色不听他的指令,遇到网络卡顿,会瞬间崩溃。


小飘的改变对父母来说极为突然。“你为什么不去上学?你为什么打游戏?”直到两次休学后,父母意识到了自身的问题。


小飘的父亲在打骂教育中长大,母亲也常被家庭忽视、被冷暴力。当这些惯性延续到小飘身上时,他成为了两代负面教育的承受者。


小飘形容过去父母的关系,“比起夫妻,更像是一个屋檐下的路人”,他很少感受到父母之间的爱。


幸好,这个时候,父母和小飘站在了一起,开始学习心理学。


“好好模式”逐渐被这个家庭抛开,父母接受并理解了小飘,不上学也没关系,只要小飘能够开心做自己。


父母的关系也变好了。“有时候爸妈会叫我去逛街,我说不去,他们就自己去了,回来看到我爸给我妈买了很多衣服。他们以前互相很容忍,但关系冷淡,像路人。”



两本书共收录了陈瑜对31名学生的访谈。


小飘享受现在温馨的家庭氛围。“我父母最可贵的是,他们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并愿意做出改变。”


“当一个家庭可以托好底,站在孩子面前打败问题时,即使孩子在叛逆期,也不一定会有叛逆行为。”陈瑜说。


陈瑜在和上百名孩子聊过后,发现青春期的孩子都能理解父母为什么逼自己读书,而家长却鲜少意识到,孩子们为什么想这些问题。她建议进入青春期后,父母不要和孩子直接对抗。“更应该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关注并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提供支持。家长是孩子最后的底线,要托好这个底。”


桃妈和畅妈就是那种当好后援的母亲,为孩子开凿出自由的空间。


力争上游是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桃妈偶尔也会焦虑。小桃却告诉妈妈,“如果我能相对轻松地站稳中上游,为什么要拼死拿到第一名?”


桃妈逐渐理解了女儿,在重压下的高三,她和小桃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你能保持身心愉悦,怎样都没关系,你大胆做,妈妈为你兜底”。


上海春考时,小桃在英语考试中取得了139分的成绩,排名位列上海前100名。高考最后一天,小桃选择放弃英语考试,不再试图刷更高的分。桃妈没有逼她,高考最后一门的下午,一家三口提前庆祝了考试结束。


小桃考上了复旦大学,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明确自己拒绝什么。她选择了相对冷门的历史专业。桃妈说:“不好就业又没有兴趣岂不是更不快乐?不妨就选个自己喜欢的。”


生了畅畅后,畅妈学习心理学,考取教育学硕士,从事科学育儿教育指导工作。她也跳出了自己原生家庭严格的评价体系,和女儿实现了双向养育。


在巨大的学业压力下,畅妈为女儿打造了一个“成为自己”的空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学音乐剧、学侧手翻、学吉他、说脱口秀……


畅妈相信“人要为自己负责”。“这一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我允许畅畅自己选择,同样,也在让畅畅承担选择的后果,并自主解决问题。”如今,很多孩子被父母包揽了全部事务,读书就是一切。


“你只需要好好学习,其他的交给我。”小飘的母亲以前经常对他这么说。小飘也曾认可。


但没有真实的生活历练,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人无法真正的成长。


休学的这几年里,小飘也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功利化的教育导致我们忽视过程,也忽视了生命教育、品德教育、人生规划等。如果缺少这些教育,我们可能不能被称为一个正常的人,可能就是一台机器,被社会的潮流裹挟着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没有方向的,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最关键的那个东西,就是‘我想要什么’,自我出不来。”小飘说。

突围和新生

小飘不断为自己寻求出路。他休学一年后复学,读过职高,在家自学一年。


如今,他来到了一所不分年级、不考试、没有作业、不限定学习时间,也不教文化课的社区学习。小飘有了更大的空间,去寻找自己的热爱。


在家中,小飘看书时会突然说,“爸妈,我现在给你们念点书啊”,便捧着一本书念起来。念到兴奋处,音量提升,语速加快。时间长了费嗓子,小飘就买了一个扩音器,家里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他念书的声音。


像老师提问学生一样,小飘偶尔会抛出问题,“怎么看待这个事件?”“怎么评价这个人物?”躺在沙发上玩着消消乐游戏的父母,听着、思考着、回应着。


小飘也会邀请他们一起玩游戏。不过小飘现在不太玩游戏了。“我不再那么需要它的那些成就感、存在感,那些排名、那些段位、那些分数。”对他来说,游戏已经是个调剂品,就像一本好书,“你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思考很多东西”。


有时,小飘可以感觉到父母的忍让和妥协,这会让家庭陷入另一种讨好循环中。于是,最近家里制定了一个新的游戏规则:为了克服动辄过度讨好和自责,说一句“对不起”,罚款一百元。在场者,人人有份。


母亲被罚最多,小飘赚钱最多。“我们在不断纠错,但是错了也没关系,用一种爱和包容的态度,去对待所有的家庭成员。”小飘说。


陈瑜遇到了很多和小飘一样的家庭,自我进化后,涅槃新生:


一个名叫小新的母亲,在自己的青少年期,父母不允许她爱美,无数次剪掉她的长发。她经历了巨大的冲突,辍学、离家、几乎和父母断了关系。她又在同自己孩子的关系中撕裂、挣扎和成长,最后实现了自我疗愈、和解;


一位患双相情感障碍的母亲,一度在女儿读初中后,两人大打出手。如今她和辍学的女儿像挚友一样共同创业、开淘宝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