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哪吒系列电影总票房刷新中国影史纪录 ·  昨天  
刘润  ·  刘润:陪你逛逛胖东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货币超发如何引发英国政治飓风?||都铎玫瑰之二十一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9-06-18 22:26

正文


为了揭开都铎王朝的一代权臣托马斯·克伦威尔迅速败亡的真正原因,让我们还是将目光回转到1536年,英国北方爆发的武装叛乱“求恩巡礼运动”的时候。

这次大规模武装叛乱前后有十几万人次参与,其民众基础之广在英国历史上前所未有。这让克伦威尔认识到,宗教改革加剧了圈地运动,导致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无业游民,是酝酿叛乱的最好温床。

正如唐太宗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再不解决失业率高企的问题,都铎王朝的小船说翻就翻。

为了应对大规模失业问题,克伦威尔创造性地将改造后的基层教区作为一级政府组织,使其发挥更大的世俗作用。

以前,教区只负责宗教事宜,此时承担起济贫以及劳动保障工作。从1536年起,缴纳济贫税被宣布为国民的神圣职责。济贫税由教区执事和济贫员负责征收,济贫对象只限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身强力壮者由教区负责建立劳教所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帮助寻找就业机会,凡是具有劳动能力而拒绝接受工作者,将受到鞭笞、烙印、割耳、卖为奴隶甚至死刑的惩罚。

以现代的观点看待克伦威尔制定的这一政策,除了对拒绝劳动者的惩罚措施过于严厉之外,基层教区实际已经成为现代国家社会福利与劳动保障部门的雏形,相对于其他欧洲国家还只是一只脚迈出中世纪门槛,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应当能够促使英国社会矛盾大大缓和,有助于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推动改革事业更好的发展。

克伦威尔当时肯定也是这么想的。

但出乎克伦威尔的预料,这一措施不仅没有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反而极大地激化了社会矛盾,引起了滔天民怨,甚至到了必须找出个替罪羊出来杀一杀,来缓和民众情绪的地步。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说来话长了,其根源并不在英国之内,而是在大西洋彼岸的新大陆。 来自美洲的金币,引发了一场英国的政治经济飓风!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英国宗教改革,在对上帝的信仰方式争执的表面之下,实质是工业化过程。

抛去表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教义,宗教改革的实质,就是新兴的工业贵族以新教作为武器,对旧有的农业贵族宣战,通过工业化过程,将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从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知道,工业化分三步走:

第一步,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剥夺代表农业生产的封建贵族(地主)的土地,打击其势力,掠夺其财产,作为工业生产的原始资本;

土地革命

第二步,通过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从农业那里源源不断地“剪羊毛”,通过收割农业补贴工业的过程,实现工业化的原始积累;

第三步,工业生产的赚钱效应,使得农民离开土地变成农民工进入工厂,包括人力在内的各种经济资源从农业向工业的流动,推动工业化进一步发展,同时引发城市化进程,促使工业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工农业剪刀差促使农民离开土地,变成工人

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虽然过程也充满了艰辛痛苦,社会矛盾重重,但总体来说,由于经济在高速发展,矛盾能控制到一定范围内,不至于搞得内乱频繁。

十六世纪的英国,这个事情就复杂了。

亨利七世统治时期,借平叛为名打击旧贵族,以及亨利八世时期借宗教改革为名打击教会势力,实际上就是土地革命,旧贵族和教会势力占有的土地通过各种途径落入资产阶级和自耕农手里。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经济干预措施,使得国内工商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到十六世纪三十年代,算是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的第一步。

但是,第二步却搞不下去了。因为,英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导致工农剪刀差变成了逆向剪刀差。

超发货币的国家不是别人,正是当时的欧洲霸主——哈布斯堡帝国,更准确地说,是西班牙这个坑爹货!

西班牙是如何当上欧洲霸主的?

1492年,也就是西班牙完成统一的那一年,意大利冒险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西班牙拉到了风险投资,手持西班牙女王给予的国王特许状向西航行发现了美洲。此后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西班牙探险家蜂拥而至,征服了南美的印加帝国和位于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帝国,并发现了巨型金银矿,西班牙由此一下子从穷鬼变成了土豪。

博物馆中现存的西班牙从美洲劫掠来的黄金饰品

西班牙人说:我们不生产金银,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在那个年代,金银就是货币,巨量输入西班牙的金银与加足马力开动的印钞机无异,在西班牙造成货币超发,并在西班牙国内引发猛烈通胀,工农业产品的价格猛涨。

由于金银引发的通胀,西班牙的工业品高于其竞争对手英国、法国、荷兰的同类产品,在国际贸易市场和国内市场均失去了竞争力,导致西班牙的工厂主纷纷破产,工业生产大幅萎缩。农产品生产也大受影响,所产粮食甚至不足以养活本国居民。

生产萎缩造成国内大量失业,进一步刺激大量西班牙人跑到新大陆去开矿找矿,进一步增加了贵金属输入,使得上述效应进一步强化,使得西班牙的工农业生产基本被摧毁。

十六世纪的西班牙港口及船队

哈布斯堡王朝推行称霸欧洲的政策,将巨额财富用于军事和政治活动;西班牙贵族手里有了大把金银,为了追求奢侈生活,大肆挥霍,以上都需要大量物资。国内生产满足不了怎么办,到国际上买买买!腰缠大笔金银的西班牙土豪成了国际市场大买家,大量金银随着国际贸易流入其他国家,其中自然也包括英国。

大量输入的货币造成两方面的效果。

首先是积极的效果。

根据现代的经济学常识,工业生产最怕遇到的还不是通胀,而是通缩,如果通缩导致货币增值,就没有人有动力将钱拿去投资生产,因为如果辛辛苦苦干一年赚的钱还不如直接把钱捏在手里,傻子才去投资开工厂。对经济发展最佳的情况是适度通胀。

西班牙在16世纪早期就是一个损己利人的“活雷锋”,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跑到新大陆,背负杀人恶名开采金银供应欧洲,使得各国产生适度通胀,并且从各国大量采购工业品,手握大笔订单的各国工厂主疯狂追加投资增产,极大刺激了各国工商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西班牙国内通胀扼杀了本国工农业的生命力,阉割了本国的工业生产不说,连粮食自给都成了问题。

在亨利七世以及亨利八世前期,充足的货币供应以及大量西班牙订单促进了工商业投资的空前旺盛,极大促进了新兴资产阶级势力的膨胀。英国在黑死病大爆发之后一直处于劳动力短缺的状态,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二十年代。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上涨,而蓬勃发展的工商业提供了大量高薪职位。早期的产业工人都是被高薪工作吸引到城里自愿当工人的。

在那个劳工的黄金时代,新增的货币恰好与蓬勃增长的工业品生产能力相适应,因此没有引发普遍通胀,而依赖货币地租的土地贵族的收入相对贬值,经济实力每况愈下。此消彼涨之下,国王推动的土地改革由于符合大多数人的经济利益,特别是顺应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需求,虽然杀人如麻,仍然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封建贵族完全没有招架之力。

马克思说,英国依靠对内残酷剥削失地农民转变的廉价工人,对外血腥掠夺殖民地财富,完成资本主义早期的原始积累。

其实,这是不准确的。以上说的都是资产阶级羽翼丰满以后的事了。 在资产阶级发展的早期阶段,自身力量还很弱小,靠压迫下层根本是行不通的。国王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早就把他们给灭了。

但是,依靠先进的生产形式创造更多的财富,对下赢得劳工阶层的“用脚投票”,对上贡献更多的税金,使得国王偏向资产阶级一方,帮助资产阶级消灭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封建贵族,却是大有可为。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批被残酷镇压、被压榨出带血的金钱作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牺牲品不是别人,正是封建贵族,也就是国内所说的地主阶级。

从亨利七世到亨利八世,干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带领资产阶级以及平民欢乐斗地主。

亨利七世、亨利八世带领英国人欢乐斗地主(示意图)

说到这里,不小心又揭穿了一些中国公知的谎言。

英国确实“自古以来”在法律层面上明文规定要“保护私有产权”。但是在必要的时候,通过给贵族安插叛国罪、通过宗教改旗易帜将原教士阶层打为异端,名正言顺地进行杀人夺地,也是毫不手软。

如果真是始终严格保护私有产权,工业革命根本不可能发生,因为原始积累这一关就过不去。

把土地贵族和教士阶层杀得血流成河,英国以“宗教改革”之名,行“土地革命”之实,也是英国迈向世界强国的第一步。

但是到了1520年左右,情况悄悄发生了变化。

西班牙搬运金银的能力越来越强,终于超过的临界点,西班牙金币从天使变成了魔鬼。毫无节制输入的金银超过了工业品增长的水平,在英国引发了强劲的输入型通胀,超发货币带来的恶果也随之显现。


根据《牛津英国史》,在1513年以前,英国的主要消费品的平均价格指数(CPI)基本稳定保持在100左右,到了1513年,上涨到120,到1530年进一步上涨到169,而到1547年猛升到231。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虽然有所回落,总体趋势仍然是不断上涨,在伊丽莎白末期的1598年,CPI达到了惊人的695。

在CPI高企的情况下,工业创富效应一落千丈,工人工资实际购买力不断下降,仅在1510至1530年之间,工资实际购买力下降40%。

工资在贬值,工人能不怨声载道吗?但是英国的企业也是经营困难,现代人都知道,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经营企业,就如同噩梦一样。克伦威尔政府秉承都铎王朝一贯的保护工商业的宗旨,颁布劳工立法,把工人的工资强行压制到有利于企业主赚钱的界限内,因此工人的工资少得可怜,连糊口都成问题。

在工人眼里,原先和蔼可亲的工厂主就变成了穷凶极恶的大恶霸,而这一切的元凶,就是国王身边的头号奸臣——克伦威尔!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却迎来了新的机遇。前文提到,都铎王朝建立后,英国终于从长期战乱中恢复,经济条件改善,出现了战后“婴儿潮”。在1525年至1541之间人口增长特别快,从226万增长到277万,十几年间增长了23%,在曾经长期人口停滞不前的情况下,给人一种人口爆炸的感觉。

人口飞涨对农产品市场造成巨大压力。相对于工业品这种弹性很大的软性需求,食品可是刚性需求!

克伦威尔政府在经济政策上也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在“以出口换外汇(金币)为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想指引下,养羊发展毛纺织业比种地更赚钱,更有利于出口创汇,因此大力鼓励圈地运动,将大量农田转换为牧场, 完全没有守住“耕地红线”的意识。

他们的想法在当时看也很合理: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这么贱,缺粮就从国外进口好了。可问题在于,一、别的国家也这么想;二、各国都在经历人口上涨阶段,很快,“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历史经验证明, 粮食供应充足稳定,是工业化的前提。 对于一个大国,粮食安全交于他人之手,就相当于把脖子伸进别人准备好的绞索里!

很快,英国出现了粮食供应缺口。在食品常常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以粮食为首的农产品价格稳步上涨。与此同时,人口的增长,导致土地价格猛涨,地租也随之水涨船高。在英国人口还没有多到夸张的地步时(不到三百万),“马尔萨斯陷阱”的幽灵再一次浮现。

工资购买力降低,食品价格猛涨,工资中就有越大的比例购买食品,所谓的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就要上升;相应地,其他各项开支就得压缩,降低了普遍的消费力,进一步促使工业品的消费量降低。消费降低使得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工资就更低了,如此恶性循环。

由于经济形势发生逆转,在十六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当工人远不如当农民了。

在城市里当工人,住在条件很差的群租房,房东还要隔三差五就要涨房租,而房地产价格一路高歌猛进,以前没买上房的以后估计也买不起了;辛辛苦苦干一个月,到手的工资交完房租(那时候没有水电煤气网费之类的),剩下的也就买点吃的糊口。 工资购买力也每况愈下:今年干一天除去房租等各种开销,还能买两个面包,到明年这个时候就能买一个了。

但是反过来,当个佃农,比去工厂当工人要滋润得多,不仅居住条件比城里好很多(都铎时期的城市比中世纪强点有限,卫生环境远不如农村),吃得不用愁,结余的粮食卖得钱一年比一年看涨。要是有个一亩三分地当小自耕农,日子就更滋润了。

总结一下,在工业化早期,人口过快膨胀以及通货膨胀是杀死工业化进程的两把尖刀。


这两者的综合作用使得农业产品价格高企,工业无法通过工业品的价格剪刀收割农业完成原始积累,反过来,农业通过农产品价格剪刀,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正在发展的工业扼杀在摇篮中。


对比一下中国工业化的情形,中国在八十年搞计划生育后压低人口增长率,减轻了人口压力,拼了老命守住耕地红线,千方百计地压低CPI,特别是压低农产品价格,就是为了使得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可以收割农业完成原始积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