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风景名胜区
爱风景,爱旅行。与中国风景名胜区直接对话,及时收取风景区官方信息。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风景名胜区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与价值观的形成

中国风景名胜区  · 公众号  ·  · 2018-05-31 16:2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与价值观的形成

作者:金柏苓

金柏苓  男

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院前院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中国园林规划建筑设计及历史理论


园林学是一个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我对它的认识简单说就是如何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人的(主要是)室外活动场所的学科。所谓环境“良好”有3个层面,一要舒适宜人,二要景观美丽,三要有文化的品位和内涵。第1个层面人类差不多都是一样的,都需要接近自然以改善环境的生态质量,并且不约而同地把植物和水视为舒适环境的不可缺少的要素;而到了第2尤其是第3个层面,不同地区和民族对什么是园林的美和园林所要表现的文化内容则显示出很大的差异。


世界上园林的最初形式都是生产蔬果的“园圃”,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古代人类开始在精神上想象一个比现实世界更为完美的理想世界,同时也开始关注和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而园林则是把人类这种理想和理念形象化的最佳场所,因此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园林,主要功能都发生了从生产向审美的转变。但是,由于古代的人类族群处于地域分割和互相很少交流的状态,他们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组织以及宗教信仰不同,对理想王国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于是他们创造出了不同的园林。


西方古代圆林的创意源于圣经中的伊甸园,那是个处处鲜花果木、泉水和池塘的美丽花园;中国古代则传说在遥远的高山、大海之中存在着美妙的神仙世界,那里有用金银玉石建造的宫殿、珍奇的花草和灵兽,还藏有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药物。


早期的中国园林(相当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专属于皇家和极少数贵族的,他们通过塑造传说中的仙境效果,达到神化皇权的政治目的。

蓬莱仙境  袁江(清)绘

元代壁画


皇家园林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格局严整,模拟仙官的建筑华丽而夸张;园中广阔的水体象征大海,水中筑起的3座建有楼台殿阁的岛屿象征大海中的仙山。这始于公元前的汉代,简称为“一池三山”的规划模式被后世的皇家园林传承了将近2000年,一直沿袭到著名的北京颐和园。

颐和园建筑群

元大都 太液池一池三山

颐和园一池三山格局


然而中国园林艺术并没有一元化地按照皇家园林再现神话仙境的创意发展下去。因为古代中国是一个要“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所以中国人对大自然除了神话里浪漫的想象,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和感恩之情。这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中国哲学最具代表性的儒家和道家都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楷模和真理的源泉。孔子的“仁智之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和老子的“道法自然”是最著名的2个哲学命题,也是中国园林艺术发展成熟的理论支柱。


在中国历史上,各种宗教曾经非常盛行,但不像西方和伊斯兰世界或者印度那样,把宗教作为人的精神家园。然而在中国人尤其是知识精英(文人)的意识中也一直存在着一个类似精神家园的概念,那就是对理想化了的远古社会的崇敬。犹如西方人说“我的上帝”,中国文人的口头禅则是“古之人”如何如何。这个概念或许可以称为中国式的“乌托邦”,它不是如同极乐天国那样的灵魂归宿,而似乎是曾经存在于遥远过去的人类乐土,人们要做的是重新找回它。

魏晋时期(3-6世纪)画像砖中园林生活的场景

宋代(10-13世纪)刘松年绘画——山林居隐图

明代绘画东庄图表现的是一个真实的私人庄园 沈周绘


基于儒、道等哲学理念和“乌托邦”理想,随着古代文化艺术不断丰满和完善,中国又出现了一种与皇家园林价值取向完全不同的园林文化。由于推动这种园林文化的主要是大约4世纪之后的历代文人群体(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这个群体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学术界把体现这样文化的园林称为“文人园林”。文人园林的出现,使中国古代园林文化发生了重大转折。


文人园林和绘画、诗文等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领域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一一中国式乌托邦的理想。这个理想让他们向往着在山水田园中回归自然的生活,在艺术上摒弃奢华,秉持“法天贵真”的原则,以此来净化争名逐利的现实社会对人们心灵的扭曲和污荣。

建于明代的寄畅园是一个成熟时期文人园林的经典作品


与规模宏大、建筑华丽、仙境般的皇家园林不同,文人园林要表现的是一种人在自然中的质朴、闲适,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及其场景。园中的自然要素(植物、山石、水体)要按照自然的规律而不是人为秩序来安排,看起来“石无位置,树无行次”,却要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情趣。


曾有欧洲的传教士认为中国园林是由诗人、画家和哲学家们创造出来的,这和西方古代园林基于建筑学及园艺学的设计方法及审美取向很不相同。中国的山水画和描写风景的诗文对园林的创意无疑具有重大影响,它使得原始的自然景象经过重新塑造更具人文的精神,哲学家称之为“人化的自然”。

叠石是中国园林独特的技艺,它把自然山水各种典型的形态和绘画的神韵融为一体,是“人化的自然”生动的体现


建筑是中国园林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且经常处于核心的位置。在皇家园林中,建筑主要体现的是“神”在自然中的存在;而在文人园林木中,建筑更体现出“人”在自然中的存在。

皇家园林的主体建筑是“神”的场所

人文园林的建筑是“人”在自然中生活的审美的场所


基于中国哲学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园林中的建筑追求一种和自然元素融合在一起的效果,如同人与良师益友终日相伴。中国园林中的建筑不仅形式丰富多彩,还往往打破一般建筑构图的常规,具有更自由、更开放的特质,代表着人回归自然、寄情山水、终老林泉的美好愿望,并且把人在自然中的生活提高到“道”和“美”的高度。哲学家称之为“自然化的人”。

建筑与自然景物互相渗透穿插是中国园林里建筑的空间特色,也是对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认识的最好的诠释

建筑与各种园林要素构成的空间丰富而有情趣


文人园林的文化理念首先在知识层次较高的官僚士大夫和民间士绅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并在他们的园宅别业中付诸实践,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实际上已取代神话传说成为中国园林文化的主流。到中国历史上的宋代(大约10-13世纪),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基础基本上完成了文人化的转变。具有标志意义的是宋徽宗(皇帝兼画家、书法家)依照山水画章法营建的一座名为艮岳的皇家园林,在审美取向乃至指导思想上与文人园林已大为接近。同时,由于文人园林的拥有者多为社会上层,艺术风格也渐由简雅趋于精美。故此后中国的皇家园林与文人园林虽然还存在文化目的的差异,但不再泾渭分明,而像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颐和园那样皇家恢宏的气派,一面是苏州园林那样文人潇洒的风度(两者现在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宋徽宗所绘山水画卷,审美取向已人文化

艮岳复原想象图 朱育帆绘


中国古代园林是世界园林史上一个重要的体系,其文化和价值观对人类文明的积累乃至当代关于人与自然的理念都具有非常正面的意义。当然,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可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做完整的论述。概括而言,中国园林文化有2条线索: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还有一个价值观逐步文人化的转折过程。把握这2条线索和转折的过程,就可以理解中国传统园林为什么演进为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种艺术的形象了。


本文是笔者2017年8月29日在柏林工业大学举办的“中德风景园林艺术研讨会(中国风景园林艺术及其对欧洲的影响)”学术活动上的讲演文稿,实是《史鉴文魂》的内容纲要。

转载于《风景园林》2018年01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经济学家告诉你B  ·  哪国媒体最反华?直觉又错了……
8 年前
韶大lens视觉杂志  ·  我并不是刻意要错过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