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床=分居,真的吗?
亲密关系中一些再正常不过的习惯,有时在外人看来,却是惊涛骇浪般的匪夷所思。
模特出身,用主持家喻户晓的李艾,可能没有想到,40岁时的爱情观,居然成了解锁流量的钥匙。
在热播综艺《新生日记》里,她和老公分床睡的日常,着实引起一场波澜。
每个夜晚,她都与老公互道晚安后,各自回房就寝。
结婚四年,从没改变。
就是这个再正常不过的操作,如同麦迪娜闻听后条件反射的表情一样,充满匪夷所思和不可思议。
原本以为,这只是孕期的特殊待遇,李艾却说,这就是他们结婚四年以来的默契。
瞬间,这样的补充仿佛火上浇油,勾起一波更加凶猛的质疑和意淫。
难怪,应采儿会满脸疑惑地质问李艾:
“你是怎么怀孕的?
”
麦迪娜更加直接,说出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
你们是分居了吗?
李艾条件反射地解释道是分床,而不是分居。
一字之差的倔强,究竟是在玩文字游戏还是担心家丑不可外扬?
多数人的解读,充满悲观。
在他们的认知中,这似乎是比同床异梦,更悲哀的操作。
分床后空间上的距离,会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变成情感上的鸿沟。
当你意识到它的存在,却为时已晚。
尽管不解的声音喊得洪亮,可一个个在线投票的结果,对于李艾的支持,才是主旋律。
其实,选择分床的李艾,是有条件的。
首先,分床是迫不得已。
老公睡觉打鼾,恰巧李艾睡眠很轻,长此以往,自然影响休息。
这样的结论,无论应采儿还是麦迪娜,都表示了理解。
毕竟,生理上的习惯不受控制,是一种情不自禁。
而不是努力了,就能克服掉的。
对于亲密关系,看似事小。
但对于当事人,可能是天大的事情。
忍让,委屈了无辜的自己;
抱怨,难为了无能为力的对方。
类似无解的选择题,在亲密关系中不难遇见。
不同的作息,不同的口味,甚至不同的审美,这些无关爱情观价值观的不适,慢慢堆积,最后,悄无声息“癌变”成为致命的不合。
于是,李艾选择妥协。
分床是最好的选择,不委屈自己,不难为对方,看似“离经叛道”,却是适合两人的权宜之计,为什么不呐?
沟通尝试之后,他们达成一致。
没有旁人口中的生疏,有的是互道晚安,送上一吻。
这似乎是同床的情侣,都望尘莫及的亲密。
其次,分床也是心甘情愿。
李艾和丈夫的爱情,有点微妙。
一个是艺人,一个是经纪人,日久生情,台前幕后,全是甜蜜。
只是,这种关系,让李艾和老公的日常变得特殊。
全天24小时,一年365天,他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一起。
于是,李艾对于分床的解释还有另一个版本:
给彼此空间。
亲密关系中的空间,是最难把握的度。
太过亲密,让人窒息;
太多距离,反而生疏、其中的黄金比例,因人而异,却又常常无解。
对于空间的解读,李艾自成一派:
利于冷静。
亲密关系不会一路风顺,即使再恩爱,却摆脱不了两个独立个体的属性,生活细节甚至三观不同的碰撞,犹如调味剂,为平淡的生活带来酸甜苦辣。
因此,冷静的空间必不可少,避免误会成为难以调解的误解。
空间的重要,麦迪娜也懂,却站在另一个角度。
她认同婆婆的观点,笃定不分床的重要,因为同床的时光难能可贵,恰巧是两人沟通感情,化解矛盾的天赐良机。
分床,似乎就是在放弃这份亲密的催化剂。
天秤两端的理论,各有合的道理。
各有各的分量。
无论麦迪娜还是李艾,两种观点,合情合理。
李艾和老公的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对待,创造空间在矛盾中冷静,甚至给对方机会,创造另一半所不知道的惊喜一面,冲淡习以为常的索然无味。
当然,这样的理论自然不适用于每天聚少离多的情侣夫妻,面对工作和生活琐碎不断挤占的时间,他们需要创造更多沟通和亲密的可能与机会。
分床的日常,已经不是李艾第一次引起诸如这般的全民热议。
早前,她也说过自己对于亲密关系的不信任,甚至存好了冻卵的钱,准备做个单亲妈妈。
女性掌握生育权,这样的观点并不陌生,但对于当下,依旧先锋。
李艾却说,朋友甚至老公可以换,但孩子的父亲不能换。
对于那个要陪伴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人,她宁缺毋滥,因此做好了不婚的准备。
自成一派的观点,让人信服。
节目播出后,李艾还亲自在微博更新了分床的好处,头头是道,也全是经营感情的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