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重点探讨贵州具有什么后发优势?在这种后发优势下,需要何种冷静的思考,以及未来贵州制定何种有利于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发展策略。
一、后发优势是什么?
后发优势
(late-moveradvantage
;
Second-moveradvantage)
,又称为次动优势、后动优势、先动劣势。
它是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
(Alexander Gerchenkron
,
1904-1978)
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
1962
年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具体是指相对于行业的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例如:研发成本优势、行业风险把握优势等。
二、贵州的后发优势是什么?
回到主题,贵州的后发优势主要是以下方面:
首要的后发优势是
资源优势
。习主席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的首要后发优势就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由于交通不便、经济滞后而保住的绿水青山、古寨古村、淳朴风情,这些资源在先发地区资源破坏而生态休闲意识觉醒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
第二大后发优势是
人口红利
。在全国人口红利削减的背景下,贵州因为多少数民族的缘故,反而人口有所增长,在贵州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未来本地人口红利还将继续释放。同时旅游是一个劳动密集的服务行业,有足够的人口支持,能够有进一步纵深发展的机会。
第三大后发优势是
政策优势、补贴资助
。在精准扶贫以及西部开发两个大背景下,贵州能够得到的国家政策支持、补贴资助的力度更甚往昔。这种力度空前的国家层面的大利好,是贵州的第三大后发优势。
第四大后发优势是
伴随国家政策而来的资本潮
。地方的旅游发展离不开资本,以往贵州很难获得资本的青睐,但是全国发展到现阶段,贵州成为了资本涉猎的一处新大陆,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有更多的资本伴随国家政策追逐而来。
第五大后发优势是
理性而成熟的游客群体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熏陶,国内旅游者已经走向理性而成熟,对于贵州未来发展旅游而言,这一批旅游者对生态、原真文化的认可远超之前,这是能与资源充分对接的一批旅游者。
三、后发优势背景下,贵州旅游需要冷静思考!
尽管有诸多的后发优势,但是贵州旅游短时间的突然崛起,还是需要冷静思考,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不可忽视:
第一,资本的破坏性,贵州是否有所准备?
事实上在资本全面进入的情况下,贵州并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这样的结果是难以驾驭的资本或者说热钱在区域内的肆虐,这就很容易让资本对当地的地区造成重大的影响,尤其是良莠不齐的资本,容易造成全面开花的状态,反而最后会破坏青山绿水让贵州得不偿失。
第二,观念落后与人才不足,贵州如何应对?
长期滞后于全国的发展以及偏居一隅的开发,导致贵州旅游无论在发展理念还是在人才储备都严重不足,国家利好与外界资本的骤然降临,如何分辨机会与威胁,如何顾及眼前及长远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否则的话很容易为外界所趁,从而掉入发展的陷阱。
第三,缺乏持续的探索与试错时间,本地特色如何确立、保持与发展?
特色的发展与保持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摸索与试错的过程,而疾风骤雨般的旅游崛起让贵州失去了慢慢摸索的时间,在大资本的迅猛冲击下,贵州本地特色如何确立、保持与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过程,而不是资本主导下的中断与衰落,这是值得贵州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了本地特色,贵州旅游未来还剩什么?
第四,外来的成功商业模式,是否是一个陷阱?
外来资本往往带着外来成功的旅游商业模式,它的最大特征就是短时间内可复制、可落地、可操作,在招商引资层面省心而省力。但唾手可得的东西在旅游中往往存在着巨大的缺陷,那就是这种简单的复制往往会破坏贵州本地的原真性,带来“千镇一面、千街一面、千寨一面”的局面,而这种旅游商业感恰恰会引发旅游者的厌恶,成为旅游景点景区衰落的根源。目前贵州的少数民族风情寨、古镇旅游已经呈现这种苗头了,珠三角自驾游客的厌倦开始呈现。
四、后发优势背景下,贵州旅游未来的发展策略分析
既要充分有效的利用后发优势,又要有效的规避可能的风险,未来贵州旅游的发展需要以下策略:
第一,省域统筹、市域联动、有序发展、留足空间。
在旅游迅速崛起、资金政策利好不断传来的情况下,处于发展初期的贵州旅游,应当从省域层面进行全面统筹发展,在市域层面积极联动,贯彻省内统筹。对于全省而言,目前的多点开花,全面建设的局面还需要统筹清理,哪些是需要先发展的,哪些是可以延后发展的,需要考量。哪些是优秀资本与模式?哪些是投资资本与不良机会,需要甄别。这样才能在开发大潮中把握总纲,实时调整、调度与管控。同时要注意资源开发需要有发展时许,先与后、快与慢,对于旅游节奏的把握也非常重要。最后一定要留足发展的空间,不要一次性将优质资源全部进行开发,有储备未来的发展才有后手。吸引东部地区发展的教训,像发展工业一样,一窝蜂上旅游项目,结果导致“摊大饼式”、“遍地开花式”的低效利用与开发,最终破坏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无可挽回。否则很多未来的发展机会都会在目前的资本一波流中湮灭。
第二,积极推动“本地资源、人力
+
外来资本”的模式,把握主导、实现双赢。
对于外来资本的大规模的进入,不应该放任自流,而应该采取“本地资源、人力
+
外来资本”的发展模式,以本地优质的资源及良好的人力资本、以及政策支持入股,本地应该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让旅游的发展能够让本地获得足够的利益,让本地人的生活能够得到足够的提高,从而实现“资为我用、共同发展”旅游的双赢的境界。
第三,启动省
-
市
-
县三级旅游培训体系,补足短板、迎头赶上。
针对观念发展落地后及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的短板,还是应该在全省层面总体布置,构建“省
-
市
-
县”三级培训体系,由省一级层面筛选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继续转变的思路等,构建培训体系,引入东部优质旅游培训资源及课程,逐级下沉推进,促进观念转变,迅速培养急需人才,从而实现最快的与东部先进发展这区观念、服务对接,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力优势的转变,补足这两方面的短板,迎头赶上。
第四,启动本地特色旅游支持培育体系,积极探索本地特色与外来资本的融合发展
贵州旅游最终应当有自身的特色,而这个基础要靠贵州特色旅游企业、贵州特色旅游模式与贵州特色旅游项目来支撑。从全省层面启动本地特色旅游支持培育体系至关重要,在资金上力度上、政策优惠上、流程简化上予以扶持,积极探讨以“本地旅游企业主导,外来资金支持”的融合发展模式,探索出能在本地立足并长远发展,最终能走出贵州、甚至走向世界的贵州特色旅游企业、模式与产品。
素材来源:博看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