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月2日,在巴林首都麦纳麦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介绍贵州铜仁梵净山的评估情况。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中国贵州铜仁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梵净山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和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
梵净山申遗成功向世界展示了美丽中国的形象,也推动了中国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对于铜仁来说,未来如何在全域旅游视角下进行自然遗产保护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从全国范围来看,随着低门票时代的来临,过去那种凭借申遗成功来增加门票收入的做法已经不可取了,未来需要在全域旅游语境下重新思考自然遗产保护工作。
一、在全域旅游语境下,
为自然遗产保护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自然遗产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全民的事情,因此,一定要在全域旅游的语境下形成全民化的自然遗产保护机制。只有当全民都拥有了自然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行动,自然遗产保护工作才会变得可持续。而且,自然遗产保护的理念也在不断进步,过去那种狭义的自然遗产保护已经被广义的自然遗产保护所取代,不仅要保护自然遗产本身,也要保护自然遗产周边的社会环境,让自然遗产在一个和谐可持续的社会环境中能够不断传承。
二、在全域旅游语境下,
为自然遗产保护创造可持续的经营环境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随着遗产数量的不断增加,都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来进行遗产保护,在这样的情况下,适度的遗产经营是遗产保护经费的重要来源。比如,发展遗产旅游业就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当然旅游业的开发是要建立在保护优先的原则之上的。从全世界范围来看,遗产旅游对遗产保护的负面作用确实存在,但是,只是体现在极少数的案例上。大多数进行遗产旅游开发的地区,都能够较好地形成遗产旅游和遗产保护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从国内来看,由于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方面没有能够充分与国际接轨,所以还存在一些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的乱象,需要遗产所在地的政府加强管理。
三、在全域旅游语境下,
为自然遗产保护创造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最近这些年,国内的一些世界遗产景区都因为过度开发遭到过黄牌警告,可见,商业利益的驱动总是会让很多人变得盲目和不理性。所以,任何时候一定要把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
自然遗产本身就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要保护好自然遗产,就要站在全域的角度来进行全面的生态保护工作。因此,在目的地的全域旅游规划中,要把旅游规划和生态规划统一起来,做好全域制度机制的设计,确保生态保护工作能够落地。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和创新旅游业态,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域旅游产业体系,让产业体系能够对生态保护形成反哺,构筑起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闭环。
本文为奇创旅游规划原创
转载请注明
编辑:段姑娘;责任编辑:月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