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剧院与艺术
我们将定期为您提供剧院艺术信息(舞蹈、戏剧、歌剧&古典音乐等)以及实时的文化产业市场新动向..欣赏艺术,丰富您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妈妈  ·  孩子撒泼打滚时,你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  4 天前  
云南省人民政府  ·  我省开展2024年推进外贸稳进提质政策项目申 ... ·  2 天前  
三个妈妈六个娃  ·  大S感染的日本流感,有什么特别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剧院与艺术

《最后一头战象》首演,史诗巨制呈现“偶象”力量

剧院与艺术  · 公众号  ·  · 2018-11-05 00:00

正文

当高达3米多的战象,在纷飞的战火中,嘶鸣着走向战场,舞台不仅被“点燃”了,现场观众内心的热血也被点燃。



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木偶剧团联合打造的史诗巨制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于11月3日在东方艺术中心首演,这头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一开幕就成为城中话题的“偶象”,终于开始了它的表演。


作为开幕大戏,《最后一头战象》同时拉开了第六届上海国际木偶艺术节的大幕。演出之前的开幕式上,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3家木偶剧团携各自特色木偶悉数登台亮相,为沪上市民献上一场融合东西艺术精粹的木偶盛宴。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副主席凯伦·史密斯,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于秀芬,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主席、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李延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副主席、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副会长唐大玉等,以及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相关领导和本次艺术节评委会的国内外专家一同出席了开幕式。



《最后一头战象》根据沈石溪同名小说改编,这部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上海方面早就萌生了把它打造成舞台剧的想法。项目从创意萌生到建组筹备了4年,终于今年成为2018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作品,并荣获国家文化基金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扶持。为此,制作方上海文广演艺集团联合旗下上海木偶剧团,并集结了全球最顶尖的演艺资源,力图将该剧打造成具有国际艺术水准作品。


炮火纷飞、硝烟弥漫,象群奔腾、鼓声点点,激昂和震撼的音画带着台下观众穿越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战象嘎羧的故事就此展开——生活在云南国境线上的傣族少年波农丁与小象嘎羧从相遇到一同成长、变老,他们共同见证了特殊年代人类与大象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故事反思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并烘托出反对战争的主题思想。



导演何念说:“我们不一定要引进国外的舞台剧,我们已经有了文化土壤。整个创作力求‘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让中国传奇故事走向国际,带给社会更多启示。”


如何用国际的审美来讲述中国的传奇?为此,文广演艺集团集结了一只中外舞台创作的梦之队。这个主创阵容有多耀眼?先看名单——制作人马晨骋、导演何念、视觉呈现由舞美设计沈力、灯光总监任冬生和多媒体设计59制作公司(英国)强强联手、作曲家彭飞、录音总监陆晓幸……每一个都是堪称业界大咖级的人物。



制作人、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说:“我们不仅仅把这部作品视作一部人偶剧、舞台剧,而是合家欢的亲子剧,更是一部国际制作、具有艺术水准、代表上海甚至是中国制偶舞台技术新高度的作品。”



舞台上一幕幕的战争场景,让观众大呼震撼、热血沸腾。效果的主导者是中方舞美的沈力团队、灯光任冬生团队和英国多媒体设计团队59 Productions。他们通过精妙的多媒体技术,以电影拍摄手法营造视觉效果,呈现了一幕幕或震撼或梦幻的画面。

 

战争和象群场面之外,首演当天让人惊艳的还有一场舞台上的从天而降的大雨。滂沱的雨水从数米高的舞台上倾泻而下,千万缕雨丝编织的雨幕,把整个场景衬托得美轮美奂。



比之梦幻般的舞台奇观,设计团队呈现的音画效果也不遑多让,电影大片似的配乐让观众直呼“洗耳朵”。悠扬动听的BGM,由作曲家彭飞联手中国首获格莱美奖的录音师陆晓幸操刀制作。配乐采用了电影工业的制作手法,作曲家彭飞亲自蹲守在彩排现场,依照每一幕场景和传递的情绪进行度身定制,曲调再经陆晓幸以5.1声道的电影大片音效录制播放,丰富、饱满而与剧情完美自洽。当旋律起伏于舞台之上、意境悠远的曲风和震撼逼真的媒体视觉呈现,相互推进、相互呼应,风格统一的叙事音画,伴随着故事讲述,唤起了观众心中对于“和谐”与“忠诚”的共鸣。

首演亮相的战象嘎羧惟妙惟肖,仿佛一头真的亚洲象从舞台上缓缓踱出,就连耳朵的厚度,大象肌肉的走向、皮肤纹理在灯光下都清晰可见。用设计团队——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的话来形容,这已经是3.0版了。尽管海派木偶在国内已独树一帜,制作这样一头巨无霸大象,对剧团来说依然是零起点。



怎样让传统艺术搭乘新技术的快车呈现更多元魅力?何筱琼说,“《最后一头战象》是木偶剧团转型代表作之一,就是要在传承海派技艺的基础上进行颠覆突破,以更符合时代的审美标准,不断探索求新,打开木偶艺术创新发展的新大门。”


为此,木偶剧团专门组建青年设计团队,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反复查阅,对大象的肌肉、骨骼、运动及结构进行分析,完成初步设计稿和象偶框架搭建。为了进一步了解大象,使象偶的造型和活动更加贴近现实、符合自然规律,设计团队和演员特地前往西双版纳,实地观察、接触亚洲象。


1:1的巨型象偶高达3.2米,庞大的身躯对操偶演员是一个极大的重量负担。为了在确保大象造型的同时减少演员负重,设计团队经过多次讨论试验,最终采用不锈钢、碳纤维和木板撑起象偶骨架,并由一种特殊泡沫拼接成身体,方便演员操纵。



在傣族风情的舞台上,象兵们或快步奔跑,或仰天嘶鸣,丝毫没有顿挫感和笨重感,让观众不由地发出阵阵惊叹。细心的他们发现,其实“象肚子”里大有文章。托起这些大象的是一个一流的木偶表演团队。3名操偶师支撑起这个高达3米2、体重达到160斤庞大身躯,他们分别操纵头部、前腿和后腿,最重的一名操偶师肩膀要扛起100多斤的重量。只有通过长期闭关训练和默契度养成,操偶师们才能做到现场的举重若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