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所有的基层人员几乎都在白加黑,五加二。但是我们的工作真的做好了么?群众真的满意么?这恐怕是需要重新考虑的问题!
理塘37岁的白发书记
一、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加班的路上
如果你有亲戚、朋友是基层公务员,那么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忙了一天想约个晚饭的时候,他在加班;当你计划周末出去玩的时候,他要加班;当你计划黄金周出去旅游的时候,他还是会加班。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空闲的时间能够拿出来跟亲人分享了,工作是他最亲密的伙伴,加班是他的影子,步步跟随。
很多没有进入体制的人觉得公务员是个铁饭碗,等真正捧上这碗饭的时候,会发现铁饭碗的下面是用
502
胶水固定的,松都松不掉。跟这个胶水捆绑的,是整个人生,包括时间和空间。工作起来根本没有“朝九晚五”一说,有工作就要处理,
24
小时随时待机;空间不限于办公室,只要活着能动,哪里都是办公室。
996
对于很多基层公务员来说真的是福报,可以负责任的说,现在公务员是“加班之余八小时工作制”。这样的工作压力下,很多工作都完成的不够理想,心理负担过重又导致了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他方面。
二、形式主义的“内卷”
之所以会造成公务员工作时间远超规定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形式主义过于泛滥。科层制为主导的政务体系,形式主义有各种各样的存在方式。当前的形式主义已经不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形式主义,其内涵和形式都有了极大的丰富。
(一)群内
@
泛滥
当很多个工作群被拉起来后,所有的人交接工作、传递信息、汇报工作都会被展示出来,
@
成为大家最常用的符号。如果群里的所有人都可以
24
小时盯着手机,那么这是个不错的工作方式。问题是对于做具体落实工作的人来说,根本不可能长时间对着手机。而对于任务的发布方来说,他把信息发在群里,
@
一下相关人员,工作就完成了。这种自认为通知到位而没有做实际工作的任务下发,已经成了很多部门的通病。等到检查来临,人员之间又要彼此踢皮球,一个认为自己早就发通知了,你不看怨不了别人;一个觉得对方没有通知到位,自己根本没有印象,如此种种,到时候临检如何能不加班。
(二)把数据当成最主要指标
当前所有的工作都是数据当先,考察看数据、考核看数据、任务分解看数据,似乎数据就是一切。由于要牢控数据这个工具,统计就成为难以避免的事情。对于很多部门来说,统计都是头疼的事情,数据是实时变化的,而变化情况的一层层上传都存在滞后性,这些滞后性叠加到一起就是很大的误差,所形成的牛鞭效应超出想象。等检查者过来查看数据发现错误时,就会认为是统计人员不用心、不努力,实际真的并非人所愿,实在是统计赶不上变化。这个时候,数据不是工具,数据是枷锁。
(三)内卷袭来
社会上内卷之风盛行的时候,这股风气也会自然而然的蔓延到公务员中。职位晋升原本就是僧多粥少,现在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基层工作五六年原地踏步的很多,看见其他领域的同学都有所成就的时候这种不平衡感就更强。为了避免出现不如人的情况,很多基层公务员不得不用尽心力拼成绩。这原本不是坏事,但是并没有转变成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工作成果的改善,因为考核基层公务员的指标很清晰和固定,交给他们的也是事务性的工作,再努力也很难做到超出别人很多。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努力就变成了工作时间的延长。办公室里有一个人加班,感受并不明显;办公室里十个人加班,剩下的人不加班也得加班,否则给领导的印象就是不努力。所以大家争相做最后一个关灯的人,似乎只要走得晚,就能爬的高。
三、越加班,越完蛋
(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早在革命时期,毛爷爷就教导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国家发展到现在,这句话似乎被我们忘到了脑后。在无数个加班的夜晚,多少人靠着烟头和咖啡续命,在熬油点蜡之后连看文件都是花的,这样下去,身体被掏空是迟早的事。连健康的体魄都不能维持,如何将事业进行到底?
(二)加班导致低效
正是因为很多公务员对要加班的事实有预判,所以在尚未开始一天工作的时候就做好了打算,甚至提前跟家里报备晚上迟点回。有了这样的态度,上班时间的工作效率就显得极为不重要,反正总归是要加班,白天尽可以摸鱼混日子,晚上再表现给领导看。这样自我消耗式的公务员永远不会在工作中承担责任,因为他们只追求看起来很努力,至于最终的结果,则不是他们要考虑的。
(三)家庭事业都难顾
对于很多公务员来说,家庭和事业都是很难兼顾的。每天过长时间消耗在工作上,很难担任好家庭角色。在家人眼中,很容易成为“拼命干都升不了官”的悲惨人物,要受到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又不可避免的会对家人产生歉疚之情,认为自己并没有尽到家庭义务。久而久之,在工作遭受到一点小打击或者回报不如期望的时候,就会对工作产生更加严重的抵抗情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