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美国政府制造的AI 之争,背后其实还是数据之争。
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正掀起一场竞赛,来自中国公司的研究和大量的资本投入正令美国惴惴不安。
根据纽约时报和路透社消息,美国正准备加强对中国在硅谷投资的审查,以更好地保护「对美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敏感技术」。同时,美国考虑给 CFIUS(一个出于国家安全理由对外资收购美国公司进行审查的机构)更多的权力以停止「中国的掠夺性做法」。
甚至,美国的一些官员试图通过改变移民政策,让中国 AI 领域的人才在完成学业后能够留在美国,而不是把他们的专业知识带回到中国。
其实,美国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回顾过去的几年,中国资本正如潮水般涌入硅谷。在 2010 年至 2016 年的 7 年间,中国投资者通过 1000 多项投资协议,对处于研发初期的美国技术投资了大约 300 亿美元。
而侧重研究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的美国起步公司,在引资方面几乎不受限制,而中国就在利用这个方便之门,注资这些美企。
除了大量的资本投入,AI 技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也是美国担心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可用于军事援助的 AI 无人机项目。而且从中国企业与政府之间技术合作也引发了美国的关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百度前段时间与中国政府合作成立的人工智能实验室。
从美国的这些担忧可以看出,AI 的竞争已经不单单存在于公司与商业之间,这种竞争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政治层面上。虽然中方外交部表示不希望美国对这些商业并购案作过多政治解读,更不要进行政治上的干扰,但是可以预见的是美方一定会出于本身国家安全的考虑建起 AI 领域的「护城河」。
▍AI 之战影响了哪些国内公司?
根据 BBC 的报道,最近可能会被美方纳入交易审查的国内公司主要是 BAT 和华为。引起美方关注的是近期这些公司在 AI 领域的一些动作:百度收购计算机视觉公司 XPerception,该公司开发用于机器人和虚拟现实的视觉感知软件和硬件;阿里巴巴对增强现实开发者 Magic Leap 的投资;腾讯收购特斯拉股份,该公司正在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设计;华为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 AI 研究伙伴关系。
虽然有已经披露的交易审查,但是美方并未公布未来限制中国的具体要求和限制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很多国内的资本公司拥有美金和人民币双币种基金,而且美元基金很多都是基于海外直接进行投资的,所以这种封闭对于国内对美国科技领域的投资能否造成实质影响还需要观察。
▍AI 之战的背后还是数据之战
「几十年来美国享受在任何前沿科技领域无人竞争的有限状态,而现在,不管是太空、空中、陆地或者水下,乃至于网络空间,美国都要面对其他国家的挑战。」美国国防部长 Jim Mattis 最近在出席一个参议院会议上如此说到。正是这样的防御心态,让川普政府将 AI 同样列入了这样一个保护名单中。
众所周知,AI 技术的基本需求是两个方面,即算法和数据,即便有了非常好用的算法或者训练模型,没有大量的数据作支撑,也不会创造出好用的人工智能。正如百年前巴斯德所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
真实的情况是,AI 无国界,但是训练 AI 所用的数据是绝对有国界的。美国政府制造的「AI 之争」,背后其实还是「数据之争」。
Google 及 Facebook 等硅谷巨头目前都在进行 AI 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如果想利用这些大公司的优秀模型和算法,就需要将数据传至相应公司的云计算平台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公司不仅在美国,甚至在全球都将实现 AI 数据的垄断。
鉴于此,即便美国不提出保护 AI 的策略,中国估计也会对数据流向美国计算平台的行为加以限制——防范是相互的。
▍美国 AI 限制策略的蝴蝶效应
据调研机构 CB Insights 报道,从 2012 年到目前,来自中国的资本已经投资了 29 家美国 AI 相关公司。而随着美国限制政策的落地,硅谷的 AI 类创业公司要想拿到中国资本可能没有之前那么容易了。
虽然一些中国人运营但是 Base 在美国的投资机构对这个莫须有的「禁令」保持审慎乐观,但一旦政策落地,中美之间 AI 方面的投资必定大幅减少。同时,美国的「AI 限制」政策还可能造成以下结果:
◎ 中国政府会更加重视 AI 技术研发
奥巴马任期的美国政府曾经阻挠中国公司收购欧洲大型芯片制造公司,意在阻止中国在芯片行业的发展,其结果就是政府将芯片产业的振兴提升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大大促进了国内公司在芯片上的研发力度。同理,美国对 AI 的「禁令」,毫无疑问将会引起国内的重视,政府可能将 AI 列入重点发展目标,在教育和科研上加大力度,快速提升国内 AI 的技术实力。
◎ 国内或将诞生 AI 巨头
2010 年 3 月,Google 发表公告,正式宣布搜索业务退出中国市场,成就了「最懂中文」的百度公司。如果美国「AI 禁令」落地,除了硅谷 AI 公司无法获得中国资本青睐,包括谷歌、Facebook、微软以及 Uber 等公司在内的 AI 业务,或许也将同时无缘中国市场。这样一个「隔江而治」的后果,就是国内巨头可能获得大量 AI 业务,最终形成中国独有的 AI 龙头公司,例如已经全面将战略引向 AI 的百度、搜狗等公司。
◎ AI 产业发展步伐放缓
和 AR/VR 以及其他前沿技术相同,AI 技术的高速发展也离不开美国和中国两国公司以及科技人才方面的不算交流和协作。来自政府的干预毫无疑问将会打破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得双方独自聚焦于本地区的 AI 研发,交流和沟通的缺失最终将导致 AI 技术和产业发展速度降低,步伐放缓。
AI 技术和核技术一样,既可以造福社会,但用于破坏的话威力也同样惊人。最好的方式自然是全球建立自由的学术交流和沟通机制,共同研究 AI 技术,为人工智能的普及提速。但如果将 AI 提升到国防和政治层面考虑,必然导致 AI 研究和应用的「东西分裂」结果,最终减缓 AI 发展步伐。当然,乐观的一面是国内公司可能会增加 AI 研发的投入,并最终促成国内出现 AI 垄断巨头。
▍网友评论:禁止中国投资,可能构成禁止中国 AI 研究员参与,而这将对美国构成损失
相关新闻一出,马上激起了讨论。整体来说,网友评论还是客观的,尽管也有人反讽,“我们干脆也禁止使用 ResNet、Faster-RCNN 这样的中国 AI 模型算了”。
目前排名第一,也即获得赞同最高的评论来自 tensor_every_day20 的网友——据悉,如果禁令真的颁布,将会毫不留情(toothless),其中一个原因就是 AI 信息在网络上是自由传播的,比如开源网站 Github、论文预印版网站 arXiv 以及其他科研交流设施。
不过,网友tensor_every_day20 认为真正值得关注的,应该是美国政府想要实际控制能够切实规模化研发 AI 技术的“机构”(institution)。有关 AI 的原始想法尽管有用,但实现起来必须要结合专业人士、硬件基础设施、运营经验等资源。
由此,网友tensor_every_day20 认为,对于想与企业在国家安全层面进行合作的美国政府或军方,外国投资就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因素。
这个观点得到了许多认同。网友 rumblestiltsken 表示,除此之外,大量有用的数据也是关键。“即便是巨头,标注大量杂乱无章的数据也是一项大工程……在某个领域谁率先把这个做好了,谁就有一大优势”。
网友 Steven__hawking 表示,五角大楼并不真正关心神经网络架构有什么实质性进展,他们担心的只是如果有哪家初创公司开发出超强劲的某种技术(比如破译密码的通用解决方案),这家初创公司会不会把这种技术交给敌对方手里。
对此,网友 VordeMan 的观点可能代表了美国一种非常普遍的心声。他表示,虽然不太希望这样的禁令真正颁布——公开合作才是往前发展的正道——但政府的做法也情有可原(I do get why the government could be concerned)。他还认为,禁令可能类似应激反应,并没有真正搞懂局势。
此外,关于禁用 ResNet 等模型,网友的争论也值得一看。在有人抛出一开始的观点后,马上有人回应,ResNet 和 Faster R-CNN 都是在微软这家美国公司里写的。但随即就遭到反驳,网友 epicwisdom 说:“ResNet 论文的 4 位作者都是中国人(生在中国,长在中国)。”
不过,网友epicwisdom 接下来说的话才是要点——“禁止中国投资(investment)很容易构成整体上禁止中国研究人员/工程师参与,而这将是一大损失”。
来源:顶楼TopView、新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