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君说:
在我看来,假的仪式感是表演,是为了让别人鼓掌而微笑着抽自己耳光。真的仪式感,是讨好自己,是即使工作忙碌也要做一顿早餐,哪怕一个人也要用心摆盘。所以别再为了不值当的聚餐,而消耗自己的身体了。为了芝麻丢了西瓜,不值得啊。
文/春丽
来源/娱乐新青年(ID:iiiquan)
过节对有的人来说,意味着红包、鞭炮和假期;对有的人来说,却意味着酒局、饭局、相亲局。
面对各种各样的邀约,很多人都会碍于情面,即便不想去,也会强迫自己出席。
偏偏有一个人是饭局中的清流,她就是韩雪。
何炅曾爆料:
韩雪竟然为了推辞酒局,跟他说自己回家要写作业。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她清楚的知道,有些饭局的用处,其实就那么大。
把时间还给自己,才能更好的前行。
最近看了蔡康永的一段采访,他提到一个观点:“我鼓励大家成为一个冷淡的人。”
图片来源:lens
有些热闹不要凑,有些人际关系不要硬融。不要被“合群”、“温暖”这些词绑架。
其实绝大多数,所谓彰显仪式感的聚会,根本没必要。
甚至会让你从无用社交中失去自我。
⒈
在仪式感盛行的时代,不少企业强行将仪式感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里。
最恶心的事情,要数把人往死里喝的“酒局文化”。
就在上个月,一浙江年轻小伙在公司聚完年会后,因饮酒过量,呕吐身亡。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这样的事情每年都有。
一年前,大庆一男子与同事王某一起喝酒。
男子在知道王某有心脏病的情况下,仍然不管不顾,疯狂劝酒。
王某碍于“同事身份,不好推辞“,两人一共喝了2瓶白酒,4瓶啤酒。
而后王某回家,酒精中毒,不治身亡。
充满恶臭的劝酒文化由来已久。
同样也是前不久,南京的某公司张某,在年会上饮酒过量。
回家直接躺在地上,等家人发现的时候,老张已经死亡。
公司给家属赔偿了56万元。
但再多钱,也换不回老张的生命。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⒉
饮酒,本来是中国引以为豪的传统。
古人饮酒,是雅趣。
以吟诗作对为乐,以歌舞载趣,以饮酒相伴,哪像现在的胡塞豪饮。
东晋大文豪,大书法家王羲之,曾邀群贤宴宾客,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会饮。
一群文人骚客坐在流水之间,用一叶作舟。
舟到何处停下,谁饮一瓢酒,再做一首诗。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在这种畅快的气氛下,创造出了流传千古的书法贴——《兰亭集序》。
饮胜乐哉!
图片来源:百度
隔着几千年的光景,仍然不免让人心潮澎湃。
风雅到了极致,逍遥到了极致。
再看看现在的酒局文化,只知劝酒,不知分寸。
不仅失去了逍遥自在的风度,还浪费了老祖宗几千年的酿酒技艺。
激发灵感的琼浆玉液,成了索命追魂的毒液。
可惜!可叹!可悲!
图片来源:《欢乐颂》
嘴上称兄道弟,口里吐出的全是不管不顾劝酒的话:
“兄弟,你再不喝,就是不给咱们面子了啊”...
“是不是朋友?我问你是不是朋友?是朋友你就喝!”...
“一切尽在酒杯中,感情深,一口闷!”...
为了灌酒而喝酒,有意思吗?
到底是喝酒还是要命?
图片来源:百度
甚至有的公司就是这种文化理念,前几天还有读者给我发消息:
她们公司的年会就是比谁喝的多,谁喝的多谁说得上话。
大家都拼命喝酒,她当天晚上生理期,不能喝酒。
结果年会后好几天领导都对她爱答不理,像面对一团空气。
我只想庆幸我没有在这样的公司工作。
除了可怕的敬酒文化,还有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奇怪习俗。
2015年,某家公司的上百位员工集体对老板下跪感恩——感谢企业给了他们工作机会。
员工不仅口号要喊得响亮,叩拜的姿势也要标准到位才行。
图片来源:网络
在被问到公司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活动时,负责人说:
“这是我们的企业文化,主要为了增强员工凝聚力,提高工作中的仪式感。”
如果仪式感都变得这么蛮横和霸道,那和“奴性教育”有什么区别???
知乎有个网友在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时就说:
“当初实习的时候,每天早晨都要跳舞,动作懈怠还会被点名批评。”
为了迎合风俗习惯,有很多地方会在结婚时疯狂闹伴娘。
在一个实拍视频里,十几个男人在两个姑娘身上摸来摸去,还扒衣服。
图片来源:网络
两个女孩拼命反抗,但所有人都不以为然。
他们觉得当地闹伴娘是一种仪式感。
这不是打着仪式感的幌子进行犯罪吗?
一结婚就遭遇这样的夫家亲戚,网友都替新娘的婚后生活感到担忧。
⒊
当时和同事讨论过这件事,大家觉得过分强调仪式感,其实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仪式感应该是根植于内心的,而不是通过一句话、一种行为来认可自己的身份。
真正尊贵的人,又怎么需要这些肤浅的仪式感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呢?
活得通透的人,是不会将“面子工程”作为衡量仪式感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