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
为用户提供使馆信息、领事服务、中瑞资讯等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

崔爱民大使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与‘一带一路’经济学:世界发展的经济解决方案”网络研讨会上的致辞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  · 公众号  ·  · 2024-06-21 01:2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24年6月20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应邀出席瑞“一带一路”研究所举办的“中国高质量发展与‘一带一路’经济学:世界发展的经济解决方案”网络研讨会 并发表致辞,摘要如下: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研讨会,同大家共商如何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与发展。 借此机会,我愿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谈谈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情况。 我们始终认为,发展是解决我们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近年来,中国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人民生活全面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对外开放稳步推进。

10多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26万亿元,占全球经济份额超17%,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 国际媒体预测,中国将是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贡献率将超过七国集团所有国家总和。 即便面对全球经济发展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持续增多的复杂形势,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也没有改变。

10多年来,中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策源地。 2023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加到3.3万亿元,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世界第10位。 新质生产力活力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10多年来,我们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成效最好的脱贫攻坚战,并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10多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经过努力,近10年来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了26.4%,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 如今,中国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生态质量持续提升,绿色成为中国发展的鲜明底色。

10多年来,将中国作为主要贸易伙伴的国家和地区增至140多个,中国的自贸伙伴增至29个,关税总水平降至7.3%。 近5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约9%,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 去年10月,中国宣布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持续向全球投资者开放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机遇。 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更为彰显,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

我们常说,世界好,中国才会好; 中国好,世界会更好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为世界带来了新机遇,“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了让世界更好而打造的礼物。 十多年来,在各方携手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落地生根、蓬勃发展,成为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挖掘新动力、开辟新空间,成为全球经济学家关注的“经济热词”。 总体来看,共建“一带一路”十多年来取得辉煌建设成就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依托中国高质量发展成果,为广大共建国家提供丰富的产品、技术、资本和市场。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世界最为完整的产业链、先进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庞大的外汇储备,超大规模市场的活力与潜力也不断释放,“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的地位更加稳固,已经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2013到2023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超过21万亿美元,中国进出口银行“一带一路”贷款项目累计拉动投资4000多亿美元,带动贸易超过2万亿美元。

二是契合共建国家发展需求,帮助各国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长期受制于基础设施缺乏、产能有限、技术欠缺和融资困难等问题,国家间互联互通有着庞大需求,中国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供给能力恰好有着高度匹配性。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中老铁路、雅万高铁、比雷埃夫斯港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项目陆续建成并投运,中欧班列开辟了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为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遵循合作共赢发展理念,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发展阶段,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推动各国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同繁荣。 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外合作伙伴发起成立了能源、环保、智库、媒体等20余个专业领域多边对话合作机制,60余个共建国家的城市同中国多个城市结成1000余对友好城市。 中国还成功举办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各参与国家和国际组织深化交往、增进互信、密切来往提供了重要平台。

正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也为全球治理和世界经济发展新模式提供了清晰的答案。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将继续把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中国与世界实现开放共赢路径的顶层设计,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为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广泛的支持和参与。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道路上,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 事实上,中国已同近30个欧洲国家签署了各种形式的合作文件,一大批基建、物流、港口、电子商务、金融合作项目顺利推进。 我们真诚欢迎包括瑞典在内的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共同促进世界互联互通和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方愿与各方本着伙伴精神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不画地为牢,不设高门槛,不搞排他性安排,反对保护主义,共创发展新机遇、共谋发展新动能、共拓发展新空间、共享发展新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