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20年代,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后称之为
“龙山文化”。它大约出现在43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文化填补了仰韶文化和殷商之间的空白,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因为在当时,西方考古学家认为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和欧洲彩陶很相似,并因此认为中国文化是西方传入的,直到龙山文化的发现才彻底破碎了这些别有用心的猜想。
龙山文化出现了大量城址,是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它最为突出的代表就是工艺超绝的黑陶文化。龙山人制造的黑陶有多牛呢?1928年考古专家仅仅发现了几块碎片,就记录下它们的特点:“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并且专家认为,这种技术拿到现代,都是非常先进的。要知道那可是石器时代,连个像样的工具都没有,古人的智慧实在无法想象。不过仅仅几块碎片,还是不能作为参考依据,它完整的时候是什么模样?在之后的发现中才见端倪。
1978年的一天,山东日照图书馆专家老杨照例来到一个叫东海峪村的地方考察,因为这里也发现了遗址,老杨的职责就是发现和保护文物。那时候人们基本没有文物保护的意识,地里挖出来什么东西往往直接丢仓库里忽略,可能会导致文物损坏。老杨不厌其烦的咨询每一个生产队,想搞清楚有没有哪个村民挖出来古代的东西。其中一个大队书记马上想起来,队里一位牟姓老农,好像真的捡到一件一件又轻又黑又长的杯子,当时大家都没在意,也不觉得这东西是什么稀罕物。但老杨立马感觉不简单,赶紧跑到这位老农家里。
果然没让老杨失望,牟姓老农家里的那件黝黑高柄陶黑杯,又轻又薄,前些年就出土过一些,只不过都没这件精致大气,绝对的国宝级文物!老杨拿出来1.5元,说这是重要文物,自己要带回去研究。老农也欢天喜地,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这东西有什么用,刚好交给专家,自己还有钱拿,真是两全其美。这件文物就是著名的“蛋壳黑陶杯”,如今是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之所以在前面加个蛋壳,是因为它最薄的地方仅有0.2毫米,比蛋壳还薄,4000多年前如此高超的技术怎样不让专家兴奋!
在前面加个蛋壳二字,其实挺委屈这件国宝的,因为蛋壳的平均厚度在0.5毫米,我们生病时在医院打针的最小针孔,也是0.5毫米。而“蛋壳黑陶杯”却比蛋壳和针孔薄了一半都不止!不仅薄如蝉翼,黑漆如新,它的质地还非常坚硬,整体通高19厘米,口径4.5厘米,细长柄中段被工匠做成凸起的镂空鼓腹,表面布满整齐均匀的细小镂孔,腹部藏有陶丸,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类似的器型在众多龙山文化遗址当中,只有大型墓葬才会发现,显然是贵族才能用的礼器。技术高超,精美绝伦,再加上是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完整保留下来的文物,它给研究专家们留下了一个最大谜团:“蛋壳黑陶杯”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根据遗址里出土的工具可知,当时人们已经发明了转速高达200转/分钟的陶轮,能精密控制转速和转向。但那个年代用最原始的工具,是怎么做到精准控制温度,还把表面打磨抛光到0.2毫米,并且用另一种黑科技“封窑渗碳技术”,将碳分子渗透到胎体微孔里,让它时隔这么多年依然发出黝黑如金属般的光泽。这可是陶器,哪怕是玉石,细到一定程度也是一碰就碎。而且除了“蛋壳黑陶杯”,在其他龙山文化遗址里均发现不少器型完全不一样的黑陶杯,同样能做到上述几点,这也说明黑陶杯曾大量生产,排除了集全族之力打造一件精品的说法,古人是怎么做到的?专家只给出两个字: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