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膜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 OMV):
• 外膜泡(OMV)是由革兰氏阴性细菌产生的细菌膜泡(BMV)的一种,其形成与细菌的外脂膜和脂多糖(LPS)的存在密切相关。
• OMV的形成过程涉及外膜蛋白的不稳定,这些蛋白原本连接外脂膜与肽聚糖,形成稳定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包膜。
• 当连接蛋白的稳定性受到影响时,可能是由于连接蛋白的移动导致肽聚糖与外脂膜之间的连接中断,或直接的连接断裂,导致OMV的释放。
• OMV的生成受到局部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它们可以携带多种货物,包括蛋白质和遗传物质。
• OMV中可能含有的蛋白质包括那些促进肽聚糖与外脂膜之间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这些复杂的形成过程导致OMV具有不同的大小和组成。
• OMV的蛋白质研究对于理解组织靶向和信号传导至关重要,蛋白质组学在这一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膜泡(Inner Membrane Vesicles, IMV):
• 内膜泡(IMV)是革兰氏阴性细菌产生的另一种BMV,它们是通过物理或生物方法产生的。
• 由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内膜被外膜和肽聚糖层保护,它们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自发产生膜泡。
• 为了解决这一挑战,研究者开发了一种从革兰氏阴性微生物中产生细菌原生质体衍生的纳米泡(PDNV),也称为IMV的技术。
• 原生质体是通过溶菌酶的作用去除肽聚糖层(细胞壁)和有毒的外膜,是一种没有这些组分的细菌状态。
• 利用连续挤出方法有效产生IMV,这些IMVs已应用于开发通用的无佐剂疫苗,显示出比使用外膜泡(OMV)的疫苗更优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双层膜泡(Double Membrane Vesicles, DMV):
• 双层膜泡(DMV)是为了解决作为药物递送系统时OMV和IMV可能面临的稳定性和货物装载挑战而开发的。
• DMV包含完整的细菌膜,并且具有包含多种关键抗原的独特属性,这些抗原对于疫苗生产至关重要。
• 通过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cryo-TEM)、生物化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应用,证实了DMV确实包含了完整的细菌膜,并且与相同细菌产生的OMV相比,在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脓毒症小鼠模型中显著增加了动物的生存率。
• DMV的增强适应性免疫和独特的生物分布,很可能是由于DMV上存在更多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