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就将在京举行,中国乃至世界即将进入“一带一路”时间。自2013年首次提出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认同和欢迎。
1
“一带一路”上的中菲经贸合作
文 | 瞭望智库驻马尼拉研究员 董成文
周末上午,马尼拉湾畔的SM亚洲购物中心门前人头攒动,10点购物中心准时开门后,几个入口前又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所有入口处都有配枪的保安,仔细检查每个顾客的随身包裹。直到晚上10点,这个占地40多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里一直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这里正是菲律宾当前经济社会状况的缩影:旺盛的国内消费支撑着在东盟居于前列的经济增速,随处可见的警察和安检设备映射出这里存在的治安风险。
2016年第三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菲律宾GDP同比增长7.1%,是东盟十国中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这让很多中国企业把目光投向这里;与此同时,截至2015年末,菲律宾的贫困率依然高达26.3%,加之南部棉兰老岛的几股反政府武装势力颇为活跃,又让一些中国投资者心存疑虑。
旺盛的国内消费和建设投资推经济快速发展
“菲律宾曾经是西班牙和美国的殖民地,融合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特点。消费习惯更像欧美人,喜欢购物、消费,不太存钱。所以,菲律宾国内消费特别旺盛,2015年消费占GDP比例接近70%。再加上杜特尔特执政以来,菲政府大力推动基础建设建设,建筑业蓬勃发展。内需和投资这两方面推动了菲律宾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银行马尼拉分行行长邓军告诉笔者。
“有些人会问,菲律宾穷人这么多,哪里有钱消费?”邓军解释说:“菲律宾的国家收入主要靠服务业,目前菲律宾有240万人常年在世界各国工作,这些海外劳工寄回国内的外汇,今年估计高达400亿美元。菲律宾人还有英语优势,他们承接的来自欧美国家的服务外包业务,创造的产值每年也有200亿美元左右。这600多亿美元的收入,是居民消费和国家投资的重要来源。”
在菲律宾做电动车生意已有五年的李勇深有同感:“菲律宾人喜欢超前消费,曾经有个菲律宾顾客开着汽车来买电动车时,说他没钱,想分期付款,我问你都有汽车了怎么会没钱买电动车呢?他说他的汽车也是分期付款的。”
“菲律宾制造业落后,又有着1亿多人口的消费市场,在这里做生意,竞争压力要比国内小得多。而且,菲律宾新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大规模投资公路、机场、港口建设,我看好菲律宾的经济前景和投资潜力。”李勇说。
落后的基础设施是阻碍菲律宾经济发展的短板。菲律宾至今没有铁路,作为岛屿国家,港口数量也不够。杜特尔特政府试图改变这一状况,近期通过的2017年预算案中,基础设施建设预算占比为5.7%,达173.8亿美元。
法律制度健全但繁杂,投资者需谨慎应对
上世纪80年代,菲律宾采取了“进口替代战略”的经济发展路线。当时,政府限制外资和进口,支持国内政治家族进行商业垄断,这一错误政策使菲律宾随后遭遇了“失去的20年”。进入新世纪,菲律宾推行贸易自由化措施,才使经济逐渐恢复,但彼时留下的贸易保护主义痕迹如今犹存,尤其体现在菲律宾健全而又繁杂的投资法律中。
“在菲律宾投资和国内不同,我建议中国企业在签订合同前,一定要认真研究当地的法律法规,同时要聘请专业的律师和会计师,还要找靠谱的当地合作伙伴,才能少走弯路。”邓军说。
菲律宾法律规定,只有菲律宾企业可以经营公共事业,外资在电信、交通、建筑业、广告业、私人广播以及房地产等行业都存在不同的股份比例限制。此外,对外国投资者20万美元最低投资额的要求,也形成了一定的投资障碍。
菲律宾劳动法也是全面又严苛。菲律宾劳工部非常注意保护当地劳工的利益,外国企业被员工告到法院的例子屡见不鲜。中国银行就有两次被员工起诉的情况。
“第一次被告说起来令人啼笑皆非。之前有一个菲律宾员工,我想把他提拔到一个部门做领导,他说他不去,就喜欢现在这份工作。之后我再准备把他提拔到另一个部门,他还是不去。结果后来这个员工竟然离职了,然后就去起诉我们,说我们强迫他更换岗位,需要赔偿。这听起来不合逻辑,但后来我们研究菲律宾劳动法,发现确实做得有点问题。按照菲律宾的《劳动法》,在人员调动时,老板必须给员工说清楚每个岗位的职责和不同岗位的区别,如果员工拒绝,我们是不可以调动他的岗位的。”邓军回忆说。
后来中行就聘用律师,打起了官司。“最后我们赢了,但打官司费时费力,非常麻烦。”邓军说,菲律宾的司法程序比较繁琐,一个小案子可能花费半年甚至一年,大案子耗时五年、十年都是有可能的。
“另一次被起诉的情况,相信很多中企在国外都会遇到。我们的退休金政策是用英文写的,但囿于水平所限,一些表述不那么准确,结果有个条款就产生了一些歧义。这样就有个员工告了我们,要按他的理解来计算退休金。”邓军说。
李勇的电动车工厂在马尼拉郊区雇用了大约150名菲律宾工人。他说一定要用菲律宾人管菲律宾人,中国人有很多想法和他们不一样。
赴菲投资正当时:合作前景广阔 机遇远胜风
继杜特尔特去年10月访华并签订13项双边合作文件后,中菲两国关系迅速转暖。据商务部透露,今年中菲将重启经贸联合委员会,并签署中菲合作6年发展计划。按照初步规划,菲律宾将依靠中国合作发展“一区两港两路”,即一个工业园区、一个空港(机场)和海港,一条铁路和高速公路。
“目前中国在菲投资较少,中国在菲外国投资来源地中排在第12位,菲律宾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中菲两国合作前景广阔。”邓军说。“举个例子,在渔业方面,在中国金枪鱼算是高档货,但在菲律宾很便宜,可是因为菲律宾本地并没有相关产业链,加工能力落后,菲律宾便宜的金枪鱼卖不到中国去,如果中菲两国企业合作,那对菲律宾渔民、中国消费者都是好事情。”
在中菲经贸合作持续扩大的利好预期下,在一些菲律宾国内未形成完整产业链的领域,中企还有大量的进入空间。需要的是提前调研,了解当地情况,确定市场前景,不盲目跟风投资,对风险做合理的预期评估,就能使机遇远胜风险。
“其实菲律宾的治安问题并不像媒体说的那么严重,要说有人身安全风险,也就是南部那些矿区会存在。在大一点的城市,到处都是警察、保安,普通菲律宾人一样要正常生活。”李勇笑着说。
“现在阻碍两国经贸合作的最大障碍是双方的不了解,不了解就造成不信任。相信随着两国关系的转暖,彼此了解的增多,中菲间的经贸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中国银行马尼拉分行行长邓军说。
2
“一带一路”上的皇京港
文 | 瞭望智库驻吉隆坡研究员 刘彤
马来西亚古城马六甲,在历史上曾是东西方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来自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的商人在这里进行香料、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的交易,中国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中五次到访此地。
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六甲在海洋贸易中的地位逐渐衰落,今天到访马六甲的游客更多是冲着此地的殖民地文化和古迹而来。虽然马六甲海峡因此地而得名,但如今人们在马六甲的海边看不到繁忙的海洋贸易景象,这里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深水码头——直到皇京港的横空出世。
打造“一带一路”合作典范
皇京港,英文直译为“马六甲门户(Melaka Gateway)”,由刚成立不久的一个名为凯杰发展的马来西亚本土公司牵头建设,是包含深水码头在内的一个综合项目。其中深水港计划投资80亿林吉特(约合人民币124亿元),参与其中的还有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中国深圳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山东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港口计划在2019年建成。
作为中国电建在马来西亚业务的掌门人,季晓勇对项目情况了若指掌,据他介绍,这个深水码头占地98英亩(约合0.4平方公里),建成后可供长350米至400米的巨型油轮以及20万吨至32万吨的散装货轮停靠,码头还将配备专门的存储设施,用于包括石油、石化和植物油在内的液体货物的存储。
而除了深水码头以外,整个皇京港发展计划的工程还包括旅游、商业、金融、地产开发和临海工业园建设,该计划总投资可能超过430亿林吉特(约合人民币664亿元),将打造4个岛屿,其中3个是凯杰与中国电建合作,另一个则是凯杰与广东省政府主导。
去年10月份,在填海工程已部分完成的第一岛上,相关项目合作方举行了深水码头奠基仪式,笔者打开手机导航,发现导航软件还未更新地图,此地仍然位于“海中”。
虽然项目刚刚开始,马来西亚政府已经给皇京港开出了不少优惠条件。马六甲州政府在人工造岛尚未完成之际便颁发了永久地契给凯杰公司。
对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州长伊德里斯来说,这个项目承载的不仅是马六甲一个州的希望,他说,“我们建造的不仅仅是个深水港,还有这个国家的未来,我们会重现马六甲昔日的荣光。”
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也对项目寄予厚望。他在去年11月初访华前接受库叔专访时表示,将致力于推动马中关系迈上新高度,其中重点是马中双方在经贸上的合作,而在《中国日报》的署名文章中,他还专门提到了马六甲深水港。
挖新加坡墙角?
深水港、巨型油轮、马六甲海峡——这几个关键词的存在很难让人忽视对皇京港项目的关注,尤其是马来西亚的邻国新加坡。这个背靠马六甲海峡战略位置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港无疑感受到了皇京港的威胁。新加坡《海峡时报》甚至发表《中国在马六甲发展港口的战略意图令人怀疑》的文章,引述南洋理工大学马中关系专家的话称,中国可能会以经济项目开始,继而让海军参与进来。
文章还援引一位物流运营商的话说,马来西亚海岸线上港口已经很多,修建皇京港没有必要。
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副所长饶兆斌认为,新加坡媒体在过度解读这个港口,新加坡这些年来积累了很多优势,尤其是在软件方面,皇京港在短期内很难威胁到新加坡的地位。“即使皇京港自然条件不错,在软件方面,比如管理、金融配套、法律规则以及人力资源方面,要发挥出潜力也需要很长时间。”
新加坡一直以来习惯了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当然,新加坡也欢迎中国的崛起,前提是现状不被打破。如今,很多东南亚国家都向着中国去了,它自然感觉不得不做某种平衡。” 饶兆斌说。
这种关注,对季晓勇和中国电建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他告诉笔者,皇京港是个天然深水港,不会淤积,建成后可以停靠超过30万吨的最大规模的油轮,对于新加坡来说,“有些压力也正常,但过度解读没有必要。”
季晓勇表示,目前每天在新加坡等待进港的轮船很多很拥挤,从飞机上看像蚂蚁一样,“皇京港离新加坡也就60海里,相当于100多公里,而且自然条件更好,假如真的有些船要在新加坡等两天才能进港服务的话为什么他们不可以来马六甲呢?”
本土化与防风险
皇京港如此大体量的投资和规模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不过这不是中国电建做的第一个大项目。1998年,中国电建的前身中国水电首次进入马来西亚,在东马承建了有“东南亚三峡”之称的巴贡水电站,此后相继承建了火电、电网、交通、房建、石化等业务。这些项目均是承包类,中国电建主要提供设计、采购和施工。
皇京港项目是中国电建第一次在马涉足投资。虽然深水港已经打桩,但是工程具体的投资预算和回报率等都还在计算中,中国电建既需要帮助凯杰进行落实,也要评估其中的风险,而在一岛二岛和旅游、房地产及自贸区等有关的业务可能会率先开展。
笔者发现,就在离皇京港人造岛不远的地方,几年前曾是马六甲州政府雄心勃勃力推的阿拉伯城项目。据当时的媒体报道,阿拉伯城计划耗资20亿林吉特(约合人民币31亿元),投资方和州政府将其定位成阿拉伯风情的购物旅游中心,但建设不到几年,就因为投资方撤资成为烂尾项目。
对于可能出现类似的困难和风险,季晓勇表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必然需要很多港口,马六甲和郑和的渊源对中国人更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电建选择建设皇京港,不仅符合中国的国家政策,符合央企走出来的精神,和马来西亚的国家利益也是契合的。”
当然,不是所有项目都顺利。在巴贡水电站工程移交完成后,大坝的发电能力远超用电需求一度被人诟病。即使在今天,季晓勇也坦承,尽管东马有丰富的水资源,但却鲜少耗电的企业,导致出现“资源消耗不良”的情况。因此在进行海外投资时还是应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盈利前景进行充分评估。
其实,除了传统的水坝和电厂,中国电建还做了很多海外投资项目,比如印尼的雅万高铁就有电建的参与。另外,中国大学第一所海外分校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也是中国电建承建,目前,学校已经顺利开课。
在谈到皇京港时,这位多年征战海外的电建老兵非常清醒,“皇京港项目归根到底是一个商业项目,商业项目要成功一定要算经济账,如果你的服务好、又便宜、效率又高,船只自然会来,如果服务不行,即使是中国船也不会来的,”季晓勇说。
皇京港的一岛上,是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成堆的砂石旁边,是正在作业的几辆推土机,站在岸边远眺,除了一艘打桩船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但几年后这里就是另一番景象。
3
越南云中工业园的成长
文 | 瞭望智库驻河内研究员 乐艳娜
“以前是愁客户不来,现在是愁客户太多。” 在越南北部的北江省云中工业区,面对库叔,富华责任公司总经理姚自然脸上充满笑容。
如今的他,需要向不断前来参观的人们介绍工业区的最新规划。那是一个包含住宅区、娱乐区的综合服务区,3栋已经被工业区厂家订好的高层住宅楼在加紧施工,将在今年中旬交付,可为园区内的4000多名工人提供住宿。
搭乘“一带一路”的东风,姚自然打造的云中工业区,已经成为中越经贸合作尤其是能源合作的示范之一。
“向窗外望去,十分迷惘”
两年前的7月,库叔第一次到达云中工业区时,园区近一半的厂房仍虚位以待,综合服务区的想法还只是个看也看不到的梦想。
如今,走进工业园区,宽阔干净的区内公路两旁,有着统一蓝色屋顶白色墙体的厂房整齐排列,每座厂房前还种植有木槿、扶桑等植物,在阳光下开出各色花朵,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卡车穿梭于各个厂房之间,戴着越南特有的绿色头盔的工人们,紧张地使用叉车装卸货物。远处,还可以看到另一批工人们在搭建新厂房。
姚自然介绍,云中工业园于2013年开始建设,目前已经建成标准厂房60多栋,占地面积25.8万平方米,进驻厂家20余家,就业人数26000余人。其中,多家新能源企业,特别是太阳能光伏企业,包括国内知名的天合光能,都在这几年里纷纷入驻。
万事开头难。作为最早“走出来”的民营企业之一,江苏通州四建集团在考察后将姚自然留在越南,负责公司在越南的发展。“当时住在河内大酒店21层,向窗外望去,没几座高楼。自己谁都不认识,十分迷惘。”姚自然说,“不过,不发达就需要发展,就需要有人来建设,于是我们成立了华越公司,从室内外装饰装潢开始干起。”
从越南广宁省政府的一个小接待室的装修开始,姚自然的装修工程越来越大,也结识到了越来越多响应“走出来”号召的中国企业,从中看到了工业园区的商机。充分的研究加上偶然的机会,最终他选择了吸引外资条件优厚的北江省,开始了在工业园区领域的“第一桶金”。
“第一桶金”并不容易。园区的第一批6家厂房建起后,迟迟招不到商。“真是很着急,还好,由于之前我们为盛泰集团在越南南定和兴安省兴建过厂房,品质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凭借这点,他们要走了我们4家厂房,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接下来的招商比想象中顺利,特别是在越南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考察后决定入驻,一下子需要7家厂房,并在3个月后就快速投产,工业区的运营走上了正轨,甚至红火到“发愁”的地步。
“以前是建好厂房等客户来选,现在是客户来了在我们工业区的规划图上预订厂房,我们再加紧施工,争取满足他们的要求,完全没有空余的厂房。”站在园区新盖的办公楼前,姚自然说,“想入驻的客户太多了,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更符合我们园区新能源、高科技定位的企业,将那些污染大的企业拒之门外。”
“祖国强大了,境外创业就有底气”
姚自然将云中工业区的成功秘诀首先归功于品质。“在越南创业这么多年,我发现即使不富裕,越南人民也一样喜欢优质的东西。只要质量可靠、服务至上,就能得到认可。”
为此,在做建筑时材料,公司使用的都是国内最好的施工技术和材料。他的“第一桶金”靠的正是品质。
第二大秘诀是创新。
多年来为企业提供建筑服务的姚自然发现,随着“走出来”的企业越来越多,需要的厂房也越来越多,但许多企业刚来到越南的工业区,需要自己来办厂和办理营业执照,由于对当地的工程招标、材料等情况不了解,走了许多弯路。于是,当他在当时还是荒地、现在已是云中工业区的地块进行考察时,决定建一个与越南其他工业园区不同的工业区。
园区可以根据要求兴建厂房和基础设施安装,在厂房建设期间为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及各种手续,确保三个月内,企业就可以顺利投产——这一云中工业区的首创模式得到了诸多企业特别是中资企业的青睐。
在工业区周边建设大型住宅区和商业娱乐区,也是姚自然在越南的首创,“这个住宅区内住宅面积仅占20%,绿化面积占80%,工人生活在里面,就像生活在花园里,这在越南是极少见的。”
由于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且住宅区可供当地居民优惠购买等举措,工业区得到了北江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将其评为优质模范工业区。企业入驻这里,能享受税收减免等多项优惠,许多对厂房的特殊要求也得到北江省工业区管理局的迅速批复和同意。
还有一个秘诀是坚持。
“祖国强大了,境外创业就有了底气。”姚自然回忆,2014年5月13日,越南发生针对中资企业和人员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一些原本订好厂房的企业放弃了厂房,而总公司也打电话希望自己能撤回去。“当时我想,工业区已经开发了这么多厂房,有了这么多工人,这么多心血放弃了很可惜。我的判断是,两国关系总体来说还是友好的,我也相信两党、两国政府有大智慧,能解决好问题,所以就坚持留了下来。”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本来一些企业还对投资越南摇摆不定,但后来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关系升温,给我们吃了定心丸。”姚自然告诉库叔。
学术合作联系人:聂智洋(微信号:i87062760),添加时请注明:姓名+职称+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