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跟我吐槽: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每天的时间都好像不够用,常常熬夜去做没做完的事,然后第二天精神萎靡,觉得时间更不够用,一周一月恶性循环下来,什么都没做成...
然后他问我:有什么好的时间管理的课程或是软件可以推荐的,实在受不了自己这么低效的生活了。
我曾经也是个非常痴迷于时间管理的人,关于吞青蛙,番茄钟,各类to do list之类的软件不知下载了多少,听过许多大牛的时间管理课程,每次做年度和月度计划时,都恨不得焚香沐浴对时间三拜九叩,祈祷它不要那么快转身离去,只留我在原地一事无成。
我的手机app提示我,二十五分钟不碰手机,你就会收获一颗树,可是当我终于获得了一大片森林,却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
好像每一分钟都已经劈成了两半,洗衣服的时候听音频节目,坐地铁的时候不刷朋友圈而是看书,写文章的时候打开小黑屋软件强制保持注意力,可即便是这样,除了将自己弄得心力交瘁之外,却没有任何其他的收获。
跟朋友吃饭,我连等待一杯热可可冷却的时间都嫌漫长,她看到我脸上满满的焦虑和迫切,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时间不够用,并不是因为你浪费了它,而是因为你自己本身就不够用?
她从事文字类工作,从记者到采编再到报社的主笔已有八年多时间,就写文章一事,她问我,“你写一篇两千字的文章,大概要多长时间?”
“不包括前期阅读积累的话,至少也得一个半小时”,我说。
“同样的字数,差不多的题材,我大概只需要四十分钟”,她笑笑,“就写文章一项,我每天就比你多出五十分钟,
这不是因为你故意拖延,而是专业和业余的区别,其实你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技能跟不上野心而已
。”
我很喜欢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的序言中写的那段话:
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个版本之中,改变自己,就意味着属于自己那个版本的世界也会随之变化,其中包括时间的属性,当同样的时间有了不同的质量,整个生活都必然会因此焕然一新。
有时候我忍不住去想,当我升级成2.0版本的自己,生活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时间管理之所以无法解决许多问题,是因为当我们在谈时间管理时,想的却是精进。
只不过是误以为时间管理是其中的关键,殊不知,那仅仅只是个开始。
我在生活中也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
同样的一份PPT,我只需要做十几分钟,而新来的实习生,需要将近两个小时才能做完,而我的老板,却只需要扫一眼,便立刻能判断出下一页的数据走向,导致这一走向的某些可能,以及补充哪些数据进去,会让整份文稿看上去更加充实可靠。
无关于智商,无关于勤奋,无关于虚度时光,他是未来3.0版本的我,而我是实习生小姑娘的2.0升级版。
当我们完成了第一步----集中精力之后,关注点就应该从管理时间,逐渐转化到提升效率,进而提升效能的方向。
做一件事,如何做的快,如何做的好,如何做到极致,这早已超出了时间管理的领域,进入到自我提升,一个拒绝升级自己的人总是跟时间死磕,除了收获满满的焦虑和暴躁之外必然一无所得。
去做一点什么事,哪怕只是写一篇日记,画一幅图,输出永远比单纯的输入有效,那是强迫自己去重组信息,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第二步,是持续练习。
很多读者都曾经在后台问过我,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的写作者有什么建议,我每次的回答都一样:让你的东西被别人看见,无关于炫耀,无关于虚荣,闭门造车的10000个小时理论早已过时,精进的必要条件在于得到反馈和建立联系。
第三步,不要迷信任何的快速学习和快速养成。
业余和专业的区别,就是你的时间质量,你的问题不是慢,而是低效。
第四步,建立多元化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