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公司、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等各类市场主体纷纷依托互联网推出线上现金贷业务,尤以蚂蚁金服、微众银行的表现最为抢眼。蚂蚁金服的蚂蚁借呗、蚂蚁花呗发展迅速,深受年轻人喜爱。以微粒贷为例,截至2017年5月,累计放贷金额突破
3600
亿元
,
总笔数4400万笔,笔均放款8200元
。
面对着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冲击,传统商业银行也纷纷探索消费信贷业务的互联网化,一时间,各大银行的各类线上信用现金贷款蜂拥而上,工行的融e借、建行的快贷、招行的“闪电贷”、浦发的“浦银点贷”等,可谓琳琅满目。不可否认,相比于传统的消费信贷模式,这类产品的创新对于提升客户体验,提高银行品牌的美誉度,增强银行客户黏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多银行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推广力度很大,一些银行的放贷规模也迅速的攀升。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突飞猛进的银行互联网现金贷业务,是否真的那么美好呢?本文尝试就现阶段银行互联网现金贷业务面临的困境及应对之策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现阶段银行互联网现金贷面临的三大挑战
(一)客群经营的挑战
相较于互联网金融公司及持牌金融公司以服务长尾客群为主的客群定位,现阶段银行客群定位则要高大上的多,目前,很多银行大多针对代发工资、公积金、在本行资产值高的客户,这些客户大多属于银行中相对优质的客户。这些客群虽然风险相对较低,但是,却有两大现实问题。一是融资的有效需求不足,这部分客户本身对资金的需求不高,更多的是希望从银行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作为理财投资的资金来源,追求套利的空间,这就违背了银行提供消费信贷的初衷。二是客户可选择多,忠诚度有限。这部分客群大多是各大银行争抢的对象,不仅在各行都能获得类似现金贷额度,而且也大多持有多个银行的信用卡,议价能力也高,对价格较为敏感,客户可以价比多家,择价低者用。
银行要实现互联网现金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寻找真正有需求的客户,快速扩大客户覆盖面,取得规模经济。长尾客群相较于银行传统的优质客群具有数量庞大、需求高、风险高得特征,银行该如何去经营?选择哪个群体去做?群体的特征是什么?需求是什么?都是摆在银行面前的现实问题。而由于长期的“嫌贫爱富”,银行掌握的长尾客群的信息相对有限,对这部分客群的了解并不多,银行在长尾客户的经营经验方面,并不见得会比互联网金融公司及持牌金融公司强。
因此,银行在客群的经营上,如何在拓展现有优质客户的同时,开辟一片市场,实现客群的快速覆盖,取得规模经济,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收益的挑战
单从收益来看,就是收入减去成本,银行互联网薪金贷产品的收入主要是利息收入,成本则包括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和坏账成本。从收入角度看,现阶段银行互联网现金贷的利率普遍较低,且大多是一个一刀切的统一价格。从成本上看,银行的资金成本较低,相比于互联网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有优势。坏账成本则这主要取决于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由于银行系的互联网薪金贷产品推出时间不长,目前还没有出现较高的坏账率,在现阶段,坏账成本还比较低。对于运营成本,在没有取得规模经济的情况下,银行的单客运营成本还处于较高的水平,整体上看,目前,银行的互联网薪金贷业务还未取得良好的收益。未来,如何提升产品收益,是银行需要思考的又一问题。
(三)风控的挑战
上文说了银行目前的坏账率比较低,这并不代表银行的风控就做的好,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业务周期尚短,风险尚未暴露。银行推出互联网薪金贷业务的时间不长,表现期还不够长。二是覆盖的客户较为优质。目前,很多银行大多针对代发工资、公积金、在本行资产值高的客户,这些客户大多属于银行中相对优质的客户,本身风险就相对较小。
而事实上,互联网薪金贷业务与银行传统的消费信贷业务在业务模式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再加上未来可能到来的普惠化经营,银行面临的风控挑战更大。
一是欺诈风险。欺诈风险可以分为第一方欺诈、第三方欺诈和团伙欺诈。第一方欺诈主要指申请人本身具有欺诈的主观意愿,表现为信贷资金没有按照规定用途使用等;第三方欺诈主要指申请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贷款被支用,表现为账号被盗等;团伙欺诈主要指专门从事信贷欺诈的犯罪团伙利用各种手段获得银行贷款,表现为有组织的购买客户账户信息用于贷款等。
消费信贷业务搬到线上后,没有了面签环节,没有了人工信息审核,如何判断申请人就是申请人本身?如何判断申请人提供的信息是否准确?如何判断申请人是否存在骗贷的可能?如何判断客户的资金用途?银行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难题,尤其是随着银行互联网薪金贷客群的不断向下覆盖,面临的欺诈风险会更加严峻。
二是信用风险。传统上,不论是信用卡还是消费信贷产品大多是面签方式,而且都设有人工审核、审批环节。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则完全是自动化的信用贷款,缺少人工审批,缺少风险缓释措施,怎么判断申请人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以及行为的稳定性等,怎么进行贷后管理?这都是全新的风控问题。
二、银行推进互联网消费信贷可持续经营的三大对策
(一)制定清晰的客群经营策略
银行可以在现有优质客群的基础上,进一步选取部分客群进行重点经营,这需要银行结合自身的整体战略、优势,定义清晰的客群经营策略。
首先,要做好客户分群划分。对于长尾客群数量极其庞大,人员结构复杂,不同的客群会存在风险偏好、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要借助大数据方法做好客户画像,在此基础上,开展客户的分群划分工作。
第二,要有的放矢选择客群。银行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的选择发展潜力大、风险相对较低、能够与银行一同成长的客群。
第三,针对不同客群定义个性化的经营策略。根据不同客群的行为特征、风险特征,制定不同的引客、获客、活客、管客策略,进行个性化经营。
(二)建立客户差异化定价机制
一般来说,消费信贷的定价可以分为利率和额度两大方面。目前,银行在定价上主要是从额度上来体现差异,在利率上较少。在确定利率的时候,需要从场景、客户信用两大影响因素着手,合理界定利率价格。由于银行线上现金贷产品并未与具体的场景相结合,在此,可以只考虑信用因素。
而从利率构成因子来看,利率的构成要素包括成本、风险溢价和期望利润,成本和期望利润都不是差异化的关键,核心在于风险溢价,因此,在定价上,需要以客户的信用为基础进行差异化策略的制定。银行需要合理确定客户的信用情况。而信息是确定客户信用的基础,银行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获取客户相关信息,通过科学的建模,合理量化客户信用,在此基础上,对客户进行分层划分,根据不同的信用层级给予不同的价格。
(三)建立线上疯狂体系,推进外部信息共享
一是要建立规范化的线上现金贷风控流程。对银行来说,传统的信用卡、房贷、车贷等消费信贷产品都有着成熟、清晰的风控流程,银行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控优势。而互联网现金贷是全新的产品,和信用卡、房贷、车贷等有着巨大的差异,并不能简单的复制传统产品的风控流程,因此,银行应该结合自身的风控优势,借鉴一些领先的线上消费信贷产品的风控经验,科学定义标准化、规范化的风控节点,建立规范化的线上现金贷风控流程。
二是大力推进欺诈信息共享。欺诈风险是线上现金贷产品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人行征信并没有专门采集欺诈信息,国内金融机构之间尚缺乏相应的欺诈信息共享机制,银行业应该率先联合起来,建立行业性的欺诈信息共享库,将现有的各行的个人贷款申请信息、信用卡交易欺诈、信用卡套现等信息进行共享,对欺诈者进行联合惩戒,提高欺诈成本。
三是推进与互联网金融的逾期客户信息共享。很多客户在人行征信没有记录,并不代表这些客户没有贷款记录,事实上,他们可能在P2P、分期平台等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借款,这部分信息的共享将有助于银行防范多头借贷的风险,尤其是针对长尾客户,尤其重要。因此,银行可以尝试推进与互联网金融相关行业协会对接此类信息。
总之,线上现金贷是银行消费信贷线上化的一种创新,对银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巩固银行传统信贷领地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线上信贷业务既是银行转型的需要,也是普惠金融的必然要求,相信随着经验的逐步积累,银行信贷业务的互联网化会进一步加速,也必将给银行带来巨大的价值。
往期回顾:
原创|[新蜂观察]:浅谈商业银行的移动端发展
原创|[新蜂观察]:浅析机器学习及其在金融领域中应用的思考和展望
原创|[新蜂观察]:浅谈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差异化定价
原创|[新蜂观察]:浅谈大数据如何支持小微企业信贷
银行数据人的公众号,从数据看金融,从金融看数据。追踪新金融,思考新金融,寻找数据融入新金融的方向。每周末下午或晚上定期发布原创稿件,敬请关注。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