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缩表,啥时候结束?——讲述央行商行报表背后的故事
摘要:
今年
2
、
3
月份中国央行资产规模连续收缩,引发市场对央行缩表的猜想,但央行之后进行了澄清。到底该如何理解央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金融去杠杆怎样影响实体经济?未来经济和货币政策走势又将如何?
央行主动控表,银根变相收紧。
15
年被动缩表,“双降”刺激经济。
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唯一的一次持续收缩发生在
2015
年,当年降幅高达
2.7
万亿。但
2015
年的缩表主要是外汇占款下降引起,央行其实是被动的。不过面对经济的下行压力,央行在
2015
年连续
4
次全面降准、
5
次降息,提高了货币乘数,
2015
年反而是中国货币大宽松的一年。
17
年主动控表,不降准等于紧缩。
2017
年
2
、
3
月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下降了近
1
万亿,而外汇占款的降幅却很小。正常情况下,如果经济在增长,那么需要的货币量也会增加,所以央行要么增加基础货币供给,要么降准提高货币乘数。在当前保持法定存准率不变的情况下,央行年初至今逆回购、
MLF
、
PSL
等操作存量基本走平,增速相比去年大幅下降,说明央行在主动控制资产负债表的增长。此外,
7
天期
SHIBOR
利率从
2.5%
飙升到接近
2.9%
的水平,金融机构超储率下降至
1.3%
的历史低位,也说明货币政策在变相紧缩。
商行:压制的不仅是同业,还有信用!
央行去杠杆、紧货币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首先,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扩张的速度在放缓。
截至
17
年
4
月底,银行业资产同比增速从去年底的
16%
降至
13%
,南京、宁波、光大、民生等银行资产同比增速均有下滑,中信银行总资产相比去年底减少了
1800
亿。
从结构上来看,同业业务受到压制,增速下降。
银行业同业债权同比增速从去年四季度的
20%
以上降至当前的
11%
。一季度大型银行同业资产增幅不足
800
亿,相比去年四季度的
7300
亿明显放缓,金融业内部加杠杆行为正受到抑制。与此同时,一季度兴业、上海、浦发银行的应收款项类投资均出现萎缩,同业投资的增长也在降温。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结构变化是,银行业对实体经济提供的信用增长也受到抑制。
在各部门中,除了对居民部门的债权增速还处于
25%
的高位外,对非金融机构债权的增速从去年底的
10%
以上降至不足
6%
,对政府债权从
80%
以上降至不足
40%
。如果考虑到银行业通过非银机构向实体放贷,企业部门从银行体系获取的信用被压制得更多。
经济将会承压,去杠杆何时结束?
在金融去杠杆、货币紧平衡的背景下,社会融资增速受到压制,而货币是决定中国经济运行的最核心指标,从融资到经济通常存在
1
个季度左右的滞后期,这意味着下半年中国经济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
去杠杆何时结束?由于金融部门负债率等于负债
/GDP
,要降低金融负债率,我们认为有两个目标:一是降低金融部门债务扩张的速度,使得其与
GDP
名义增速大致接轨,
这意味着去杠杆的短期目标是使得银行总资产增速降至
10%
的
GDP
名义增速附近,截至
4
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增速已降至
13%
左右,按照目前的速度,大约还需要
3-6
个月时间降至
10%
左右。
第二是债务减记,也就是出现金融机构的破产,将政府信用和金融机构切割
。在过去几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小银行、保险全面崛起,但其发展壮大依靠的并不是更有效的投资,而是高息举债,假借金融机构不能倒闭的国家信用,把金融资源投向高风险的房地产领域,制造了巨大的泡沫。因此,为了实现中国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补上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个环节,亦即金融机构的破产,将政府信用和金融机构切割开来。美欧经济复苏以及日本长期停滞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放开银行倒闭,而后者一直兜底银行,导致金融市场始终无法出清。
正文:
今年
2
、
3
月份,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连续收缩,引发市场对央行缩表的猜想,但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澄清,缩表主要是季节性因素导致,且
4
月份开始央行资产规模又开始扩张。到底该如何理解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作为信用创造主要载体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又发生了哪些变化?金融去杠杆、货币政策是怎样影响实体经济的?未来的经济和货币政策走势又将如何?其实通过仔细研究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我们都可以就这些问题找到一些答案。
1.
央行主动控表,银根变相收紧
1.1 15
年被动缩表,“双降”刺激经济
回顾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历史,进入
21
世纪以来唯一的一次持续缩表发生在
2015
年。
央行的总资产规模从
15
年
2
月份的
34.5
万亿一路降至当年年底的
31.8
万亿,降幅高达
2.7
万亿。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主要是在美联储加息预期和国内经济走弱的背景下,我国的资本流出和汇率贬值压力增大,外汇占款急剧减少,而外汇占款是之前央行扩表、投放货币的主要途径。
2015
年全年仅外汇占款就减少了
2.2
万亿,再加上再贷款减少的几千亿,基本上可以解释当年的央行缩表。
所以央行在
2015
年的资产负债表收缩中其实是被动的。
但是,尽管央行缩表了,
2015
年却是中国货币大宽松的一年。
这是因为,货币的供给不仅决定于央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数量,还决定于货币乘数的高低,而影响货币乘数最重要的因素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外汇占款下降导致被动缩表、基础货币骤减的情况下,央行在
2015
年连续四次全面降准,存款准备金率从
20%
的高位迅速降至
17.5%
,货币乘数大幅攀升。与此同时,央行在
2015
年还五次降息,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
5.51%
降至
4.3%
。所以尽管央行在缩表,
2015
年
M2
增速并不低,从年初的不足
11%
提高到年底的
13.3%
,货币供给实际上是在大规模增加的。
央行大规模宽松的核心原因在于经济基本面,
2015
年的中国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迅速转差。
2014
年的工业增加值增速还有
8.3%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15.7%
,但是进入
2015
年后,前两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直接降至
6.8%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至
13.9%
。如果
15
年上半年金融业的繁荣对经济还有一定支撑的话,而
6
月份股市异常波动发生后,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所以央行不得不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即使在“
811
汇改”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后,央行在
10
月份仍然进行了一次“双降”。
1.2 17
年主动控表,不降准等于紧缩
进入
2016
年后,外汇占款仍在下降,但央行只在
3
月降过一次准,之后转向了扩表而不降准的策略。
在
16
年年初的时候,经济仍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前两月工业增加值增速直接从
15
年底的
6.1%
降到了
5.4%
。但是为了刺激经济,央行仅仅在
3
月降了一次准,之后开始利用逆回购、
MLF
、
PSL
等工具投放基础货币,导致央行在
16
年对其它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债权增加了将近
6
万亿,总资产负债表扩张了
2.6
万亿,所以
2016
年仍然是货币大宽松的一年。
那么,为什么央行没有像
15
年那样选择降准来对冲外汇占款的下降呢?
实际上,央行在《
2015
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已经给出了解释:“降准信号意义较强,有可能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这些在一定情况下都可能导致本币贬值压力加大,资本流出增多,外汇储备下
降。”近几年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内继续宽松,势必会增大人民币的贬值压力。虽然央行降准和扩表都会增加经济中的流动性,但降准更像是“大水漫灌”,信号意义过强,带来的预期效应使贬值压力更大;而央行扩表更像是细水长流式的“滴灌”,日积月累的“水量”不会少,但不易引起注意。
所以在
2016
年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是扩张的,但是进入
2017
年后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
2
、
3
月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下降了近
1
万亿,而外汇占款的降幅却很小,似乎央行在主动缩表,但是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指出这主要是季节性因素导致的。
那么央行究竟有没有缩表呢?
正常情况下,如果经济在增长,那么需要的货币量也是增加的,所以央行要么增加基础货币供给,要么降准提高货币乘数。在当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即使央行的基础货币走平或者维持低增长,央行也是在变相缩表的,因为货币的需求量在增加。
从近期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来看,年初至今逆回购、
MLF
、
PSL
等操作存量基本是走平的,增速相比去年大幅下降,这至少说明了央行在主动控制资产负债表的增长。
控制银根增长而不降准,实际上就是在紧缩!
实际上仔细想想,经济对货币的需求和供给都在变化,货币供给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央行的操作来监测,但货币需求的变化我们是看不到的。所以与其关注数量指标,不如更关注于价格等指标。年初以来,
7
天期
SHIBOR
利率从
2.5%
飙升到接近
2.9%
的水平,金融机构超储率下降至
1.3%
的历史低位,所以央行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偏紧的。
在这种紧平衡状态下,预计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增速会降下来,这意味着基础货币增速降低,而央行又不降准,相当于变相紧缩。
2.
商行:压制的不仅是同业,还有信用!
那么央行的去杠杆、紧货币的政策,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哪些影响呢?我们不妨看一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近况。
首先,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扩张的速度在放缓。
截至
17
年
4
月底,银行业资产同比增速从去年底的
16%
降至
13%
。从上市银行数据来看,一季度工农中建交等大型银行资产增速相对稳定,而南京、中信、宁波、光大、民生、平安、上海、浦发、华夏、兴业银行资产同比增速均有下滑,其中中信银行总资产相比去年底减少了
1800
亿。可见,金融去杠杆、货币偏紧的政策环境对银行业资产的扩张是有压制的。
从结构上来看,同业业务受到压制,增速下滑。
如果用银行业对金融机构债权规模来近似计算同业规模的话,银行业的同业债权同比增速从去年四季度的
20%
以上降至当前的
11%
。
从狭义的同业业务来看,作为资金主要融出方的工农中建交等大型银行,一季度同业资产增幅不足
800
亿,相比去年四季度
7300
亿的增幅明显放缓;招商、中信、浦发、民生、华夏、北京、光大、平安等银行的同业资产规模都是萎缩的。与此同时,狭义同业负债的规模整体也在下降。当然,一季度狭义同业业务的收缩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因素,但同比增速的下行至少说明了,在资金面整体偏紧、利率高企的背景下,金融业内部加杠杆行为正在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