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
作者 l 粥左罗
来源 l 粥左罗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
ID:
shoujirym8754
)
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没有大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掉以轻心,但确实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不少省份已经陆续解除一级响应,各地开始积极推进复工搞经济。
那么我们可以提前讨论:
疫情结束后,你最想做什么?
不管你想做什么,不少商家和媒体已经开始合力鼓吹
“报复性消费”
了。
什么是报复性消费?
严格来说,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中,并没有“报复性消费”这个概念,只不过因为当年非典过后,推动消费恢复经济,我们学会了这个词,所以在探讨此次疫情过后的市场,媒体和专家继续使用这个概念。
报复性消费指的是,人们的消费需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压抑后,会有一段大的释放和反弹。
“别再说疫情后报复性消费了
我已经被疫情前的过度消费报复了”
如果一直没有收入,你的钱能支撑多久?
这是疫情爆发后一个热议的话题。
为什么?
一个很扎心的事实:
大多数年轻人并没有多少存款。
对于三十多岁的人来说,可能经过七八年的职场打拼,有点存款,拿出十几万可能不成问题。
但对于刚毕业没几年的人来说,存钱太难了,我记得我刚毕业参加工作那几年,身边的同龄同事都存不下钱,在北京一个月赚七八千一万多,但是一个月房租可能就要两三千,吃饭也很贵,平时再买买衣服鞋子,社交再花一些,谈恋爱的更别提,基本一个月够花就不错了,存什么钱?
好不容易存点钱,想买个苹果手机,一万没了,有的年轻人还要整整牙,矫正近视,这些花费更高了。存钱,想得美。
以前有个段子,说是段子,其实很写实:
大城市赚的钱大城市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而且更重要的是,现在很多工作的工资模式是:低底薪+高提成。
大白话就是,可能你月收入一万五,但其中一万是销售提成或者业绩奖金。
这意味着,疫情这两个月,即使老板还给你发薪,你也只能拿个很少的底薪。
所以,能不慌么?
钱没怎么赚到,但以前欠下的债,样样不能落,信用卡,花呗,房贷,车贷,各种贷。
按照刚才说的工资模式,30多岁的人可能更慌。因为很多人到混到这里,做个小主管或者项目负责人啥的,更依赖的是那部分弹性收入,而非底薪。
而这些三十多岁的人,可能都背着沉重的房贷,靠底薪肯定没得还,只能消耗自己的存款了。
疫情过后,不少东西肯定涨价,有些已经涨了,水果蔬菜猪肉还能正常消费就不错了,还奢望什么报复性消费?
很多人已经吃了疫情前过度消费的亏,没有存款,于是去超市,看着土豆贵了、茄子贵了、白菜贵了,连买菜都要小心比较了,排骨都舍不得吃,没底气吃了,你
说谁报复谁
?
我算了下各选项占比,选择会的人大概占比:15.4%。
有钱人当然可以报复性消费啊,实际上别说疫情过后,疫情期间,我在朋友圈都看到有些有钱的朋友憋不住了,直接买票去国外旅行了,我们在家抗疫,有钱人也没耽误花钱。
钱赚了就是为了花的,就是为了提高消费档次和生活水平的,没错对吧。
这几天看到一个创业的朋友写文章说,疫情之后,人们会有个重大心理变化,就是大部分人会选择“及时行乐”,他已经计划好疫情结束后的一个旅行项目了。
当你想给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狠狠的投一票时:
当然有人已经扒了,说这波营销很给力,但实际都是套路。应了那句话,没有老业主拉横幅、砸售楼处,就说明没啥打折。真相了。
不过,最悲催的是:就算真打折,打六折,你买得起么?
最近好像听到风声,各种政策要鼓励买房了,甚至说要降低首付。降低了,你买得起么?
不得不说,这次疫情确实让大家意识到了房子的重要性。
2017年,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里有个词叫:租购同权。
你会发现,有房者和租房者,还真不是一个阶层,有的打工者为了复工买好票回到北京,准备为生产效力,发现自己花了钱租的房子,连门都进不去,找酒店都不好找。
你租的房子,有的平台趁你不好搬家给你涨房租,你找谁哭去,没得住,还要多交钱。
投资不奢望,炒房不奢望,但普通人生在这个社会,买一套自己住的房子还是很有必要的,自己的房子,关键时刻真的能给你安全感。
所以,别报复性消费了,报复性存钱买房吧,哪怕是个小两居。
有专家也说了,疫情过后,房子消费会有很大升温,为什么呢?
第一,这段时间长期住在家里,对住房体验要求更高了;
第三,有人想,要是有两套房子,隔离什么的都可以更方便。
所以专家预计,破房子要换好房子,小房子要换大房子,一套的要再买一套。
当然,还是有人换得起、买得起,毕竟还有20%的有钱人呢。
以前很多人会说,有车没车都一样,坐地铁不堵车,不香么?打车还有专职司机,不用管停车,一年下来花得更少,不香么?
复工上班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上班。
现实么?步行,要是在北京,不少人骑到公司该吃午饭了吧!骑行,ofo的押金倒是还没给我退,疫情过后,老板为了补业绩报复性消费你,让你加班到11点,你再骑个自行车回家?
没辙的,还是得戴着口罩挤地铁公交。
这时候知道有辆车的好处了吧。
不说疫情结束后,疫情期间,出门买东西自己开车还是很有安全感的,打车都害怕。现在部分滴滴加了防护隔膜,把前排和后排钉个塑料布。
但这种设计肯定是保护司机的啊,乘客不都坐后排么。所以有车还是能买到安全感的。
当然疫情结束长期看,也无大碍。
但这次终归还是提醒我们,不确定来临时,有钱的还是更有优势。如果有条件,买一辆自己的车没毛病。
钱买不到生命,买不到幸福,买不到爱,但是一个扎心的事实就是,钱总是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让你买到。
很多时候有一笔存款,的确能给你安全感。我相信很有钱的人,至少不用为了更快复工冒一些风险,也不用焦虑没有收入还能撑多久,他们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保证安全,等疫情结束。
但没钱的人,除了自己的安全,不得不多一些担忧。所以,最初有很多打工者、个体户冒着风险开工,或者在网上发声被骂后,有个自媒体人写了文章说得很好,你没穷过,你不知道他们急什么。
所以,疫情结束后,努力给自己存点钱吧,让你的人生提高一下抗风险能力。
03
即使没有疫情
我也建议你养成存钱的习惯
存钱,是成年人最高级的自律
我2014年大学毕业,从打工到创业,这六年一直发展顺利。我聊过很多学习心得,工作心得,成长方法,选择策略,但除了这些,还有一点很重要:
存钱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往往表现没那么直接,所以大家不太注意。
大四下半学期我就开始存钱,不是靠省生活费,而是当时找到了赚钱方法,摆地摊,买过明信片、杯子、文具、饰品等,在学校和南锣鼓巷都摆,毕业后我大概存了三万多。
有三万多块钱,但我当时住的是680元的地下室,为什么?
因为我知道在北京混下去特别难,必须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即使手里有三万多,我也从来不乱花,我就当那三万多不存在,全都存在一个平时不用的银行卡里,放在衣柜里。
这点钱也能给我底气,一是长期战斗的备用资源,二是可以抵御随时出现的不确定状况。
我第一份正式工作,是2015年8月的一份新媒体工作,之前的那一年我就摆地摊、做服务员、滑板、养鱼以及其他很多尝试。
我有个特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时候,我会坚决排除那些我不想做的工作。有存款,给了我足够的底气去拒绝我所有不喜欢的工作,我宁愿闲着,宁愿处于不停的尝试状态,这样我才在2015年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又擅长的工作。
2015年开始第一份正经工作几个月后,我赚得多了,又开始疯狂存钱。我一个月能赚两万,但我住的是1500元/月的房子,我的衣服都是小几百的,几乎不买千元以上的衣服,也很少吃人均一两百的餐,一个月能存下一万多。2016年中后,我开始有副业收入。
2017年春节时,我就存下了大概接近三十万,那时候我才毕业两年半。
这个对我的职业发展影响是:我在第一份工作上做了1.5年想换第二份工作时,我最看中的不再是钱,而是成长、发展、未来。
我准备做自己的公众号,开启内容创业。我做了最坏的打算,就是这个号可能要做很久才能变现,甚至做一年都可能做不起来,但我没有特别怕。我的底气在于,我手里的钱够我花一年的,即使2018年我一分钱不赚,也没关系,我承受得起。
手有余钱,心里不慌,你的每一步都可以走得比别人更稳,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可以不受制于钱。
有些朋友因为北上广的房租一直上涨,搞得自己特别狼狈,只能一直往郊区搬,甚至有些直接放弃在北上广的工作。
有些人因为突然想学个技能,但手里一直没有余钱,就得临时开始攒钱,耽误自己的学习。我们之前办培训班,一万块的学费,有些同学就是东拼西凑借来的,挺不容易。这是能借到,若借不到呢?可能你就不能来进修了。
有的人的工资吃吃喝喝买衣服,每个月花得挺干净,于是在学习上舍不得投资自己。买个课,参加个训练营,都反复纠结。我从2016年,想买啥课就买啥课,我知道一定会买到烂课,但我认为我不能错过好课,或者说,我算得很明白,几百元买个课,其中有几节听了很有启发,我就觉得值了。
有些人手里没存款,就一直想换工作又不敢换,既是换工作,也不敢给自己太多的空档期认认真真的找工作。我之前面试一个编辑,聊到工资,他就非常在意底薪上一两千的差价,如果你有存款有底气,其实你不会那么看中,你会更在意长期价值。
我在第一部分讲了我创立这个号的经历。其实身处这个行业,我认识很多有才华的写手,其中也有一个去尝试自己做号的,没做起来,还真就是因为他存款。
我之前认识个朋友,创业做自媒体,突然断了收入,不仅如此,还要往里倒贴钱。他存款不多,就觉得很恐怖,感觉一个月一个月的好长好长。他说,明明自己才做了两个月,明明才刚开始,就会觉得:啊,没希望啊,做不起来啊...
有钱的时候,你不觉得它很重要,没钱的时候,你发现做什么都被它限制。
03
全社会都在鼓吹高消费,但别人不会对你的人生负责
2018年8月,央行数据显示:
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还款的总额达到了756.67亿元。2010年的时候,这个数据仅为
76.86亿元,8年翻了10倍。
一位博主做了一个关于90后月薪和存款的调查,统计显示:
4万多人的评论点赞中,70%的人都有分期负债;20%的年轻人,虽无负债,但也没有存下什么钱;只有10%的年轻人,每个月有固定存款。
罗永浩一直是我尊重和学习的对象,但有一个观点,我不认同。他说:年轻人不要存钱,每一分钱都花干净,你将来一定能赚大钱。
刘强东曾经对招的管培生说:我给你们开的年薪要全部花掉,用来买书或者参加各种外部培训班,绝对不允许你们存一分,也不允许你们寄给家里。
任正非在内部邮件中说:年青人不要存钱,要存本事不存钱,存人脉不存钱,没有人脉能做成啥呢?
还有很多大佬说过这样的话,我明白,他们本意是好的,希望大家把更多的钱投入学习、社交等。
道理是对的,我也鼓励大家花钱投资自己,但一定是按比例的投资,不要为了花钱而花钱。很多关键时刻,你用钱的时候,自己手里有是最好的。
很多媒体,也不是坏,可能就是觉得迎合年轻人的喜好,阅读量会很高,所以会写很多下面的文章:
《女人的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