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埃迪在中国寻找陌生人金伯铭的故事。金伯铭是一位在密歇根大学留学的中国知识分子,因其与照片中的女性人物关系引发好奇,埃迪通过不懈努力寻找并了解了金伯铭的生平。金伯铭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与中国多位知名人士如鲁迅、金庸和钱学森有联系。文章以寻找金伯铭的历程为线索,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和他们的传奇故事。
文章详细描述了金伯铭的生平,包括其在密歇根大学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以及与中国知名人士的交集。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他们的传奇故事。
文章还介绍了金伯铭家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其祖先的成就、家族的文化传承等。这些背景信息丰富了金伯铭的故事,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10月6日,詹青云在微博上分享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寻人故事。
几乎是一夜之间,全网都在寻找金伯铭。
●
詹青云微博
寻人者名叫埃迪
(Eddie Mears)
,詹青云的律师同事,一位非典型美国人。
与惯常的寻人不同,他要寻找的金伯铭与他无任何交集,且早已故去。
茫茫人海寻一陌生人,何其不易,埃迪原本并没有信心。
但令他欣喜的是,两年多的抽丝剥茧,他获取的线索越来越多,如今更是惊动了中国的媒体。
中国人搜索的DNA一旦动了,力量是很可怕的。
多方的合力之下,金伯铭不仅被寻到,他的人生也被勾勒得越来越清晰。
两年前,埃迪和父亲回到密歇根的老家,清点奶奶的遗物。
老人家早已在1992年去世,那时的埃迪才6岁,对于奶奶的样貌,他没有太深的印象。
但通过家人的讲述,埃迪知道,奶奶定是那个时代的传奇女子。
奶奶有个很动听的名字——维罗妮卡·埃斯特尔·米尔斯
(Veronica Estelle Mears)。
19世纪中期,她的家族从波兰移民到美国。
上世纪30年代,美国女性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很少,何况,奶奶来自一个并不富裕的移民家庭。
但这样一个平民女子却克服了重重障碍,进入密歇根大学深造。
在大学里,奶奶不被性别歧视所束缚,她积极加入了一个关心国际学生事务的“世界政治委员会”。
组织的会长叫Benjamin King
(本杰明·金)
,这个名字,奶奶珍藏了一辈子。
落灰的保险柜里,完好地保存了一张老照片,埃迪仔细端摩着。
●
埃迪奶奶(最右)和金伯铭一起出席1933年5月在密歇根大学举行的告别派对
照片拍摄于1933年,背景是密歇根大学的安娜堡校区,彼时的奶奶才20岁,风华正茂。
乍看这只是一张普通的合照,然而照片上手写的一行字让它变得意义非凡,“To Veronica with love”,落款是“Benjamin”。
在照片的背后,奶奶亦工整地备注了其他3个人的名字,其中就有Benjamin King。
很显然,这张照片是本杰明送给奶奶的,而照片上那唯一的男性就是他。
那个时代的“with love”不同于现在,普通朋友间是绝少使用的,他是奶奶的挚友还是恋人?抑或深情的追求者?
那时候美国大学里的亚裔面孔很少,且美国学生不太与他们交往,奶奶怎么会和他成为朋友呢?
他究竟是谁,又拥有着怎样的魅力,才能让奶奶这般潇洒的女子如此惦念?
Benjamin King,一个很常见的美国人名,它离确定的中国名字“金伯铭”之间,隔了条信息的鸿沟。
借着律师的搜商,埃迪先到密歇根大学的学生报纸——《密歇根日报》的公共档案数据库中,搜出了约20篇有关“Benjamin King”的文章,这些多半是本杰明参加各种聚会或者发言的小型报道,其中的关键几篇,是关于中日关系的演讲。
此时恰逢“九·一八”事变期间,从本杰明鲜明的立场推测,他很可能是中国人。
既如此,Benjamin King一定不是他的本名。
埃迪遂联系到本特利历史图书馆,这里积累了大量有关密歇根州和密歇根大学的资料,借着工作人员的帮助,他终于找到了本杰明的学生档案。
神秘的面纱被揭开了一角:Gin Bo Min,毕业于沪江大学,家住杭州马市街11号。
这是用威妥玛式拼音标注的中文名,此读音对应的汉字排列组合非常之多,中国人对此都倍感头大,更何况是识不了几个汉字的美国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自身的努力加上詹青云和其他几位中国朋友的帮助,他终于用“金伯铭”三个字的组合,搜出了与他所了解的信息相符的资料。
与此同时,他找到了一份1949年上海扶轮社
(国际人道组织)
的成员名单,上面包含了金伯铭的名字、在沪地址,和一张他在上海的照片。
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非常稀缺,留洋海外的更是屈指可数,所以金伯铭的信息相对易查。
拿到密歇根大学的硕士学位后,金伯铭并未留念海外优越的生活,而是选择速速归国。
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和沪江大学执教,如今扫描沪江大学旧图书馆楼前铭牌上的二维码,还会发现里面还记载了当年图书馆建成投入使用之时,金伯铭将家中祖辈传下的一批珍稀古籍捐赠给校方的事迹
(注:沪江大学现已并入上海理工大学,但部分老楼依旧存在,包括昔日的图书馆)
。
1935年7月,金伯铭离开大学校园,入职到位于上海的浙江地方银行任襄理
(经理助理)
,四年后的1939年,他又跳槽到上海浙江兴业银行总部。
那个时候的银行薪水跟现在一样,与入职年限、业绩等挂钩,从5元到500元不等,刚入职的金伯铭,月薪在四五十元左右,可见能力不低。
果然,刚入职不久的金伯铭就通过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本《银行实践》,里面书写了他对于现代银行的思考,在银行业初兴,相关理论尚未系统化的时期,这样一本融合了西方视角的书籍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神的是,詹青云竟然从一家二手书网站上淘到了这本书,埃迪如获至宝,凭借着蹩脚的中文和ChatGPT的翻译,他兴致盎然地读完了这本书。
金伯铭,原本一个陌生又单薄的名字,渐渐变得有血有肉。
这个过程太有意思了,埃迪觉得,是时候亲自前往中国去追寻金伯铭的足迹了。
今年7月,埃迪争取到了来中国出差的机会,工作的间隙,他来到了浙江杭州。
如今,这里是热闹的街口,生活在这儿的百姓也换了好几代。
●
埃迪拍摄的马市街9-1号,这里是他能找到的最接近马市街11号的地方
高祖父金应麟曾在道光六年中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多年的官场生涯中,他遇事敢言,不避权贵。
因为作风生猛,他与其他三位同样厉害的御史一道,被人称为“四虎”。
金应麟学识广博,他所著的《豸
(zhì)
华堂文钞》等至今流传。
老爷子还爱好藏书,这一习惯直接影响了子孙好几代,金伯铭的父亲金元达曾写道:
“数十年以来,吾祖吾父继续储蒇,相铅勿替,迄今积有二百余箱,且其中不乏精刊罕见之本。”
因为对书的喜爱,金元达还经营过一家古董书店,店名就叫“豸华堂”。
1936年的9月,一位特殊的顾客在小店邮购了一本《南陵无双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