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将基金行为作为重要市场分析指标?因为再嘈杂、复杂的市场都是由人和人的行为组成,而A股这个市场情绪波动(人的行为波动)尤其大,总原则“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是指研究员、分析师、基金经理群体,水是指市场风格、资金流向、投资机会。人会研究好的投资机会,水会寻找低的位置。
同时,不管是个人还是机构,永远只有小部分人独立思考,永远都是大部分人随波逐流。再结合,“逆向思考”与“长期主义”才是投资的好朋友这个投资铁律,基金行为观察,将非常有利于我们帮助好客户做科学的资产配置。
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财经媒体逐步电子化,大多数股民随手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轻松获取到各类新闻资讯和投资数据。
各类股票资讯汗牛充栋,多到看不过来,人们只要轻轻点一下手指,即可获得大量免费的资讯。各类新闻资讯扑面而来,挡也挡不住。
然后,资讯越多,对你的投资越有助益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股票投资中的噪声污染”
这一话题。
事实上,股市中的噪声大体分为这几种:第一种,及时性的新闻资讯;第二种,碎片化的市场观点;第三种,由情绪感染之下的市场谣言。
移动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之前,纸媒尚存影响力。如果用互联网化的语言来形容的话,纸媒是PGC,投资者能看到什么资讯,取决于纸媒编辑们的主观投喂,纸媒撰写者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以及评估自己的文章对市场的影响力之后,做出选题决策。
因此,在旧媒体时代,资讯的传递,存在一个过滤网,这个过滤网就是具备较高新闻素养的主编们。他们帮助这个市场晒选出优质、符合逻辑的高质量信息,同时他们也在承担市场教育的责任,通过有选择性的投喂,进行市场情绪调节。
但是在新旧时代更替之后,这种市场教育和筛选功能日渐式微。
如今,进入新媒体时代,全民UGC,人人皆可自媒体。
今天的新媒体编辑,可以在发送文章后的短短一个小时内,就能得到翔实的阅读数据。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影响力甚至覆盖上千万人,堪比一个地级市电视台。
更有甚者,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快速迭代,资讯平台可以更好地评估投资者喜好,更快地推送受欢迎的资讯到投资者眼前,形成无数个“信息茧房”。
然而,对于投资来说,信息传达的速度并非越快越好。当信息过于泛滥时,它对于人们的投资造成的损害,难以观测却非常巨大。
粗略统计,金融终端每天所推送的财经新闻及快讯,多达3000-4000条,每天发布的研究报告超过1000篇。
基本上每隔几分钟打开手机股票软件,就能看到新一资讯占据主页。
这些资讯既及时又多元,但是,它们真的是对投资有所帮助吗?
它们最大的缺点是让投资者短视,这是及时性资讯带来的副作用。
这类新闻资讯投喂多了,投资者会自然而然成为惊弓之鸟,形成对信息的自然反应即:我总得需要做点什么。这种冲动性让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加难以预测。
最后的结果就是促进了股民思考过于短时,急于追涨杀跌。
根据传播学原理,不客气得讲,其实每个人都处于一种特定的“洗脑”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想要洗脑成什么样的人,则给他投喂什么样的信息。
比如说上海某大型财经媒体机构,经常投喂的是一种不良的信息资讯。标题耸人听闻,所提供的内容也是经过他们有意筛选出来的。这种筛选存在明显的短时倾向,文字并不太冷静,充满很多主观臆断,成为市场中影响力非常巨大的噪声源。
无形中推动了短线投资者的行为改变,同时带给了长线投资者更多的迷惑和迷惘。
有时候,你所看到的事实,并非就是事实。
上文讲过,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分发节点,因此,时代赋予每个人发声的机会,也就是形成了观点各异的环境。
然而,自媒体人人文素养千差万别,个人性格和目的性也存在天壤之别。碎片化的观点无法支撑得起雄厚深重的投资逻辑。
有些人的观点经得起推敲,有些人的观点却经不起推敲。
与上面所谈论的新闻资讯相比,这些自媒体更多地是传输一种
个性化观点
。
但是,经过大量的观察,我们发现,很多自媒体号所谓的观点,其实是臆断。因为他们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专业化的新闻专业培训,对新闻六要素缺乏清晰的概念。
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们输出的观点很多没有完整的逻辑性,没有足够的事实、数据等来佐证他们的观点。
这种观点,我们称为
“无根漂浮的观点”
。
这些无根漂浮的观点,普遍特征就是:喜欢预测、善于讲泛而空的大道理,但是落实到行业分析和个股分析上,却缺乏扎实的基本功。
这种无根漂浮的观点,带给散户最大的害处就是,散户阅读得越多,越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思想越陷入固执境地,执迷不悟。
最后的结果就是,在投资上一败涂地。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谣言。这种情况在股票市场中,更是常见。
谣言的最大害处,其实并不仅仅因为它是“假的”,更严重的是它具有“情绪感染”特性,具有很大的传播力,因此破坏力巨大。
在股市中,现今的雪球论坛,十年前的淘股吧和天涯论坛、还有更早期的闽发论坛,皆是市场谣言诞生和传播的集中地。
在这些舆论场上,每一个写博文的人,他们提供的更多地是一种情绪,与上文所提到的两种情况有所差异。
由于这些论坛发文章更加随性,没有文理和字数的限制,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情绪上的抒发,以此来获得粉丝和同行们的认可。
但是这种情绪性之下所写的文字,有几分具有投资逻辑,有几分是个人主观臆断,有几分是故意糊弄人、收割韭菜呢?
不得而知。
很多帖子分析市场,非常善于捕捉“据说是上面的内部信息”这样的市场谣言。
很多帖子分析行业,经常一叶障目,以某一局部现象,来强硬解读成行业逻辑,缺乏严谨性和谦卑性,就敢笃定自己的投资逻辑一定正确。这样的帖子如果文字功底过硬,获得阅读者们的热捧,那么这又是一个传播甚广的市场谣言。
很多帖子分析公司,同理。一叶障目,盲人摸象,将局部说成整体,有时候又善于偷换概念,移花接木。
不太聪明的投资者,就这样被错误引导,成为股票市场中待宰的羔羊。
另一方面,由于雪球等UGC论坛给予每个人平等发言的机会,那么就有观点相冲突,情绪上互相对抗的情况出现。
写文章的人之间彼此言语攻击,作者和读者之间也偶有情绪对抗。原因大部分是因为理念不同,观点不同,彼此看不惯而心生厌恨。
每个人都喜欢看自己喜欢的东西,每个人都只支持自己已有的观点,这又进一步促进信息茧房的诞生。
不管是文章写作者,还是文章阅读者,都变得思维固执,井底之蛙。
这是投资中的大忌。
好的投资,要的是开放性的大脑,兼容并蓄的心胸。只看你投资逻辑正不正确,不看你情感上是不是正义。
总而言之,在这个资本市场中,险象迭生,想要获得长久的胜利,就要具备拨云见雾的能力,主动过滤掉市场中的噪声。
耸人听闻的新闻资讯、无根野草似的离奇观点、不明就里的市场谣言,这些构成了这个市场上最主要的噪声源。
资讯越多,对你的投资并非越有帮助。
投资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能力,而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合理的投资逻辑,进而形成符合自己个性的投资体系。
然而,大多数人还仅仅停留在“获取信息”这一层次。
保持独立思考,远离市场噪声源。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文中观点不代表平台投资意见,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