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群响刘老板
和年轻 CEO 一起成长、彼此见证,然后赚大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群响刘老板

美国华人,到底是不是中国人??

群响刘老板  · 公众号  ·  · 2024-05-23 12:07

正文

刘思毅宝宝总已持续日更 1727 天!


陪伴中国年轻创业者一起赚钱!一起成长!


美籍华人,深陷自我认同泥潭。

一、

这几天在 DC,

原来 DC 是如此平静的一座小城市。

步行友好,绿意盎然,温度宜人,持续不断地走在街道上,看到这漂亮国的故宫、天安门,还有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有他们的北海公园。

真有意思。

典型的美国人是什么人,我在漂亮国一个多月,经常想问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超级复杂的问题,美国人不是白人、不是黑人,不是拉丁美洲移民,也不是亚裔。

按照美国政治正确的说法,美国人就是一切美国护照持有者,信任这一套体系、制度、文化、生活方式的漂亮国铁子。

基于这个政治正确的说法,谁谈种族谁死、谁不支持多元文化主义谁死,白人为主的美国人,不再是美国的常态。

美国的常态是,谁都可以是美国人。


二、

美国以美元的坚挺收割全世界,来来去去,美国好莱坞和媒体,以文化入侵席卷全世界。

除了美国之外的全世界都了解美国,远远胜过美国人对世界其他地方的了解。

一种头等舱公民的即视感,一种不需要了解其他任何地方,我就当一个快乐的小傻逼的自觉感,一种被动的自我优越感。

这是我特别厌烦美国人的嘴脸。

但, 谁是美国人?

我们中国人眼里,美国人在中文语境下,一定会浮现出昂格鲁撒克逊白人为首的白人圈层对吗?

但,美国的白人,人口比重从亨廷顿说,我们是谁这本书开始,就在不断地被稀释。

被亚裔、印度人、阿拉伯人,特别是西班牙裔,稀释到爆炸。

白人和黑人的种族矛盾的美国,不再是美国的唯一主流画面,现在的漂亮国,是不断切割的星罗棋布一般的文化聚居墙。


三、

在北大上朱文莉老师的课,美国政治经济外交,当时势能很高,美国在我们北大眼里,如同一个冉冉升起的灯塔。

他的大熔炉制度,他的包容开放和多元文化主义,他的胡萝卜加大棒,的大熔炉。

振振有辞的这些词,

现在感觉都会成为未来一个世纪,作为一个公司的美国的最大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 美国国籍不是民族认同,是一个公司户口,那么,公司户口有忠诚度可言吗?

第二个挑战, 既然你鼓吹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当有朝一日白人变成少数,股东多数变成少数,你愿意继续愿赌服输吗?

前者对应移民和种族问题,后者对应川普当选,沉默的大多数做了自己的投票。

很有意思的一个挑战,亨廷顿几十年前写的书到现在更有讨论的必要。

在中国,中国人非常清楚我们是谁,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来美国更清楚我是谁。

但,目前的美国人,可不会清楚,美国人是谁,他们是谁,自己是谁。

目光之下,全是被政治正确遮盖的碎片化的他者。


四、

刚刚和一个 93 年同龄的小姐姐喝咖啡,她和一个身世复杂长得很漂亮的华人美国人结婚了,目前正在婚姻咨询中。

结婚 2 年之后不断接受自己和她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和选择的不同。

比如说要不要孩子,比如说能不能给远在潮汕的父母一些赡养费。

她老公是一个 90 后,华裔美国人,在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被亲生父母抛弃到福利院。

白人养父母去中国收养她,并从 6 个月大的时候,就从中国到了美国成长。

他迄今为止的人生,都是在美国大陆的,可能都不算 ABC。

因为中文是大学学的,养父母的社交圈也全是蓝色派系的多元文化主义的白人式社交圈。

小姐姐说,面临这些文化差异的时候,确实是一件很头疼的事儿,但目前在尽力解决。

她老公可以左右横跳,在白人圈里做美国人,在需要是华裔的时候是华裔,但却有很大的身份认同危机。

比如说,在拿 Offer 和竞争的时候,他的种族是亚裔,甚至就是华裔,但是他不怎么会说中文,他也不怎么了解中国大陆。

去年回中国大陆寻根问祖,也在不断冲击自己的心理防线,让自己不断问自己,我是谁。

在美国的华人第二代的普遍挑战,我是谁。

一方面,他们是美国价值观的追随者,或者叫美式生活和价值观塑造了他们的童年少年青年,他们自信、阳光、不断向前。

但一方面,多元文化主义的美国同时也是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混合沙拉,脸即一切,却不能讨论,也不能明确说有区别。

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墙,不是恶意和善意,而是客观的。

因为共享同一种文化、记忆、饮食、语言,同种族之间必然有更密切的羁绊和联系。

但作为第二代华裔美国人,他们一边逆流而上追逐和坚持的美式生活,一边又在不断被动主动地被误解、被限制、被凝视。

在美国公司制的去民族文化叙事中,中国大陆成长环境下来在美国的中国人和美国大陆成长出来的华裔,应该是一个东西。

但在我们中国人眼里,他们明明白白就是俩东西。


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