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老板内参》APP(微信ID:lslb168)认为,便利店的核心价值,是在人口集中的城市中心,在时间最长(24小时)和距离最近的确定条件下,提供最灵活最便利的日常应急商品购买服务。
便利店比任何零售业态,更专注于“购买”本身,也就是关注商品本身。
三大日系便利店,无不体现着以上总结的便利店核心价值。难得的是,虽然三家彼此互为竞争,却又摸索出一套共同的经营诀窍。总起起来,大致有三点:
第一、鲜食既是流量中心,也是利润中心。
从客户体验来讲,只有日系便利店,在全部实体零售业态中,尤其是7-Eleven,算是第一个真正做到距离顾客最近的鲜食供应中心。
如果用一句带着广告文案意味的话来总结,以7-Eleven为代表的三大日系的鲜食,好比是:“距离你最近的新鲜,可即食的新鲜”。
具备了便利店核心价值的三大日系,确实从不怎么把超市、大卖场和电商视作自己的竞争对手。
便利店的竞争对手,更多的是在毗邻一条街上的所有商业服务,尤其是提供鲜食的商家。
比如临街和马路对面的小吃店、甜品店、冷饮店、面包店、咖啡店、快餐店、餐厅……
鲜食在实体零售业的商品组合价值,通常充当门店的流量获客中心。
比如购物中心的餐饮区,又比如在大卖场业态,鲜食也是吸引来客的利器。大润发卖场内近三万个品项的“生、杂、百”商品,其中生鲜部分,尤其是中式早餐标品——油条,一直就是靠负毛利打造极致口碑,吸引早市来客。
大润发的卖场动线(顾客场内行动路线)设计,就是希望早晨前来购买油条、豆浆、包子的顾客,从进店到出店,沿途必须经过图书文具、家电数码、服饰鞋帽、园艺汽配、家居杂货、洗护清洁、快消食品、酒水饮料、米面粮油等全部货架。这些货架顾客即便今天不买,将来也会考虑前来购买。
鲜食的获客效应,可见一斑。
可是,店小人少商品少的便利店,对标小吃甜品餐饮店的鲜食商品,可不是简单的流量获客。
要立足市场,要基业长青。专注于“购买”的便利店,就要提供别人提供不了的独特服务。
而服务应急需求的便利店,店小人少商品少。店内商品,无不围绕着“应急”而组合。这也就是便利店也会有卫生巾、一次性内衣这类虽然动销很差,但也有特殊应急价值的商品。
不过,便利店这些鲜食之外的商品,应急归应急,动销差归差。从盈利回报来讲,这些商品的问题,在于可替代性太明显。
以便利店同样热销的瓶装水和饮料来看,临街的烟酒店、棋牌室、网吧……处处可买到,价格更有竞争力。
便利店的竞争对手不在零售业关联业态,而在同一条街的商家。尤其是高频、刚需,可积淀独特品牌口碑的鲜食和速食服务。
战场,只在鲜食。
三大日系便利店从什么时候把战场聚焦鲜食,已很难言简意赅追溯其历史过程。
不过,对比日本、韩国、港台等近邻的便利店业态,中国大陆本土的便利店,却有其先天后天的独特性。因为三大日系在中国的便利店,开的也是中国式便利店。
这三家做不到在日本本土那样丰富的商品品类(社区可租赁便利店物业有限)、可深度改造的门店功能(清洁能源、智能化制冷设备、其他自动化设备),或者像台湾便利店那样集合众多生活化服务(垃圾处理、ATM、缴费、干洗)。
甚至在北京市场以提供廉价可信赖盒饭的7-Eleven,也不能完全取代不了临街的餐厅和外卖。中国庞大的社会劳动力,在低端服务业提供的优质而便宜的服务,根本不是品牌连锁业可以轻言竞争或替代的。
以三大日系为标杆的中国式便利店,打造差异化服务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其他零售业态提供不了(时间、空间的便利),同时提供街边小吃速食餐饮店也提供不了的独家服务(更专业、更高端)。
可以说,鲜食在三大日系便利店,既是流量中心,也是利润中心。
剩下要做的,就是如何做好相比较同一条街更专业、更高端的鲜食服务。
第二、专业性比便利性更重要。
便利店集合了几乎可集合的全部鲜食速食服务,成为流量中心又是利润中心。
不过,店小人少的便利店,又集合了太多跨品类的鲜食,自然是做不到过于深度的现场加工服务(这方面盒马鲜生的堂食服务体现出新的差异化价值)。便利店更多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提供少现场加工的即食类鲜食。
而且便利店门店布局再广,广不过街边小吃店和小摊贩。如果人对鲜食的两种需求(解决饥饿型和满足口欲型)体现为应急解决的话,别说单一品牌的便利店,即便是三大日系全部品牌便利店,也无法覆盖人群流通中的应急需求。
也就是说,人对鲜食的应急解决,完全意义上的就近解决,并非便利店的终极解决方案。而是依靠高品质带来的满足性,让人在应急需求下,产生就近(距离)+贴近(喜欢)的中间选择。
即人就近搜索喜欢并习惯的便利店。这里面的关键点,是人的消费解决,有一个有意识走进某家便利店的主动行为。
如何促使顾客自我产生并建立起习惯的这个主动行为,三大日系便利店摸索的Know-How,就是高品质、多品项的各类鲜食。饭团、甜点、蔬菜沙拉、果切、串烧……
对于便利店而言,鲜食不是追求单一的便利性,而是追求高品质的便利性。
为了追求高品质,7-Eleven和供应商一起建立了上百家专业鲜食工厂,罗森中国董事副总裁张晟要求门店提供隔天依然还是最新鲜的面包。
第三、越是小业态,越要打造商圈效应。
便利店是把店铺不断变小,让店铺离消费者越来越近,来增加便利性。
只是,小到像便利店的门店,怎么做到商圈效应,或者说,怎么打造不同门店之间的联动效应?
我们先来看三大日系便利店的鲜食,其价值定位和服务模式很不一样。7-Eleven做盒饭和饭团,罗森做甜点和沙拉,全家做鸡腿和茶叶蛋。
综合来看,会不会发现,集合三家日系便利店的鲜食,不正好就是便利店可触达鲜食的全部吗?
差异化的鲜食和商圈的关系,奥妙即在这里。
三家细分定位不同鲜食,影响给消费者的习惯,是一条街上,高品质的鲜食,基本都在这三家日系便利店。
“我”想吃鲜食,主动走进这三家其中任何一家,选择都是相对最优的。
满足以上三大日系便利店的三大共同经营模式,本土便利店追逐的高日销、高人效、高坪效、高客单、高复购……无数个高指标,也都只是这三大条件实现后的自然结果。
综上所述,日系三大便利店把小小的鲜食价值利用到了极致,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商品和口碑壁垒,这些经典的运营经验,对于今天的本土便利店,仍旧有很高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