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改,有不少形象的比喻,但我个人感觉最形象的还是“军改如刀”。
以前不少人总以为这把刀只是被高高举起,最多只会轻轻放下。但事态的发展令那些心怀侥幸的人失望了——这把刀还是克服重重阻力,以雷霆万钧、无法阻挡之势砍了下来。这一刀下来,会带来许多改变,其中最为直观的就是“痛”。
1、记忆中的痛,痛彻心扉
“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对于记忆中的痛,习主席如是说。
我们常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但其实最先挨打的总是一个国家的军队,而一支落后军队的挨打,会给一个国家和民族以及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既然说军改如刀,既然要谈这把刀落下来产生的痛,那我们先聊聊历史中的“刀”和“痛”。
1894年11月21日的旅顺,开始了它暗无天日的4天3夜,一座20000多人口的城市,最后仅存36人,那些被日军武士刀和刺刀刺死的人们,他们痛吗?
43年之后的金陵古城,从12月13日开始,侵华日军屠城6周,制造了惨绝人寰的30万大屠杀。在这场大屠杀中,两名日本少尉军官居然展开了骇人听闻的杀人比赛,我就想问,被这两人比赛刺死的105人和106人,痛吗?
答案无需多言,绝对是痛!痛!痛!
当记忆中的痛无法消除,除了悲愤,我们更为需要的是反思与图强。因为当军队因失败而无法承受的痛落在民众身上,于民众而言是家破人亡,于军队而言则是奇耻大辱,于国家而言是生灵涂炭,于这个民族的后人而言则是痛彻肺腑,当然还有失志强军。
记忆中的痛,还有许多,从1840年的那发来自英军舰船发射的炮弹开始,因为军队落后,中国人的痛就从未间断。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九一八”事变,淞沪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等,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除了军队战败、割地赔款、国家屈辱,还有一个个个体生命的风雨飘摇甚至如蝼蚁般被随意杀害。那些痛,无法用言语表达,因为那些痛是国破山河碎,人命如草芥,鲜血流成河。
2、现实中的痛,催人奋起
历史中的痛,已无力改变。而为了历史中的痛不再重演,这支军队从在南昌城楼升起军旗开始,从未停息自己向前的脚步。
南昌起义之后,三河坝分兵,那支800余人的星星之火,在13年后,已逾百团之规模,发动百团大战,痛击日寇;在22年后已成燎原之势,并上演了百万雄狮过大江!后来,这支军队踏过鸭绿江,与武器装备存在代差的联合国军打了一场立国之战。
我想问,在那一场场战斗中牺牲的先烈,他们痛吗?这种痛与之前那种毫无反抗被屠杀的痛又究竟存在怎样的区别呢?这种痛可以看成是落后之痛。
美国对我核讹诈,我们誓言“裤子当了也要造原子弹”,“一万年也要把核潜艇造出来”。周边小国蓄意挑衅,由于我军战机作战半径不够,显得鞭长莫及,所以尽管恨的咬牙切齿,也只能牙痒痒。
说到战机,我们无法忘记81192的痛,那位再没返航的英雄成了其妻儿心中永远的痛,成了他战友心中的痛,也成了一代代中国军人和中国人民心中的痛。
至今忘不了1999年5月8日游行时的那些年轻人愤怒的面孔,那里面除了有对逝去同胞的惋惜和对霸权主义恃强凌弱的痛斥,更多的则是对军弱无力的愤慨与无奈,我想,那时候的中国军人一定很痛。
至今忘不了那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像个小学生的样子,当他站在外国的航母上并被别人拒绝参观时,他的内心也一定很痛。所以,他说出了那决绝的话,“中国不造航母,我死不瞑目。”
这些现实中的痛,催促我们舍弃幻想,沉下心来,独立自主,奋发图强。
曾经被人戏耍,我们失去了研制运-10的最佳机遇;曾经因为天真,导致了我军在直升机上因零部件的缺失而受制于人。
然而,痛定思痛之后,一大批为国铸剑者潜心研究,他们先把自己百炼成钢,然后为国铸剑。当国之利器终于打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当诸如99A、11突、歼-10、歼-15、轰-6k、052C、054、辽宁舰这些国之利器在大地、天空、海洋肆意驰骋时,我们内心的痛才稍有缓解,但是远未达到身心愉悦、毫无压力的境界。
3、有些痛,必须有人承受
武器装备的井喷式发展,固然可喜。但是各类新型技术的迅猛发展则预示着未来战争将更加残酷。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制约着这支有着辉煌历史的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脚步。这些现实中的痛逼迫着这支军队、这个时代的军人去开启新的长征。
“有梦就有痛,有变必会痛。”这些时代阵痛让我们不敢懈怠,因为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场赛跑中,我要与强者抢夺先机。在这种争夺赛中,“龟兔赛跑”的童话不会照进残酷的现实,因为“聪明的兔子”宁愿在终点等一万年,也不会在途中浪费一秒钟,它寻求的是“时代差”,而非“时间差”。
改革阵痛,痛在整个军队身上。转型之中,不进则退,慢进也退,风险挑战时刻存在。15年的最后一天,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紧随其后的是军委15个部门的成立,以及16年2月1日成立的五大战区。伴随新机构的产生,是四总部、七大军区的消失,这绝非是简单的加减问题,而是为破除“体制性障碍”走出的关键一步。
改革阵痛,痛在每一个单位身上。“脖子以下”改革已经开启,很多单位都涉及到调整改编、移防换防、转录合并,特别是那些荣誉单位,面临更大的阻力。但是,谁没有自己光荣的历史?谁没有自己特殊的理由?只是你特殊我特殊,都没有加速军队转型特殊;这重要那重要,都没有实现强军目标重要。
改革阵痛,痛在每个军人和军属身上。于军人而言,涉及到进退走留,裁军30万不单单是数字而已,其间涉及到的每一个人的命运河流都将被时代以绝对的力量改变了航道。而那些留下来的人呢?面对的是单位的调整改编、移防换防、转录合并,以及更高的要求、更严的管理、更苦的训练,军改之痛,从前的230万军人,谁能“逃脱”?
于军人的亲人而言,军改之痛,则是随同军人命运的再次漂泊。有的刚刚在驻地安家,还没安稳,就又面对动荡;有的一家都指望军人的工资生活,但是却要接受军人转身的事实。“自己的老婆住在别人的营区里,自己的营区里住的全是别人的老婆”,这句看似调侃实则直面事实的话语,其实才算是最为直观地反映出当前军改现实中的痛。
尽管有那么多的痛,但我们这代军人必须破除和平积习,因为历史反复告诫我们——“和约”不可能带来和平,唯有强大可以!
当我们每个人面对这样的痛的时候,其实别无选择,除了咬牙挺住。我们只能坚持走过这山重水复,熬到那柳暗花明,这才是面对改革阵痛应有的选择和态度!
4、为军强,这些痛算什么
时至今日,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打赢未来战争,这支军队又开启了其自我革新的旅程。
当历史之痛、国家屈辱、同胞之痛、落后之痛在眼前交织,我们只能承痛而行。因为“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点痛又算什么?
“梦想之花,只开放在求索的岸边;机遇之光,只闪现在变革的天际。”深化军队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平时断腕固然很痛,但战时丧命则更不能接受。我们必须知道,战场是,硬碰硬的生死较量,战争法则如铁一般冷酷无情。
“军人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不要指望外交家从嘴巴里讨回来。”改革大潮激流澎湃,浪遏飞舟,我们这一代军人理应用实际行动去助力这支军队脱胎换骨、浴火重生,用笃定坚守去书写改革强军的伟大历史篇章。
“有变就有痛,有梦不怕痛。”强军征程上,总有些痛无法预见,总有些痛不可避免。只是,我们理应坚信,这些痛会如那首歌唱的那样——“那些痛的记忆,落在春的泥土里,滋养了大地,开出下一个花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