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书叫《乌合之众》。
简单来说就是,人越多的地方蠢货越多。
所以,每年我都要空出一段时间来,让自己独处。
至少有那么一段时间不会让自己人云亦云。
比如成功学。
我认识的人里,10个有9个会对成功学报有敌意。在他们看来,只要和成功学沾上点边儿,十有八九是个骗子。
这让我觉得很好笑。
就像我小的时候看电视。总喜欢问旁边的人,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判断一个人好坏的标准居然是他/她的相貌。
更离谱的是,这种方法在一段时间内居然异常准确。
直到黄渤和孙大漂亮的出现。
我不反对成功学。
甚至成功学在我的人生阅历里,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要不是因为当年那本《思考致富》,我早就放弃了。
至少不会有现在这个微信公众号。
所以看到满屏幕像躲避蝗虫一样的躲避成功学时,我想到了那本书:《乌合之众》。
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当然。
我当年阅读《乔布斯传》,
一口气读了两遍。
再让我读上两遍,
也仍然成不了乔布斯。
可那又怎么样?
有人说成功学其实就是打鸡血。
我不知道你这么说对不对?
隐约感觉不全对。
也懒得辩驳。
反正打鸡血也没什么不好。
困了累了喝红牛么。
人生低谷的时候打点鸡血,
没什么不好。
至于某某人,
上了某某成功学老师的课,
花了不少冤枉钱,
最后也没成功这样的事儿。
我倒觉得很正常。
就像跳大神治不了“中邪”一样。
"成功学"也治不了“没脑子”这事儿。
单纯的认为“学成功学就可以成功”,
与
“成功学都是骗人的”推论一样愚蠢。
都是“没脑子”的表现。
认真想一想,“成功学都是骗人的”这样的思想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是来自你的真实生活?
还是道听途说。
是基于事实呢?
还仅仅是某些人的观点。
我要讨论的也不是成功学是好是坏这个问题。这和我们轻易的判断某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样没脑子。
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算不上是好人。
你要说我有多坏吧?
其实我这人还挺不错的。
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啊!
有好的一面,当然就有坏的一面。
最怕的就是没脑袋,人云亦云。
对那些看文章只看结论的人,
更是如此。
我读过的成功学书籍不多。
一本是拿破仑.希尔的,
一本是安德鲁.卡耐基的。
至于书里写的什么东西,我早忘了。
也没兴趣再读一遍。
因为他们要说的东西,我早就掌握了。
我说的掌握是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深深的刻在了骨子里:坚持、不怕失败。
这也可能是我除了长得帅之外,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前两天重温了一下查理.芒格当年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他对那些梦想生活痛苦的人给出了4个处方。
第1条是,
要反复无常,不要虔诚的做你正在做的事儿。
只要你养成这个习惯,你将会永远的扮演寓言里那只兔子的角色。只不过跑得比你们快的不再只是一只优秀的乌龟,而是一群又一群平庸的乌龟,甚至还有些拄拐杖的平庸乌龟。
我就是那只平庸的乌龟啊。
虽然并没有拄拐杖。
第2条是,
尽可能从你们自身的经验获得知识,尽量别从其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中广泛的吸取教训
,不管他们是古人还是今人。这个药肯定能保证你们过上痛苦的生活,取得二流的成就。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阅读大量传记的原因。
第3条是,
当你们在人生的战场上遭遇第一、第二或者第三次严重的失败时,就请意志消沉,从此一蹶不振吧。
感谢拿破仑.希尔。
感谢《思考致富》。
当初就是因为听信了你们,所以最终我才坚持了下来。混的也不怎么好,比一般人强点。
第4条是,请忽略小时候人们告诉我们的那个乡下人的故事:“
要是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啦,那我就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那些热爱痛苦生活的人,应该不惜任何代价,避免应用这个乡下人的方法。
所以我几乎不喝酒、不抽烟,并且一定不赌博、不吸食毒品、不借高利贷。
所以中午我还活奔乱跳的给我的母亲、我家娃儿的母亲、我家娃的母亲的母亲、我家娃儿的母亲的母亲的母亲,过了个母亲节。
这和我不赌博、不吸食毒品、不借高利贷有极大的关系。
感谢查理.芒格。
虽然这看起来更像个失败学。
但正如他的第二条所说,应该尽量从其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中广泛的吸取教训。
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非人云亦云。
轻易就拒绝,
和轻易就接受一样,
都是没脑子的表现。
正如我之前所说,读书一定要读经典。
所以,即便是成功学,不同书籍之间的差异也很大。
我只读过希尔和卡耐基的,所以也只推荐他们俩的。
如果你还有时间,可以看看之前的几篇文章:
你能赚得更多么?
我那点知识都是从哪儿来的?
故事的3种讲法
如果想和我聊聊,我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