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行(通讯作者) , 会计学博士,副教授,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吕长江,经济学博士,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避税与企业产品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受到两种理论机制的影响。一方面,企业的避税行为会引发大量非税成本,这会损害企业的竞争优势并负面影响企业的产品市场绩效,称之为“非税成本假说”;另一方面,避税会减少企业的现金税费支出,增强企业的财务实力,从而提升企业的产品市场绩效,称之为“财务实力假说”。那么,究竟哪一种理论预期会主导企业避税与产品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呢?
文章以我国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借鉴Campello(2003,2006) 和Fresard(2010)的研究,采用企业相对其竞争者市场份额的变化作为产品市场绩效的衡量,并构建了相应的实证模型。结果显示,在控制公司固定效应、时间效应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市场份额变化的因素之后,企业t-1期相对于竞争者的所得税避税程度每增加1个标准差,其未来(t期)的行业市场份额会显著增长1.9%。在采用多种稳健性测试后,避税对产品市场绩效的影响依然存在。因此,实证结果支持“财务实力假说”的理论预期。
此外,文章还考察了企业的融资约束对避税战略效应的影响。按照财务实力假说的预期,避税对产品市场绩效的影响应该在融资约束越严重的企业越显著。实证结果也确实显示,避税对高融资约束公司的影响程度至少是低融资约束公司的2倍。进一步,考虑到企业的避税行为更有可能在高信息不对称与高代理冲突的企业引发非税成本,因此,作者考察了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与代理冲突对避税战略效应的影响。实证结果一致显示,在信息透明度较低或代理冲突较严重的企业,避税的战略效应也不存在。这意味着即便在特定的样本组,也不能发现与“非税成本假说”相一致的结论;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企业的产权性质对结论的影响,结果显示,避税对产品市场绩效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均存在。最后,避税对产品市场绩效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该文的贡献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立足于中国的制度背景,本文发现,虽然理论上企业的避税行为会引发非税成本,但是,避税所带来的税收节约,仍然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从而带来更出色的产品市场绩效。这一结论表明,至少在中国,传统的避税理论更具解释力;(2)已有文献从资本结构与现金持有的视角探讨了企业财务政策与产品市场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结论显示,企业的税收政策也会显著影响企业的产品市场表现;(3)本文的结论也有一定的政策启示。在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避税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这种现象在融资约束程度较轻的企业则不存在。这说明政府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向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进行政策倾斜能够收获更好效果。